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元璋的怒火!(1 / 1)

【第八编清代之部】

【一、第四十二章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二、第四十三章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三、第四十四章愚民政策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四、第四十五章愚民政策之民变(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五、第四十六章除旧与开新(清代复亡与民国创建)】

清……

朱元璋死死盯着这个字。

这个取代了他大明的王朝,其本质被这书定为实施了“愚民政策”?

“愚民政策……”

朱元璋喃喃自语,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被他赶出中原的元廷皇室。

他虽没读过多少书,却也从谋士口中听过《商君书》里的说法:“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当年他只当是法家的极端之论,从未想过会有王朝真的奉为圭臬。

“民众一旦有了知识,懂了智巧,就会追问‘为何要打仗’‘为何赋税这么重’,这般追问,自然不利于统治,更难控制思想。”

朱元璋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忽然明白过来,“所以搞愚民政策的,是想把百姓教成‘只知服从、不问是非’的木偶?连士兵都要这般调教?”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荒谬。

“秦朝施行这样的政策,于是二世而亡,后世的汉、唐、宋,哪个不是想着开启民智?汉朝举孝廉,唐朝开科举,宋朝重文官,都是从民间选有本事的人进朝堂,怎么到了取代大明的清朝,反而开起了倒车?”

“咱当年提着脑袋打天下,把蒙古人赶回老家,就是为了夺回汉家江山,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让天下有才能的人能有出路。”

朱元璋越想越气,眉头拧成了疙瘩,

“可这本书却说,咱呕心沥血守下来的汉家天下,最后被一个搞愚民政策的异族王朝给占了?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他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声响,手掌传来的酥麻感,依旧抵消不掉他心中的烦躁。

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太子朱标。

那个性子仁厚、做事稳重的儿子,在他心里,朱标是再好不过的皇位继承人了。

“标儿自小跟着宋濂先生读书,懂礼义,知民心,待人宽厚又有主见。”朱元璋的语气软了下来,眼神也柔和了几分,“其他的藩王,虽说大多没什么大出息,可都怕标儿,也服标儿。将来咱百年之后,标儿坐江山,镇住那群弟弟肯定没问题。”

更何况,跟着他打天下的淮西将领,像徐达、汤和这些人,要么是他的同乡,要么是跟着他一路拼杀过来的,多少都跟太子朱标有些交情,将来肯定会帮着朱标稳住朝局。

一想到这些,朱元璋心里的火气消了不少,踏实了许多。

“咱有标儿在,大明的根基就稳了,怎么可能说亡就亡?”

他忍不住冷笑一声,拿起册子轻轻掸了掸上面的灰,“写这本书的家伙,十有八九没见过咱标儿的本事,净在这胡编乱造。”

不过,他心里也存了个念头:若是这本书说的是错的,那便一笑了之;

可若是真有几分道理……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严肃起来,眼神里多了几分决绝:“那咱就偏要亲手改!把书里写的那个‘会亡的明’,改成一个连写书人都想不到的、真正能千秋万代的大明!”

于是,他略过其他讲,直接翻开关于明朝的那一页。

【第七编元明之部】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

“从明迄今,六个世纪,五百多年,西方欧洲走上一个新的近代史阶段,中国也复如是。”

“明以后接着就是清,我们要了解清代,该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

朱元璋赶紧端起灯盏,凑到书页前,让灯光把字迹照得更清楚些。

他这辈子没正经上过几天学,但是好在当年要饭时学过几句吉祥话,不过压根与书本上的文本是两回事。

后来投军,结识了马皇后,经常要出去打仗,夫妻间的谈话总不好让旁人瞧见,又一起学了些字,马皇后教他的字也多是直白好记的。

再后来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多,队伍逐渐壮大起来,除了一些文人幕僚之外,其他大都是些不识字,或者简单识过几个字的粗汉。

面对这些粗汉,文本写的太繁琐,会影响军令的传达,朱元璋索性将军令写得特别直白。

也正因如此,他看这本《中国历史概述》时,反而觉得亲切。

“通篇都是大白话,笔画也少,写起来肯定快,跟咱写圣旨差不多。”朱元璋忍不住笑了,“要说区别,也就是咱的圣旨里偶尔会骂几句人,这书里倒没什么脏话。”

老朱会心一笑,心里也踏实不少。

他暗自琢磨,着书的人十有八九跟他一样,没正经上过几天学,不然写不出这么通俗易懂的文本,哪象那些翰林学士,写个奏折都要掉书袋,诘屈聱牙的,看得人头疼。

只不过,两个时代的文本隔了几百年,难免有些不一样。

朱元璋只能连蒙带猜,结合着自己平时说的话、写的圣旨,一句一句地“译码”。

他发现“这”在明朝时该说“此”,“那么”要换成“恁”,“们”映射的是“每”,“不好说话”其实是“巴结”的意思,“走运”就是“行时”……

翻译两个时代的文本,向来比较枯燥,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折磨,然而对于浑身都是肝的朱元璋来说非但不累,反而沉浸其中。

时间流逝,转眼就从深夜来到了清晨上早朝的时间。

此时的朱元璋满眼都是血丝,眼睛却越来越亮,因为他已经搞明白了几百个常用文本和稀奇古怪如同蝌蚪般的符号。

“这个小圈,是告诉人‘这话到这儿就说完了’;小勾是说‘这儿停一下,我还没说完呢’;那两个弯钩更妙,能清清楚楚分开哪些是写书人自己说的,哪些是引用的古语,一眼就能看明白,不用再费脑子琢磨。”

这个发现让朱元璋对这本书的好感又多了几分,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妙!真是个好法子!”

