一些试图抵抗或态度暧昧的部落聚居点被连根拔起,尸横遍野,以此警告所有心怀侥幸者。
同时,也有传言说,某些较早表示归顺的部落,虽然被严格监视,但确实得到了一条生路,被允许在指定局域放牧,避免了灭顶之灾。
最让多尔古脊背发凉的是一个从辽东回来的通古斯商人带来的消息:“大明这位洪武皇帝和以前那些只在乎城墙里安稳的元朝皇帝不一样。他出身布衣,心狠手辣,说要扫清沙漠,就绝不是空话。现在北边都在传,这位皇帝的目标是把所有不臣服的力量,无论蒙古还是女真,都彻底杀光,给汉人腾地方!”
这些零碎的信息,在今天与李文忠的会面中,得到了残酷的印证。
李文忠的强硬和漠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创建在绝对实力和清淅战略之上的。
从他毫不掩饰地索要“投名状”,以及那句“现在想要活路的部落多的是”就能明白,明朝如今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绝对主动权,他们这些北方部族,已然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凭宰杀。
……
多尔古抬起头,看着冷冽地月亮光辉,洒落在驿馆的院中。
窗棂外传来明军巡夜士卒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以及铁甲摩擦的铿锵之声,规律得令人心悸。
他的心却如同放在炭火上灼烤,煎熬难耐。
他悔,悔得肠子都青了。
蠢!真是蠢不可及!
他不住地在心里咒骂自己的优柔寡断和短视。
徜若在听闻李文忠大军出塞、筑起京观之时,就当机立断,派遣心腹带着厚礼前来,表明归顺之意,哪怕只是献上几千匹良马、几百张好皮子,今日他乌西哈部又何至于陷入如此被动求饶的境地?
一步慢,步步慢。
如今想要在这位杀伐决断的曹国公面前讨得一条生路,恐怕非得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不可。
然而,懊悔无用,冰冷的现实必须面对。
首当其冲的,便是部落的存续。
多尔古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权衡利弊。
反观李文忠口中所说的“投名状”,但细细想来,并非完全没有转圜馀地,甚至……可能暗藏一线生机。
其一,与残元及其他不臣部落彻底切割。
这在旁人看来是背信弃义,但多尔古心里清楚,那些强大的部落何曾真正平等看待过他们乌西哈部?不过是视作可以随意驱使、掠夺的附庸罢了。
平日里征收无度,战时就逼他们出人当炮灰,与之纠缠,只会不断失血。断掉关系,或许能获得喘息之机。
其二,遣子弟入明军效力。
这看似是送去人质,但何尝不是一个让部落年轻人学习明军战法、接触精良军械的机会?
草原上的勇士勇则勇矣,却缺乏纪律和精良装备。
若有人能学得一二归来,对部落将是莫大的助力。
更何况,听闻明军如今粮饷充足,对穷困的部落子弟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最后,协同明军作战这是最大的冒险,却也可能是最大的机遇。
多尔古望向南方,心中隐隐有种感觉,一个重新统一、强大且手段狠辣的明朝,或许比一个混乱分裂、彼此征伐不休的北疆,更能带来长久的稳定。
此刻站队,虽然风险巨大,但若押对了,部落未来或可得到庇护和发展。
最让他感到紧迫的,是时机。
他这一路南下,隐约感觉到一种山雨欲来的氛围。
明军调动频繁,气势正盛。
而北元方面,似乎人心惶惶。
那些更大的女真部落、蒙古部落还在观望、摇摆,他乌西哈部势力较小,反而更容易掉头。
若能抢在别人之前向大明表达忠诚,或许能获得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条件。
更何况,朱元璋这个皇帝,与他听说过的以往任何中原皇帝都不同。
他出身卑贱,心狠手辣,言出必行。
登基以来,对内整顿吏治,惩治豪强,对外北伐西征,手段酷烈。
尤其是最近,竟以雷霆手段清算了与北元暗通款曲的山东孔家和江南某些商人,其抄家灭族的狠辣决绝,让所有北方部族首领都感到胆寒。
这不是简单的边境冲突,这是要从根本上铲除北元的羽翼和根基!
这位洪武皇帝,他要的不是称臣纳贡,而是要彻底的臣服与掌控。
多尔古想起了老族长临终前的告诫:“森林里的部落就象受惊的麋鹿,要知道该跟随哪头猛虎才能避开猎人的弓箭。谁能让你活下去,你就该向谁低下头颅。这是生存的道理!”
如今,大明这头猛虎不仅露出了獠牙,而且正在清扫整个山林。
北元那头老虎似乎已经受伤,还在苟延残喘。
若再尤豫不决,等到大明彻底肃清北疆,他乌西哈部恐怕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了。
想到此处,多尔古猛地站起,在狭小的客房内焦躁地踱步。油灯的光芒将他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扭曲晃动,如同他纷乱的心绪。
他必须做点什么,必须向李文忠,向他背后的朱元璋皇帝,证明自己的价值,换取生存的空间。
这个举动要有分量,但又不能过早地暴露全部底牌,必须留有回旋的馀地。
思虑再三,多尔古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他推开房门,对守在门外、面带忧色的亲信随从压低声音,斩钉截铁地下令:
“天一亮,城门开启,你立刻带上我的信物,快马加鞭赶回部落!”
“传我的命令:部落里最健壮、最强大的勇士全部出发,再将所有马匹,盔甲,资源,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这里来!彻底归降伟大的皇帝陛下!”
……
李文忠遣使接纳女真部落的消息,很快便从草原传回南京,虽然这并非蒙古黄金家族的正式归附,但它象征着天子朱元璋坚定北伐意志的策略正在广袤的北疆产生裂痕,一股新的风向开始吹拂草原与林地。
而这股由北疆内部生变的新局,并非孤立。
塞外的风沙带着干燥与尘土的气息,掠过边镇坚固的城墙。
城内外,虽然草木新绿,却丝毫无法驱散大战将至的肃杀与紧张。
对于曹国公李文忠和他麾下的数十万大明精锐而言,这个夏天的补给与增援,让他们如虎添翼。
自皇帝陛下决意剿灭整个草原,给汉人腾地方的决策以来,来自腹地的粮秣、军械便源源不断运抵前线。
充足的粮饷让将士们士气高昂,崭新的盔甲、锋利的刀矛以及充足的火器火药,让这支本就骁勇的百战之师更添了几分犁庭扫穴的锐气。
李文忠身着一身鲜明的甲胄,站立在边镇的城楼之上,他遥望着校场上正在集结的各部兵马,强烈的日光照在他棱角分明的脸庞上,不怒自威。
“大将军,各部均已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副将郭英快步登上城楼,甲叶铿锵,虽风尘仆仆,但眼神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传令下去,明日拂晓,埋锅造饭,而后开拔。”
李文忠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告诉将士们,陛下倾全国之力支持北伐,粮饷器械无一亏欠。如今,正是我等用北元馀孽的首级,回报陛下天恩,为大明开拓太平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