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我,朱元璋,看到了未来 > 3、大明是怎么把自己玩没的

3、大明是怎么把自己玩没的(1 / 1)

朱元璋虎目含泪,胸膛起伏不定,一口老血都快要吐出来。

他的脑子里闪过朱棣那张棱角分明、眼神锐利的脸,又想起现在刚刚学会说话走路,咿呀学语的朱允炆。

他是真没想到,这两个年龄相差如此之大的叔侄俩,在未来竟然会发生这么多超出他预料的事情。

比如接下来的文本。

【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是太祖第四子,能打有谋略,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以“清君侧”名义发动靖难之役。】

朱棣!朱允炆!

一个是他儿子中最会打仗的那一个,一个是他在未来立为皇太孙的那一个。

【战争持续四年,最终燕军攻破南京城,建文帝在宫中放火后下落不明,后世认为他仿照皇祖父朱元璋,削发为僧。】

【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老四造反,当皇帝了?”

“咱封儿子们为王,是为了保护中央,毕竟宋代弱枝强干的教训在前!”

“结果,还是发生了?”

朱元璋傻眼了,合著他自己制定的皇明祖训,压根没人当回事啊。

他亲自挑选的继承人,把他的儿子们逼得自杀,流放,甚至装疯卖傻吃猪屎!

他亲手打下的江山、定的都城南京,被自己的亲儿子轻易废掉,迁都到了北京!

他总以为血缘感情,是世间最稳妥的关系,却没料到在自己死后,子孙们反倒互相咬了起来!

可书没给他喘气的机会,就象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继续扒黑料。

【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继续实行削藩政策,五次亲征蒙古,修撰《永乐大典》,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老四这个小子,虽然干的不错,但终究手段还是嫩了点,不懂咱发行的洪武宝钞的作用,可以平衡经济啊!”

“难道他登基之后,就把咱的宝钞给废了?真是个糊涂小子!”

朱元璋冷笑着摇摇头,继续往下看。

【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嫡长子朱高炽登基,至此开始了文官,以及宦官逐渐做大的历史。】

【究其原因,是大明疆域太大,皇帝终究只是一个人,管不到那么多事情,于是将手中权力下放。】

【而这,就不得不谈到在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借着丞相胡惟庸想谋反的借口,直接把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给废了。相权被拆得七零八碎,全捞到自己手里。

“恩?不是正在说咱朱家后世子孙吗?”朱元璋一皱眉,“怎么又突然提到咱废相权的事儿了?”

一想到这个,朱元璋就有点生气。

废相虽然还没发生,但他近日正在考虑此事。

胡惟庸这个狗东西,表面上觉得他这个皇帝是天,实则暗地里结党营私,甚至将手伸到了淮西将领那边……

他想干什么,造反吗?

“咱要是不尽快除了他,恐怕这江山以后要姓“胡”了!”

朱元璋没好气吐槽一句,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客观角度来说,胡惟庸手伸得太长,换作大多数皇帝都无法容忍,朱元璋想要废相也不算有错。可问题在于……他直接废掉丞相这个职位。】

【丞相的职责,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

【没了丞相,六部百司的奏章、天下乱七八糟的破事,全堆给皇帝一个人。】

“胡说八道!”

他猛地站起来,指着书浑身直抖,气得要发疯,“朕想废丞相,除了胡惟庸权力熏心想造反之外,咱还参考了汉朝王莽、唐朝朱温这些例子!”

“只要将丞相的权力收回来,归于皇帝手中,再也无人能够制约后世子孙,他们便可以励精图治。”

朱元璋是这么想的,然而书上的内容,直接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朱元璋忘记了一件事情,他自己厉害把大权全抓自己手里,却忘了制度是给千秋万代的后世子孙定的。他以自己为蓝本,建了套只有他自己才能用的制度,可后代都是普通人,根本用不了。他精明能干,身体力行,子孙不一定做到;他明白,子孙不一定懂。】

【朱元璋的子孙们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没有朱元璋的精力和手段,肯定得靠别人干活;碍于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无法违背的情况下,后世子孙皇帝为了国家能够正常运转,只好另设部门,将权力再度下放,于是内阁和宦官掌权,便诞生了。

看到这里的朱元璋,陷入了沉默。

“内阁?宦官掌权?这不是瞎胡闹吗?”

