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来自未来的书(1 / 1)

“都给咱滚出去!”

“再调锦衣卫过来,守在门口!”

“没有朕开口,谁都不准进来,更别想偷看。谁敢不听……直接杀!”

洪武十三年,大明京城应天。

皇城内不时响起太监通报时辰的尖锐声音,然而很快就被萧瑟秋风给遮盖住了。

宫人们无论是捧着器物的太监,还是端着水盆的宫女,皆神色肃穆,脚步放得极轻,连呼吸都刻意放缓。

谁都知晓,此刻的大本堂内,洪武皇帝朱元璋正沉浸在书海之中,但是没人愿意撞上这位开国帝王的怒火,毕竟朝堂上那些因一言不慎便被削爵贬谪,甚至株连家族的勋贵大臣,早已是活生生的例子。

朱元璋的怒火并非源于朝臣奏对失当,也不是因为地方政务拖沓,而是因为他在大本堂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来历不明的书籍、

《中国历史概述》

这本红皮封面的书籍,封面非常精美,材质的质地见所未见,最奇怪的是封面上只有方方正正的六个大字,字的颜色不是常见的黑色,而是纯白色。

如果出现在其他地方,尚有可原,可偏偏出现在大本堂内。

大本堂是什么地方?

大本堂,乃是朱元璋登基创建大明后,特意下令修建的皇家学堂,专为太子朱标、秦王朱樉等皇子,以及功勋贵族子弟传授学业所用。

堂内藏书虽不及翰林院那般浩如烟海,却皆是宫廷精心挑选的珍本典籍,函盖经史子集各类经典,更有不少历代名家的书法手札作为教材,每一本都承载着朱元璋对后代的期许。

他要让皇室子弟从根源上通晓治国之道,守住这朱家来之不易的江山。

可如今,一本不知从何而来的书籍,竟悄无声息地混进了这庄重肃穆的皇家学堂,这让生性多疑且极为看重皇权的朱元璋如何不怒?

更让他心生不满的,是这本书的细节。

书页上的文本工整得有些刻板,一笔一划如同用尺子量过般规整,既没有初学文本的稚童那般笔画歪斜、春蚓秋蛇的生涩,也没有书法大家那般笔意连贯、浑然天成的韵味,反倒象是……

象是用某种器物批量拓印出来的,全然没有人工书写的温度。

“中国历史概述……”

朱元璋手指摩挲着封面,眼神愈发阴沉。

“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效仿太史公,编撰各朝各代的历史?”

“编撰国史乃是朝廷重典,得到朕的批准了吗?得到翰林院的认可了吗?”

“自古以来,我汉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千年,历经数十个王朝更迭,也就是说,着下此书之人,竟妄图将所有王朝的诞生与复灭一一统计,评判优劣?”

他以为自己是谁?是经天纬地的孔孟圣人,还是能预知未来的方外术士?竟敢比咱这个开国皇帝还敢说!朱元璋忍不住笑出声,抱着批判的态度,翻开了第一页。

然而,当他看清里面文本,瞬间傻眼了。

字体非常少,小到他要贴近才能看得清楚。

而且并非从右到左,更非由上到下方式的竖排,而是从左到右的横向排列。

一句话,一段文本之间,有一些稀奇古怪如同蝌蚪般的符号,将文本分割开来。

“不对,这绝对不是大元的东西!”

“自洪武五年,冯胜将大元那些典籍书籍用数百辆马车拉回来后,我在处理朝政大事的闲遐时间之外,全都在研究这些书,早就已经翻得十之八九了,从未见过这种拓印之法,更未见过这般古怪的装订手段。”

他仔细打量着书的装订处,发现书页之间竟是用一种透明的液体粘连,干涸之后将数百页纸牢牢粘在一起,即便轻轻拉扯,也丝毫不见散页的迹象。

“若是大元有这种工艺手段,又岂会沦落到被咱派大军撵得四处逃窜,只能龟缩在漠北苦寒之地??”

