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父皇,儿臣将道衍和尚带来了。”
当两人一路走进皇宫,走进大本堂,一眼就看到朱元璋正襟危坐在椅子上。
只是他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事实上,在他们来之前,朱元璋正在看《中国历史概述》的后续内容。
有趣的是,这本书后续内容倒是让他挑了挑眉。
而第一次翻看到全新内容的朱元璋注意到,里面的内容形式跟之前似乎不一样了。
之前这本书是以朝代为划分讲解,而今日看到的却是整体内容。”
竟然出现了变化!
朱元璋基本摸清楚了这本书的大概情况。
所以,并没有感到意外。
而且,他并不会完全按照这本书的内容来更改大明国策,而是结合实际进行更改,所以出现变化并不以为意,反而非常期待中国历史概述的新内容,还能带给他多大的惊喜。
结果在看过内容之后,他直接坐不住了。
朱元璋当即传旨给太子,命令朱标走一趟大天界寺,将道衍和尚带过来。
这会儿在听到朱标的声音后,朱元璋回过神,看了道衍和尚一眼,开口道:“抬起头,让咱看清楚你。”
道衍和尚正处中年,不是老年时窜腾朱棣造反,发动奉天靖难的妖僧。
不过这并不影响朱元璋的审视。
他早就从《中国历史概述》中了解到道衍和尚的人生经历。
道衍和尚,本名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
在原来的时间在线,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的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
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朱棣奉天靖难起兵前夕,姚广孝设下计谋,擒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
在靖难之役中,其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此后,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被朱棣封为太师,后来更是追封荣国公。
可以说,姚广孝此人足智多谋,是个很有能耐的人!
“你眼框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想来天性必然,嗜好杀戮,看来是个妖僧啊!”朱元璋冷哼一声,不等道衍和尚回应,便径直说道:“起来吧,咱有几个问题考考你。”
“是!”
道衍和尚起身,心下了然。
只怕接下来就是洪武皇帝对他的考验,若是通过考验,必然皆大欢喜,若是通不过,只怕今日多有不测。
朱元璋不再看他,自顾自的说道:
“自古以来,每个开国皇帝都妄想通过政治手段,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历史是从上古三代之部开始的,而后经历了殷朝和西周,再后来便是春秋战国。”
“这是历史的第一个部分,却出现了第一个,也是围绕着中国历史数千年来,无数雄主,诸候,大臣,都想要解决,却始终在原地打转的问题。”
“恩?什么问题能让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陛下这是何意?”姚广孝脸上露出疑惑。
却听到朱元璋再度说道:“既然要搞清楚数千年来无数王朝始终原地打转,甚至出现复制粘贴的问题,也就是王朝周而复始的崛起,兴盛,复灭,那你就得回答咱一个问题,什么是人?”
听到这话,姚广孝神情一紧,连忙回道:“陛下,自古便有圣人说‘唯人万物之灵’,意思是说人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存在,当然还有认为人与万事万物无有不同……”
“当然,人还会认识其他人,诞生了身份,有人生来当皇帝,有人生来当家奴,也有人生来便注定是贵族……”
姚广孝深吸一口气,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说。
以他目前对朱元璋的了解,恐怕陛下想问的肯定没有字面意义上那么简单,肯定有一些他压根想不到的地方。
果不其然,便听到朱元璋道:“自古起来,王朝的根基创建在宗法制度基础上,这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强调尊卑长幼秩序的社会结构和伦理体系,个人通常首先被视为宗族和家庭的一员,其身份、责任和义务深受其在家族中的地位影响。”
“如士人被认为应具备更高的道德修养,而商人则常与“奸诈”、“重利轻义”等负面评价相连,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可能连成为“庶民”的资格都受到威胁,更容易沦为流民或依附于他人。”
话说到这里,朱元璋又抛出来一个新的问题:“那么为何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对人的定义和关系出现了变化?”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姚广孝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启奏陛下,秦之前贵族世袭,全靠血缘和亲人,生来有就是有,没有便是没有,后来秦国出了个商鞅,他颁布了政策,说平民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土地。”
“土地,是秦国朝廷用来激励人们的手段,而随着疆土的扩大,士兵们分到土地后,干劲十足,最后在各方利益驱动下,秦国赢得了天下,只是后来秦始皇做错了一些事情,导致秦国复灭。”
想到这里,姚广孝不由一阵唏嘘。
然而下一秒,他的神色却瞬间严肃起来。
“陛下,表面上在说人,实际上说的是土地?”
姚广孝在这一刻,恍然大悟。
他终于明白为何陛下会突然询问历朝历代各个雄主,贵族,大臣都想解决,却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了。
那就是土地!
陛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家族世代务农,在元朝的统治下,汉族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咱爷爷朱初一为了生计,从句容迁居到凤阳,到了咱爹朱五四这一代,生活依旧没有任何改善,一家人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
“即便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却依然难以获得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一家人。遇到好的年头,风调雨顺时,全家人或许还能勉强填饱肚子;但一旦遇上灾荒之年,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困苦不堪。”
“为了补贴家用,咱稍大一点,就去给地主刘德放牛,尽管辛苦,但至少能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但是即使全家人昼夜不停地劳作,所得到的粮食也大部分都归地主所有,留给家里的仅仅是勉强维持生命的一点点食物。”
“若是咱家当年有自己的地,也不至于穷的当和尚要饭。咱爹、咱娘,咱的大哥也不至于饿死,只剩咱和二哥相依为命……”
说到这里,朱元璋老泪纵横。
他将姚广孝叫到这里,就是要谈论这些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法子,才能解决到了王朝后期,老百姓的土地总是被收走,整日辛勤劳作,却填不饱肚子的问题。
虽然《中国历史概述》给了解决的法子,但朱元璋还是想听听道衍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一念至此,朱元璋精神一振,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泪水,看向姚广孝,等待着他的回应。
“秦朝用土地作为激励,使得大批士兵,各国人才汇聚秦国,竭尽全力帮助秦国统一六国,赢得天下。”
“汉承秦制,然而土地私有和允许买卖的特性,很快导致了土地兼并,豪强、官僚、商人大量购置土地,许多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民,虽然汉武帝“限民名田”、王莽推行“王田制”,但多遭强烈抵制而失败。”
“到了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拢断土地与政治,坞堡经济盛行,如弘农杨氏,但是曹操行屯田制,北魏创均田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到了隋唐时期,均田制逐步崩溃,贵族、官僚广占田产,比如宰相韦宙占田七千顷,后期改行两税法,从抑制转向承认兼并与简化税制。”
“宋元时期,压根不抑制土地兼并了,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成为绝对主体,虽然有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但却因技术误差大而失败。”
“综上所述,王朝初期,经历战乱后地广人稀,矛盾尚不尖锐,但中后期土地兼并几乎成为每个王朝的痼疾,便是导致社会动荡和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静静看着姚广孝讲着各个朝代的情况,以及尝试进行的改革举措后,然后问出了问题。
“土地数量是固定的,人却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尖锐的矛盾。”
“想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土地价格和粮食价格,能否达到相互制衡?”
“第二:田间劳作的人,与拥有粮食的人是什么关系,是主奴,还是商业关系?”
“第三:是否可通过其他手段,降低拥有土地的人对土地的依赖性?”
“第四:土地分配由谁说了算?”
“历代王朝的应对措施,试图调节因土地占有不均带来的社会矛盾,而非解决土地分配本身。”
姚广孝听到这些问题,陷入了沉思。
而这些问题,终究回到了陛下在洪武初年,制定的那些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