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创建时……”
不仅仅是姚广孝,就连朱标都想到了。
在洪武初年,父皇制定的土地政策,朱标倒是清楚的很。
或者说,没有谁比朱标更加了解土地政策了。
“当初为了恢复生产,增加劳动力,确保耕地的人有田种,于是移民垦荒,计民授田,释放了不少奴婢。”
“还把北方城市附近的荒地分给农民,每人可得田地十五亩和菜地两亩,鼓励有馀力者不限额度开垦。”
“为了摸清楚土地和人口,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搞了鱼鳞图册和黄册制度。”
“为了多途径开垦荒地,实现粮食自治,减轻百姓的负担,咱划分了军屯,民屯,商屯。”
“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沿袭唐中叶的“两税法“,分“夏税“与“秋粮“征收。”
顿了顿,朱标复又说道:“截止洪武十二年,即是去年,大明人口达到五千九百多万人,垦地面积达到七百三十万顷,田赋收入在两千万石。”
朱元璋点了点头,太子说的很详细,显然平日里对朝政多有了解,并非在糊弄事儿。
“太子说的很好,可是发现问题所在了吗?”
朱元璋缓缓说道:“朝廷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田赋。”
“虽然推行了轻徭薄赋的民田政策,但是朝廷巨大的财政开支,比如军费,官员俸禄,各地工程,都需要银子。”
“通过“抄没”富户田地设立官田,其税率可达民田的十倍(如民田亩税数升,官田可达数斗甚至一石)。在江南等重赋区,官田收入一度占到地方田赋的九成以上。”
军屯由士兵耕种,所得补充军粮;开中制则鼓励商人运粮至边塞以换取盐引,这些措施都减轻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压力。
“还有就是百姓需要无偿为国家承担力役,如修河、运粮等,这也构成了国家控制的重要资源。”
“咱知道,百姓为逃避赋役、贵族豪强为隐匿劳力,都会导致人口登记不全,尤其是在江南发达地区,实际人口可能是朝廷统计的数倍以上。”
朱元璋紧跟着说道:
“所以,土地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
“人多了,土地却是固定的,在盛年没问题,但是一到荒年,老百姓活不下去,朝廷也收不上来银子。”
“一旦收不上来银子,巨大的财政开支就会出问题,紧接着便是症结加重,从军费到官员俸禄,再到各地工程,全面崩溃。”
“最后,王朝就此复灭。”
朱标恍然大悟,他激动的说道:“父皇,所以说,您的意思是想通过一些法子,来解决田地被地主乡绅控制,导致百姓活不下去的缺陷,但是又不能影响到朝廷财政收入?”
“但这件事情太难了!”
“人的欲望是无法控制住的,就象一个人在见识到山珍海味后,便对丢在地上的馒头毫无兴致。”
“自古以来,无论王朝,贵族,世家,百姓,在起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好处揽在怀里,绝无吐出来的道理!”
然而旁边的姚广孝,显然比朱标想的要更深一些,他意识到,朱元璋似乎已经有了办法!
“人决定了土地,土地决定了赋税,赋税决定了王朝的寿命!”
听到这番话的姚广孝,精神大振,眼神中带着震惊。
他从来没想过,陛下只是轻飘飘一句话,却说出了他想都想不到的答案,而且陛下的才能太恐怖了!
陛下竟然如此大才,能把数千年来王朝兴起复灭的规律,阐述的一清二楚!
即便是自认为不弱于刘伯温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在这一刻,面对朱元璋时,都忍不住跪在地上,磕头纳拜,“吾皇圣明,竟是千年难遇的大才,远超历代任何皇帝!”
朱元璋只是微微一笑,示意姚广孝起身,说道:“这才哪到哪……咱既然已经总结出王朝兴起复灭的规律,那就肯定有解决法子。”
“那什么法子才能解决既能解决田地不被地主乡绅控制,让老百姓人人有地的情况下,又不影响到朝廷财政收入?”