朱元璋陷入沉思,回忆起数年前。

数年前,他力排众议,发动了对北元的第二次征伐。

那场战事打得异常艰难,徐达率领的中路主力军遭遇惨败,损兵折将;李文忠的东路军虽与北元军队周旋多日,最终也只是得失相当,未能取得突破性战果;

唯有冯胜统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不仅击溃了北元的残馀势力,还意外缴获了北元皇室珍藏的大批典籍帐册,这成了整场征伐中最令朱元璋欣慰的“意外收获”。

很多大臣们都不理解他为何要接二连三下令到战场,质疑他为何屡次下旨,要求前线将士务必将这些“无用之书”完好无损地运回应天。

唯有刘伯温告诉他,历代王朝兴衰皆有定数,后朝欲长治久安,必先总结前朝衰落之因,方能对症下药,避免重蹈复辙。北元承大元正统,其典籍中藏着大元从鼎盛走向复灭的秘密,这才是真正的‘战利品’啊。

朱元璋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

北元各地的法令文书,户籍,帐册,以及各地的地形,土地资料……

前元是如何从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王朝,被他这个要饭和尚出身的泥腿子夺走天下的原因,全都在这些资料里呢!

这几年来,只要处理完朝政,朱元璋便会泡在大本堂,逐字逐句翻阅前元的无数本钱粮报表,虽然蒙古文本认得不是太多,但凭借着耐心与身边通蒙文太监的翻译,他还是从密密麻麻的记录中,梳理出了大元复灭的诸多症结:

“皇帝怠政,权臣专权,争权夺利,官员贪污成风……”

“内斗严重,无法有效结成统一力量,军饷被官员侵吞,士兵待遇低下,军机松弛,战斗力大幅度削弱。”

“滥发纸钞,导致老百姓手中银钱越来越虚……”

“天灾原因,如水灾,饥荒,黑死病……”

“土地兼并严重,官僚士绅免税,地主豪绅占有大量土地,为了应对农民起义军,不断加征税银,导致百姓负担倍增,于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呵呵,空前强大的大元王朝,就是这么走向灭亡的。

“忽必烈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创建的大元,竟是方方面面全都烂透了。”朱元璋不屑笑了一声,随手将自己这些年来整理的前元复灭原因的笔记丢在桌案上。

即便是再强大的武力,也只能统治一时,却不能统治千秋万代,唯有得到天下民心才行。

这个道理,他从乞讨时便懂。

当年若不是元朝官吏腐败、百姓无以为生,他也不会走上反抗之路,如今,经过数年对大元典籍的研究,他自认为已经找到了让大明长治久安的“出路”。

“我大明得国之正,依靠百姓起家,想来后世子孙定会牢记在心,不再重蹈大元的复辙。”

“皇帝怠政,滥发纸钞,武将不如文臣,天灾,土地兼并,加征税银,农民起义爆发……这些在大明,永远都不会发生!”

“因为咱已经制定好祖训,后世子孙皇帝只需按部就班执行,朱家便能江山永固!”

朱元璋眼神中充满了自信。

自信归自信,可这本《中国历史概述》的来处,他却始终放心不下。

当即,他便下令锦衣卫彻查此事,可查了整整三日,无论是看守大本堂的太监宫女,还是负责典籍整理的史官,皆说从未见过这本书,更不知它是何时出现在书架上的。

查不出结果,朱元璋心中的疑虑更甚,只好再度下令,严禁任何人靠近大本堂,“没有朕的命令,谁敢踏进一步,直接杀无赦!”

虽然命令说的轻松,但是落在身旁伺候他的太监们耳中,却是吓得屁滚尿流往大本堂外面退,快,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便疾驰而来,迅速守住了大本堂的所有进出口,一个个面色冷峻,严阵以待。

等到所有人都退出去后,大本堂内便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桌案上的烛火很亮,正好把书册的每个细节都照得清清楚楚,他决定先看看内容,或许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些许线索。

【前言】

【值此中华民族危难之机,本书旨在希望后人能够“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国人试一翻我先民五千年来惨淡创建之史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必有渊然而思,憬然而悟,揪然而悲,奋然而起。”】

“中华民族危难之机?这是要亡国了?”朱元璋心中一沉,下意识地加快速度,翻到了书的目录页。

目录上,上古三代之部、春秋战国之部、秦汉之部、魏晋南北朝之部、隋唐五代之部、两宋之部……一个个熟悉的朝代名称映入眼帘。

这些都是在中原大地上创建的王朝,也曾有过万邦来朝的鼎盛时期,可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向复灭,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下一个朝代时,他猛地瞪大眼睛,就象是看到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般。

“元明之部……”

明朝!