“每天批奏章,最让咱头疼的就是有些官员文章又臭又长,一句到底不断句,看得咱头晕眼花,有时候光断句就要费半天劲。”

“要是都用上这些符号,能省多少工夫!”

“等忙完这阵子,真得找机会试试推行一下,说不定能让朝政效率快上不少。”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天已经大亮,宫里的太监应该已经在准备早朝的事宜了。

可他正读到关键处,实在舍不得放下册子,便叫来锦衣卫指挥使,破天荒地吩咐道:“去通知文武百官,今日早朝取消,所有奏折都送到东宫,让太子先看着处理,有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再送到我这里来。”

锦衣卫指挥使愣了一下。

陛下登基十三年,从未有过取消早朝的先例,可他不敢多问,赶紧躬身应下,退了出去。

朱元璋关上大本堂的门,将外界的一切都隔绝在外,又坐回案前,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可当他的目光落在“第七编元明之部”的小标题上时,刚才那股兴奋劲瞬间就象被一盆冷水浇透,从头凉到脚。

【第七编元明之部】

【一、明代政府组织: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二、明代考试制度:八股文,脑子捆起来考试】

【三、明代军事与边防:卫所烂完了,藩王还捣乱】

【四、明代宦官之祸:没管好家奴,反被家奴管】

每个小标题都象是淬了毒的小针似的,专往朱元璋最接受不了的地方扎。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脑袋都晕乎乎的,硬着头皮点开每个章节下面,可以展开的小章节。

而在小章节目录里,朱元璋看到了……

“废除丞相、设内阁,君主独裁的加剧……”

“八股文僵化与思想束缚……”

“一条鞭法改革及其局限……”

“卫所的腐败与藩王之祸……”

“宦官的产生,是因为制度问题……”

“军事失控……农民起义……”

每一条,都象是一个蒲扇大的巴掌,狠狠抽在他的脸上。

他亲自制定的制度,在他眼里足以传承无数代的制度,这书竟然说,大明的复灭,根根结底是制度的原因?

他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苦心创造的卫所制,将来竟然会腐败到无可救药?

还有八股文、宦官、藩王之乱……这些他明明已经想好对策的事情,怎么会变成亡国的隐患?

一条条,一件件,都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前脚还在嘲讽元朝被农民起义干翻了,结果后脚,大明复灭的缘由,也有农民起义?!

“咱驱逐挞虏,光复中华,成功收复故宋江山,建下不世工业,十三年了,咱像农家磨坊里的牲口一样,想尽各种办法遏制贪官,就想让百姓好过一些,结果不争气的后世子孙,硬生生把老百姓折腾到不得不起义的地步了?”

一股子无名之火,从朱元璋的心头升起。

他本以为自己吸取各个朝代复灭的教训,创造出的制度能够解决问题,没想到却被眼前此书直接全盘否定。

他想反驳,想大声说“你错了”,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因为他处于当前这个时代,无法验证这本书阐述的理由是对的。

但他,同样无法验证这本书是错的。

有很多事情,早已有蛛丝马迹,却被他忘记,然而在此刻,却突然被他想起来。

他想到了胡惟庸到处结交朝堂重臣,甚至将手伸到了一路跟随他起家的淮西将领那边……

他想到了被他封为藩王的混蛋儿子们,大兴土木,滥用私刑动辄打骂府中奴仆,强抢民女,胡乱杀人……

他更想起来自边疆送到南京龙案上的军事密报,往往报喜不报忧,更甚至还有淮西将领公然贪墨……

这些问题,他早就注意到了。

只是一直觉得,是那些人本性恶劣,是他们坏了规矩,而他制定的制度本身是完美无瑕的。

只要把那些坏人除掉,制度就能正常运转,大明就能长治久安。

“咱一直觉得,只要制度好,人就会变好。”

朱元璋瘫坐在椅子上,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迷茫,

“可大明创建十三年了,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的事,还是屡禁不止。”

“这本书说,这是咱把人性想得太好,制定的规矩门坎太高,根本不切实际……”

“难道咱亲手写的《大明律》和《皇明祖训》,真的有问题?”

朱元璋陷入了自我怀疑。

许久之后,他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他倒要看看,在这本书里,作者会阐述大明哪方面的问题。

【在阐述大明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行梳理一番大明的历史大事件,从而才能看出明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洪武皇帝朱元璋搭建好的大框架。】

【洪武四年,明太祖封儿子们为王,让他们守边疆,想的是“自家人守自家业,稳得很”。又有他最疼爱的儿子朱标做太子,可以压制藩王,做到权力制衡。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洪武年间,这招确实吓唬了北元、巩固了边防。

然而到了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离世,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将朱标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他精心设计的继承规则秒崩。】

朱元璋瞪大眼睛,通过这段话,了解到不少关于未来的事情。

“标儿会在洪武二十五年春去世?”

“不对啊,即便标儿去世,还有朱允熥作为嫡子,为什么会立允炆为皇太孙?”

“为何要说咱去世后,定下的制度就崩溃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往下看。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他政治经验不足,实则人菜瘾大,在藩王叔叔们势力太大的情况下,强行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周王朱橚被判有罪,沦为废人;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朱柏无一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博,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我的儿……”

看到这些内容的朱元璋,血气上涌,简直快要疯了!

“朱允炆,你这个连叔叔都不放过的畜生!咱未来怎么会选择你这个畜生做继承人?!”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知否:一年一词条,开局霸王神力 美漫:我的宇宙从内天地开始 隋唐:凶戾太子,开局斩杀李渊! 替兄上朝,满朝文武陪我一起吃瓜 不是吧君子也防 异界秘境 儿童睡前小故事 抗战:谁说农业系统不牛逼? 大明:我,朱元璋,看到了未来 帝国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