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应元已小跑回来,额角见汗,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红光,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陛下,陆大人,试射圆满成功!”
“此炮在最大装药下,连续试射三轮,炮身仅微热,结构稳固,未见丝毫裂纹或变形。”
“射程、威力均远超预期,精准度亦稳定,实乃守城破阵之利器!”
姬琰抚掌大笑,连声赞叹:“好,好一尊国之重器!”
“声如震霆,势若崩山,击敌则摧枯拉朽!”
“怀远,徐爱卿,尔等又为社稷立下一桩大功!”
“此炮成,我大虞军威更盛矣!”
陆临川见龙颜大悦,顺势进言:“陛下,神兵利器,当有其名,方能激励匠作,威震敌胆。”
“此炮既蒙陛下亲鉴其威,可否恳请陛下赐下嘉名,以垂永久?”
姬琰闻言,敛去笑容,面露肃然之色。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尊在硝烟散尽后更显沉雄霸气的黝黑炮身,沉吟片刻,朗声宣道:“此炮之威,堪称神兵,足令万邦摄服!”
“朕便赐名,‘神威将军炮’!”
“臣等叩谢陛下赐名!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陆临川与徐应元一同躬身,郑重谢恩。
周遭随行官员、将士亦纷纷躬身附和。
看着那尊被御笔亲赐“神威将军”之名的火炮,姬琰心潮澎湃,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情油然而生,不由感慨道:“若得工部与天下各处军器局全力开动,广铸此等‘神威将军炮’,列装九边重镇及各路精锐,则我大虞王师,北可慑蒙古诸部,使之不敢南下牧马;西可定陕洛流寇,令其倾刻灰飞烟灭!外患不足虑矣!”
陆临川虽亦欣喜,但闻听皇帝畅想,不得不泼上一盆冷水以正视现实:“陛下宏图,实乃臣等夙夜所盼。”
“然‘神威将军炮’虽利,其铸造工艺却远比旧炮繁复苛刻。”
“需选用上等精铁,经多次熔炼去除杂质,铸造时对模具、火候、浇铸时机要求极高,稍有差池,轻则内壁不匀影响射程准头,重则形成暗隙引发炸膛。”
“故而良品率至今不高,且每铸一炮,耗时颇久。”
“以目前西郊火器坊之规模与匠人手艺,即便全力以赴,短期内亦仅能优先保障虎贲右卫换装列装,欲遍及边军,恐非数年之功难以实现。”
可惜,徐应元此人,天赋才情似乎十之七八都点在了对这等重器、大器的感悟与改进上,对于需要极致精巧、涉及复杂机械结构的燧发枪,虽也用心,却总似隔了一层,进展异常迟缓。
若能得一位擅精工巧思之大匠,将火铳改良成功,造出更便捷可靠、不畏风雨的燧发枪或者更高效的火绳枪,使单兵火力得以跃升,再以此“神威将军炮”为军中之胆,步炮协同,那才是真正的如虎添翼,足以改变战场格局。
奈何人才难得,只能徐徐图之。
姬琰闻言,兴奋之色稍敛,然目光中的坚定却未曾动摇:“既如此,便更要加紧!”
“优先保障虎贲右卫之装备,使之尽快形成最强战力!”
“怀远,你有所不知,今日朕临出宫前,刚收到陕西六百里加急奏报,朝廷遣去招抚之使者,恐要无功而返了。”
陆临川一惊。
自己如今地位虽高,但正式官职不过是左春坊大学士,且主管的上书房只对特定几项事务拥有最高权限,所以对很多朝政大事,都不能第一时间知晓。
陕西的事,他从未过问,不知道也正常,但当不至于这么快就谈崩?
姬琰继续说道:“朝廷为示诚意,已一再让步,准其贼酋中首要者授以参将、守备等实职,并特许免除陕西受灾最重三府两年钱粮,只要求叛军队伍就地解散,兵卒归农,交出所占州县城池,由朝廷派官治理。”
“然彼等桀骜,得寸进尺,竟要求保留其内核人马建制,不得打散改编,且其所占据之延绥、庆阳等要地,亦须由其部将管辖,朝廷仅派文官监督。”
“此非真心归顺,分明是欲行割据之实!”
“朝廷纲纪岂容如此践踏?朕与内阁,绝无应允之理!”
陆临川神色一凝,沉声道:“要求保留军队与地盘,形同国中之国,如此看来,招抚之路已绝,战事重启不可避免。”
“不错!”姬琰颔首,语气决绝,“朕已决意,不再姑息养奸!”
“此番当调集精锐,汇合陕甘边军,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荡平丑类,永绝后患!”
“户部之粮饷调度、兵部之军械补给、沿途州县之民夫征调,皆在加紧筹措。”
“怀远,朕再拨付你十万两白银,专款用于火器坊之扩建以及‘神威将军炮’与各类火器之加速生产储备,务必在明年开春前,使虎贲右卫之火器战力更上一层楼!”
“营中士卒之操练,尤其是这新炮之运用操典,更不可有丝毫松懈!”
陆临川肃然躬身:“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听这意思,明年开春皇帝还会派自己去陕西平叛?
这可得从长计议一番。
随后,陆临川又陪同姬琰移步至主校场,检阅虎贲右卫火器千户的日常操练。
根据此前规划的逐步落实,虎贲右卫的火器千户,目前下辖八个百户的火铳手,主要装备仍是当前普遍列装的各式火门枪,以及两个百户的火炮营,原本装备着碗口铳,如今正开始陆续换装威力更强的“神威将军炮”。
偌大的校场之上,令旗挥动,号角连绵。
姬琰在校场边的高台上负手而立,仔细观瞧,赞叹不已。
这虎贲右卫,经过数轮近乎残酷的严格筛选与日复一日不曾间断的艰苦训练,五千六百员正式士卒员额早已确定,不仅火器千户战力初成,原先薄弱的骑兵千户亦已组建完毕,正日夜加紧磨合马术、劈刺、骑射之术。
此外,为应对战时损耗并及时补充精锐,陆临川还未雨绸缪,设置了高达三千人的预备役,这些预备兵员同样参与日常操练,待遇稍逊正式士卒,却保证了兵源的素质与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