姚广孝的疑惑脱口而出,显然看向朱元璋的眼神惊为天人。
朱元璋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换了个话题说道:“在谈解决法子之前,咱们得先谈谈如今的大明有哪些阶层吧。”
姚广孝对于这个话题,不敢回应,反倒是身旁的朱标直言不讳道:
“除了掌握朝廷权力和大量土地财富的皇室之外,那就是官僚阶层,士绅阶层,庶民阶层,工商业者,军户和匠户,贱民阶层。”
“官僚阶层,通过科举等途径升职,通过俸禄和各种灰色收入积累财富,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进行贪污受贿、勒索百姓。”
“士绅阶层,一般都是取得科举功名者,比如举人和秀才,和退休官员、以及地方有威望者,他们是连接官府与民众的桥梁……朝廷需要他们,所以给了他们减免赋税徭役,以及官府不得随意拘审的特权。”
“庶民阶层,都是自耕农、佃农、雇农;他们承担沉重赋税和徭役,土地兼并使其生活困苦,常陷入饥荒贫困。”
“手工业者、小商贩属于工商业者,生活不稳定,收入微薄,受到官府、富商等的多重压迫。”
“世代承袭的特定户籍一类属于军户,匠户,世代承担兵役,匠户为官府提供手工业服务,户籍固定,基本没啥地位。”
“至于奴婢、乐户……这些人属于贱民阶层,是大明的最底层,无人身自由,地位卑下。”
朱元璋静静等着朱标一条一条分析完,等到朱标全部说完后,朱元璋又反问了一个问题。
“你说的都对!”
“标儿,你终究没在民间生活过,不知底层乡绅的可恶之处。”
“咱小时候经历过这些,每年征收粮食,有大量的盘剥情况,比如用大斗收粮、压低实物折算价,以及富户通过‘诡寄’,即将田产伪报于他人名下、还有‘飞洒’,也就是将赋役份额暗摊给贫弱户,等手段将负担转嫁给普通农户……”
“如果换做是你,看着士绅阶层享有特权,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自己每年交的赋税越来越多,活着都很艰难,会不会想到造反,杀了皇帝?”
朱标陷入沉思。
而旁边的姚广孝,在听到这句反问后,反而眼眸中精光闪铄。
他听懂了陛下的意思,也隐隐抓住了一点灵感,似乎知晓陛下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今日,咱告诉你一个道理。”
朱元璋看着太子朱标,随即说道:“就象咱当初打天下时一样,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添加咱的队伍,所以就要知晓老百姓是怎么想的,以及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此一来,才能得到农民支持。”
“打天下时,农民为了不被元朝压榨,想讨一口饭吃。”
“如今大明出现,农民的想法就变成了想安稳过日子,过上好日子,最好少交点税。”
“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的原因,也是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你仔细想想,能想明白吗?”
朱标若有所思。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悟了,真的悟了!
朱标突然激动开口道:“父皇,所以只要满足农民的朴素想法,就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收税手段,而且还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让大明的赋税不因天灾人祸而出现巨大波动,延续减缓大明的寿命!”
说完这句话,朱标激动坏了!
他似乎明白,为何道衍和尚能入父皇眼里了。
父皇,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
只是反问了几个问题,就让自己转换了想事情的角度!
旁边的姚广孝,猛的一拍大腿,满脸的胡子突然颤斗起来,显然是激动的!
但是姚广孝压根没有意识到,反而炯炯有神的看向朱元璋!
“陛下,贫僧本以为这煌煌大明,唯有已经归天的诚意伯,是世间最顶级的谋者了,与他不分伯仲的便是贫僧了……可今日听了陛下的一番话,这才意识到是贫僧夜郎自大,一叶障目了!”姚广孝一脸震惊的对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闻言,看到姚广孝这个妖僧被自己折服,笑吟吟的盯着他说道:“这么说,你相信咱这个皇帝,一定想到更好的法子了?”
“相信!”
姚广孝坚定道:“陛下能从历代王朝复灭缘由,总结出人到田地,再到赋税的规律,又根据这个规律,想到法子,就足以让贫僧感到汗颜了!”
“贫僧这种庸才,又岂能与陛下相提并论?”
姚广孝迫不及待的问道:“所以,陛下,您想到的法子究竟是什么啊?”
朱元璋闻言,哈哈大笑两声,这才开口说道:
“咱想到的法子,就是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摊丁入亩只是第一步,也就是将丁银并入田赋,按地亩多少征收赋税,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要分几步走,用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废除地主田产所有制!”
“直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