那是他的大明!

是他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十三年,才一手创建起来的朱家王朝!

呼吸逐渐粗重起来,胸膛快要炸开,甚至怒火攻心!

“胡说八道!妖言惑众!”

“大明建国不过十三年,根基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怎么就‘已经灭亡’,被归到‘元明之部’里了?”

“一本不知道被哪个脑子不清醒的人写出来的烂书,竟然将朕亲自创建的大明,跟已经复灭的诸多王朝并列!”

“是谁如此居心叵测,诅咒我大明?!心思忒毒了!”

他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压制不住,下意识就想把这本书给撕了,然后下令锦衣卫进行全国搜捕,找到写这本妖书的着书人,将他千刀万剐,诛九族,以儆效尤!

他想起民间那些江湖术士,最喜欢用些神神叨叨的玩意儿恐吓百姓,骗取金银珠宝,想来着出此书的人,也是这般心思,编造些亡国的谣言,扰乱人心,好从中牟利。

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不对:

“若是江湖人士,他们的目的是金银财宝,即便图谋更大,也断然不可能将咱亲手打下来的江山,当成没了的前朝来说……被咱知晓,莫要说金银珠宝,只怕九族都杀的干干净净,断无生还可能、”

“若是前元馀孽……那就更不可能了,前元残馀势力如今躲在漠北,连生存都成问题,怎会有精力编写这样一本书,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送到应天的大本堂?将此书呈在我面前,无非死的更惨罢了。”

朱元璋这么想着,便准备给门外的锦衣卫下令,让其去传旨召太子朱标速来商议时,眼角却突然瞥见当前目录的最后一编。

【清代之部】

“清代?”

“什么时候有清代了?而且还排在我大明的后面,该不会是……?”

心头升起的一个非常可怕的念头,让朱元璋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瞬间头皮发麻。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朱元璋深吸口气,他这辈子从死了爹妈哥哥的孤儿,到一路要饭,成为皇觉寺的和尚,再到添加红巾军,最后一路带着凤阳老乡们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创建大明,成为大明第一个皇帝,什么都没见过?!

可眼前这玩意儿,他是真没见过啊!

那么……

只剩下唯一的可能:此书,是真的?

朱元璋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斗:“是了是了……这本书并非有人故意诅咒大明,而是……而是后世人对历代王朝的总结?它是从未来来的?在某种机缘巧合下,落到了咱的手中?”

朱元璋喃喃自语,眉头渐渐皱起,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明朝”二字,以及让他脸色阴晴不定的“清朝”二字。

“如果我的猜测没有错,也就是说,我大明在未来,如同那般那些复灭的前朝那般,被新的王朝‘清代’所取代?”

一瞬间,朱元璋呼吸急促起来。

若是这本书真的来自未来,那它里面一定记载着大明灭亡的原因!

他要一字一字地读,一字一字地看,要看看这个从“未来”来的贤者,是怎么评判他的大明,是怎么宣判他朱元璋的功过。

只要读懂这本书,他就能提前知晓大明未来的危机,就能及时做出调整,改变大明的命运,让朱家的江山永远传承下去!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朱元璋翻开了第一页。

依旧是如同蝌蚪般的古怪文本,和让他看起来很不习惯的横向排列文本,可这一次,他却看得格外认真。

只是一眼,那书页上的文本便让他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手中的书也“啪嗒”一声掉落在桌案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知否:一年一词条,开局霸王神力 美漫:我的宇宙从内天地开始 隋唐:凶戾太子,开局斩杀李渊! 替兄上朝,满朝文武陪我一起吃瓜 不是吧君子也防 异界秘境 儿童睡前小故事 抗战:谁说农业系统不牛逼? 大明:我,朱元璋,看到了未来 帝国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