他亲手废掉明面上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丞相位置,后世子孙却心甘情愿把这个权力打散,分给了其他人!

【明代中后期的太监,诸如王振、刘瑾、魏忠贤,靠着“批红”权掌握了实际的相权和部分兵权,成了“代理皇帝”。】

【永乐皇帝的重孙,即正统皇帝朱祁镇一朝的太监王振,忽悠朱祁镇亲征,搞出“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全军复没,英宗被俘,明朝自此由盛转衰。】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太监刘瑾,权倾朝野,自称“立皇帝”,引诱皇帝沉迷玩乐不理朝政,利用锦衣卫打击异己,残害忠良。】

【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的太监魏忠贤,自称“九千岁”,看谁不顺眼就杀。国家大事全听太监的,文武百官成了太监的奴才。

“啊——土木堡!皇帝被抓!这不就是翻版故宋的“靖康耻”?!”朱元璋再也忍不住,发出一声压抑低吼。

而且还是他最看不起、最防备的太监!

他深吸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毕竟他从没想过自己的后代……不对,也是朱棣的后代,做皇帝的水平竟会如此之差!

缓了好久,他眼里全是血丝,却带着自虐般的决心继续往下看。

他倒是不信,后续的大明还能继续烂下去。

【方才说到太监与内阁,就不得不提内阁。】

【明朝内阁是建文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

起初,内阁的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折上面,这叫做“票拟”,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后来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形成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即便是皇帝颁布不合适的政令,内阁依旧有权驳回。】

“……”

看到这里的朱元璋,脑子里“嗡”的一声,懵了。

“合著咱辛辛苦苦废相,结果权力根本没回到皇帝手里,只是从光明正大,有皇帝盯着的丞相,转到了暗地里,连皇帝也无可奈何的“内阁+太监”手里?”

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一下。

摇头苦笑一番,他继续往下看。

【之后明代虽然虽然有过‘仁宣之治’的短暂繁荣,但更多的是层出不穷的荒唐皇帝喜好斗蛐蛐,被称为蟋蟀天子的宣德皇帝;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为人荒诞的正德皇帝;沉迷炼丹修道、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在深宫;近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嗜木工如命、将朝政尽数托付给阉宦魏忠贤的天启皇帝……】

“……荒唐至极!”

朱元璋脸色铁青。

起初,他看到朱棣五征蒙古、郑和扬帆西洋,还会捻须颔首,觉得老四虽得位不正,倒也算励精图治,没全然辱没他的血脉。

但越往后看,他的脸色就越发铁青,

“咱起于微末,一刀一枪搏出这大明天下,咱的种,当是顶天立地、心怀苍生的汉子!这些……这些数典忘祖、昏聩无能、将咱的心血基业当作玩物肆意挥霍的混帐玩意儿们,真是咱朱元璋的子孙?!”

这位赤手空拳打下江山的开国太祖,怒不可遏。

他忆起自己如何宵衣旰食,如何严惩贪腐,如何苦心孤诣地编篡《皇明祖训》,告诫子孙要勤政爱民、节俭持家。

他忆起自己对皇子们近乎严苛的教育,延请大儒,不惜用戒尺鞭策,甚至让皇子们穿草鞋、下田地,体验民间疾苦……

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只为确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贤明。

然而,书中描述的这一切,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讽刺。

他的自我怀疑逐渐转化为一种前所未有暴怒,猛然间,他猛的一拍桌子,大吼道:“老四这个小王八蛋,明天咱就传旨让他进宫,老子脱鞋底子抽死他!”

