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在大本堂的地上,目光呆滞。
书本上“奴役汉人”的四个大字,清淅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喃喃自语,“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殚精竭虑一辈子,却要在死后被咱的子孙后代使劲嚯嚯,最后使得大明的子民们,再度沦为蛮夷的奴隶。”
“究竟是咱制定的制度有问题,还是子孙出了问题?”
他在心中不停盘问自己。
“为什么咱的孙子,要在咱死后,逼死他的亲叔叔们?”
“为什么咱亲自培养出来的军队,却迅速腐化,最后镇压,残忍杀害大明的子民?”
“为什么朝堂上的文臣们,在大明即将灭亡时,不想着励精图治,反而给女真做起了带路党?”
“为什么大明的江山,如同汉,唐,宋那般,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咱明明已经找到新的出路了啊!”
每一个问题,都象是一根缰绳,不断缠绕在朱元璋的身上,将他捆的结结实实,动弹不得。
带着沉默,朱元璋掌着油灯,继续往下看。
【在看完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大事件后,我们可以很轻松得出一个结论:大明的崩溃,除了有皇帝,宦官,文臣,武将等方面因素外,最大的缘由,便是洪武初年,大明皇帝朱元璋定下的制度。】
朱元璋脸色一怒。
如果说刚才看到的大明历史大事件,是他子孙后代干出来的荒唐事情,让他这个开国皇帝恼怒不争气,现在的总结就是把黑锅扣到他的头上。
你子孙后代不争气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这个开国皇帝不行啊!
“跟咱有啥关系?”
他冷哼一声,没好气的吐槽一句,“咱那个时候早就死了,又不能长生不老,一直盯着他们。更何况咱的制度,是参考前元定下的。”
每个开国皇帝,都会思考前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在自己一手创建的朝代打上新补丁。
朱元璋亦是如此。
他认为元人占据中原,粗蛮暴虐,只想着放牧养牛,毫无制度可言,于是他制定律法,将中原的所有潜力逼出来。
他小时候见过元朝官员贪婪,恨不得将老百姓的油水榨干,于是他制定了非常严苛的律法,但凡官员敢欺压百姓,那就杀杀杀。
他被豪强欺负过,所以在他创建大明后,强行将豪强拆分,迁徙到全国大地,不再让他们联合起来。
可结果呢?
大明非但没有按照他定下的制度长治久安,反而很快就全方位的腐化,直至大厦崩塌。
继续往下看,书中很快给了他答案。
【先说藩王】
【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制度,即让诸王成为拱卫中央的屏障,是一个创建在家天下和血缘信任基础上的理想化模型。它在洪武朝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下,起到了巩固边防、强化集权的积极作用。】
【随着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便推行了更彻底、更巧妙的削藩政策:藩王所有生活开支全靠国家俸禄和赏赐。这笔庞大的开支,成为压垮明朝财政的最大包袱。】
看着书本上的内容,朱元璋心里一阵苦涩。
“都被它给说中了!”
“咱的确是这么想的,咱赋予藩王军政大权以屏卫中央,但藩王们力量壮大后必然威胁中央皇权。”
朱元璋叹息一声。
【再来说给大明干活的文臣,武将,宦官,锦衣卫。
【朱元璋经历过元朝末年的腐败和压迫,深知贪官污吏对百姓的祸害,所以在他创建大明后,坚信治理乱世必须使用严厉的刑法,尤其注重用严酷的律法来管束官员。
虽然意图震慑贪腐,依赖个人权威与皇权干预,而非稳定的法律制度,把他自己制定的《大诰》等法规,沦为政治斗争手段,如胡惟庸案,导致反腐效果随着皇帝的个人意志波动。】
“说的在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点点头,“而且咱目前定下的制度,只能咱用,一旦后世皇帝怠政或能力较弱,带来的权力真空,必然有宦官,或着权臣填补,加剧了党争。”
果不其然。
下一秒,他就看到了这本书对文臣的总结。
【官员为求自保,要么选择混日子、不干事,避免承担责任;要么致力于阿腴奉承、结党营私,通过寻求庇护和编织关系网来增加安全感,到晚明时期,文官集团的内部斗争(如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愈演愈烈。
这种党争往往基于派系利益和个人得失,严重拖累了决策效率,使得朝廷在应对内外危机(如辽东战事、农民起义)时,陷入无休止的争论,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故而得出结论,朱元璋未能触及腐败的结构性根源(如财政制度、权力拢断),仅靠杀戮无法改变深层生态。】
“如果不用杀戮震慑,那该用什么法子?”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前元给了官员高俸禄,依旧管不了他们极力压榨百姓。”
朱元璋苦思冥想,没有想出好办法,只好翻阅下一个剖析——大明的军事制度。
【明代的军事制度演变和文武关系失衡,导致武将群体无法有效履行其保卫国家的职责。】
【明初,朱元璋和朱棣通过多次大案清洗了大量功臣将领。为防止武将专权,朝廷长期实行“以文统武”的政策,派文臣或宦官担任军事统帅或监军,这虽加强了中央控制,却也挫伤了武将的积极性和战场主动性。军屯制度逐渐败坏,卫所制兵战斗力严重下降】
“宦官担任统帅和建军?”朱元璋一皱眉,“这不是瞎胡闹吗?”
【宦官作为皇帝耳目,被广泛派往各地监军,但他们往往不懂军事却瞎指挥,克扣军饷,贪功诿过,严重干扰了军队的正常指挥和士气。他们还负责大量采办、开矿、征税等事务,所到之处横征暴敛,激化社会矛盾,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重重伏笔。】
【大明的复灭,固然有内忧外患的因素,但究其根本,亡于固化的制度,而制度,是由开国皇帝所制定的。】
【朱元璋的制度设计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一个有其内在缺陷的框架,这些缺陷在后续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在变化了的时代环境中已经不再适用,甚至产生了反效果。】
【有人说明亡于崇祯,亡于万历,甚至传出‘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来表达对明朝皇帝的不满。】
【我们不妨大胆一点……】
【明朝亡,其实是亡于洪武!】
这一段话,直接将朱元璋的所有自信,给击得粉碎!
他是大明的筑基人,也是大明的掘墓人!
“亡于洪武……”
他瘫在椅子上,浑身没劲儿,像被抽干了魂,不断喃喃自语。
声音大本堂内不断回荡着,他自认为给后世子孙安排好了一些,却被人说每个都是垃圾。
这让他如何接受?
“哈哈哈哈,好一个亡于洪武……”
朱元璋突然笑了起来,眼神从最初的茫然,逐渐转为坚定,到最后更是带着前所未有的疯狂,“咱姑且信你书中所说,是咱毁了大明!”
“但是咱还没死呢!”
“咱还有时间,来纠正你所说的隐患!”
“你这本书把大明批判的一无是处,咱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将大明给救活!”
这一刻,朱元璋变了。
在他眼里,这本书已经不再是胡说八道,而是帮助他清楚大明隐患的良药!
现在,他要开始拯救大明了!
只是第一步该怎么做?
朱元璋毫不尤豫将目光落在最初的问题上。
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