吼声在大本堂回荡片刻,朱元璋胸口仍剧烈起伏着。

桌案上的油灯影子斜映在书页上,那些记载着的铅字仿佛还在眼前跳动,书中昏君佞臣的行径,让他心头火气又窜了几分。

他粗重地喘了两口气,才猛地回过神来。

“咱被老四后人的王八蛋行径,搞得怒火冲昏头,竟忘了正看到关键处。”

朱元璋目光重新落回那行关于宦官专政的文本,强迫自己静下来。

毕竟再多的怒火,也改变不了书中那些已成定局的历史。

他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逐字逐句地继续读下去,想要看看在书中已经灭亡的大明,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财政崩溃的。

【前有层出不穷的荒唐皇帝;中有宦官特务统治、制造冤狱、横征暴敛、直接激化社会矛盾;后有空谈空谈误国、党争激化、偏袒江南利益导致财政失衡,主张税收重担压在农民身上;直接导致腐败和暴政迅速激化,国家财政就此崩溃。】

【在无力支付军饷、赈济灾民、军队士气低落,社会动荡不安的前提下,为应对辽东战事和镇压农民起义,加征“辽饷”、“剿饷”、“练饷”。这些额外税负对早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而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推动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农民起义……”朱元璋瞳孔再度收缩。

他想起方才看这本书目录时提到的农民起义,原本他是不相信的,但是在看到详细内容后,就不得不相信了。

“有这么多荒唐皇帝,以及争权夺利的宦官和文臣使劲折腾,老百姓能不揭竿而起吗?!”

突然间,他又想到了一件事。

“方才在目录里,除了农民起义,还有一个叫女真的部落,想来就是取代我大明的清代了吧?”

朱元璋皱眉继续看下去。

【女真原本只是明初边境的一个小麻烦,趁中原内乱疯狂输出,最终偷家成功,创建清朝。自此,中原易主,汉人政权下线。大明共计二百六十八年。】

“是东北的一个蛮夷部落??”

朱元璋挑了挑眉,将此事记在心里后,继续往下看。

【清朝入住中原,为了长治久安,采取“奴役汉人”的高压政策,具体如下:

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制改变汉族千年衣冠发式,引发强烈反抗,成功推行后成为民族屈从的像征。

文本狱:贯穿清期,尤以康雍乾为甚,扼杀思想自由,知识分子转向考据,文化创造力受阻。

圈地:入关后圈占汉民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民或奴仆。

投充与缉捕逃人:迫使破产汉人“投充”为奴。严酷的“缉捕逃人法”惩处逃奴及窝藏者,甚至邻佑连坐,将奴隶制因素植入社会。

法律与司法歧视:旗人犯罪由特殊机构审理,享有“换刑”、“枷号代刑”等特权,同罪不同罚;禁止汉人购买旗地旗产,保护旗人经济特权。

蔑视西学、闭关锁国:康熙个人喜好西学却禁止宫外传播。乾隆视科技为“异端”。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解世界科技变革的机遇。】

看着书本上记载的一桩桩惨案,以及对汉人的压迫,朱元璋心中一阵悲凉。

“畜生……畜生啊!”

他嘶吼着,心里全是悲愤和失望。

吼声在暖阁里嗡嗡响,他朱元璋一辈子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当终极目标,把蒙古人赶回草原,结果后代因为他埋的雷,自己人打自己人,自毁长城,最后让另一支“胡虏”捡漏成功。

但凡是人都知道。

汉人王朝文化自信、开创科举三省等制度,经济开放如丝绸之路,军事强盛如北击匈奴。

清朝却推行民族压迫(剃发易服)、禁锢思想(文本狱)、实行海禁,致科技军事全面落后,硬生生打断了这片土地的前进。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知否:一年一词条,开局霸王神力 美漫:我的宇宙从内天地开始 隋唐:凶戾太子,开局斩杀李渊! 替兄上朝,满朝文武陪我一起吃瓜 不是吧君子也防 异界秘境 儿童睡前小故事 抗战:谁说农业系统不牛逼? 大明:我,朱元璋,看到了未来 帝国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