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的目光,本是随意一瞥。
可就是这一眼,让他准备迈开的脚步,如同被钉子钉在了原地,再也无法移动分毫。
那个角落里的学生,确实在写画。
但那不是涂鸦,更不是走神时的胡思乱想。
草稿纸上,一行行清淅、严谨的数学符号和公式,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精妙的解题过程。
拉普拉斯变换、相平面法、微扰理论……
这些对于大二学生来说,仅仅是听过名字,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的概念,此刻却被那个学生信手拈来,运用得炉火纯青。
张教授的瞳孔,猛地收缩。
他自己准备的解法,用的是最经典、最稳妥的谐波平衡法。
可那个学生用的方法…
不仅更简洁,更高效,甚至在理论层面上,更加深刻!
张教授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他教了三十年的书,自问什么样的天才学生没见过?
可眼前这一幕,彻底颠复了他的认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依旧在对着那道“天书”抓耳挠腮,痛苦不堪。
二十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连读懂题目都有些困难。
“丁铃铃——”
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们如蒙大赦,纷纷松了口气。
“好了,下课。”张教授的声音有些干涩。
他顿了顿,目光精准地锁定在了角落。
“那位同学,你留一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投向了教室的角落。
何雨辰?
在众人好奇、疑惑的注视下,何雨辰收拾好东西,不紧不慢地走到了讲台前。
“老师,您找我?”
张教授没有说话。
他只是拿起何雨辰放在桌上的那张草稿纸,象是在欣赏一件稀世的艺术品。
手指,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斗。
“这个……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解法?”他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何雨辰。
“恩,一个不成熟的思路。”何雨辰回答。
不成熟?
张教授的嘴角抽搐了一下。
如果这叫不成熟,那他准备在课堂上讲的那个标准答案,简直就是茹毛饮血时代的产物!
“你……你学过《非线性动力学》和《高等振动理论》”
张教授忍不住问道。
这两门,可是研究生的内核课程!
“图书馆里有,就翻了翻。”何雨辰说得轻描淡写。
翻了翻?
就翻了翻,就能把研究生级别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这种地步?
张教授彻底说不出话来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忽然有种强烈的荒谬感。
这哪里是学生?
这分明就是一个隐藏在学生堆里的大佬!
“好……好……好!”张教授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他拍了拍何雨辰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赏和激动,“这张草稿,能送给我吗?”
何雨辰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当然可以。”
张教授小心翼翼地将那张草稿纸折好,郑重地放进了自己的公文包里,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一份重要的机密文档。
……
这件事,就象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整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圈子里,激起了千层浪。
下午,教授办公室。
张教授拿着那张草稿纸,几乎是闯了进去。
“老李!老王!你们快来看!快来看这个!”
他把草稿纸摊在桌上,激动得满脸放光。
几个正在备课的教授好奇地围了过来。
“老张,什么东西让你激动成这样?捡到宝了?”一个戴着眼镜的老教授打趣道。
“比捡到宝还夸张!”张教授指着那张纸,“看看这个解法!这是我们院一个大二学生写出来的!”
“大二学生?”
众人闻言,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
一个大二学生,能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来?
然而,当他们的目光落在草稿纸上时,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从一开始的轻视,到疑惑,再到震惊,最后,变成了彻彻底底的骇然。
整个办公室,陷入了一片死寂。
只能听到一阵阵倒吸凉气的声音。
“这……这真是大二学生写的?”一个教授不敢相信地推了推眼镜。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种对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的理解,没有博士水平的功底,根本写不出来!”另一个教授断然否定。
“是何雨辰。”张教授吐出了这个名字,“迎新晚会上唱《我和我的祖国》的那个状元。”
众人面面相觑。
那首歌后来听说,被很多大演奏家翻唱已经火遍全国了,当时可以说轰动了整个学校。
这才不到一年又搞这么大动静。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正国的耳朵里。
周正国是个五十多岁,行事严谨,雷厉风行的人。
他听完张教授的汇报,第一反应也是不信。
但当他亲眼看到那张写满了精妙推导的草稿纸时,他沉默了。
“把这个何雨辰,叫到我办公室来。”
“等会。”
周正国叫住旁边的人,思索片刻,改了主意。
“不,去会议室,先把李教授、王教授、还有孙院士都请过来。”
他沉声说道:“我倒要亲自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成色!”
一场针对何雨辰的,史无前例的“联合会审”,就这么仓促地决定了。
半小时后。
何雨辰被辅导员叫到了学院办公楼顶层的一间小会议室。
推开门,他发现里面已经坐了五六个人。
全是头发花白的老者。
每一个,都是在机械工程领域里跺一跺脚,就能让学术圈抖三抖的泰山北斗。
主位上,坐着的就是院长周正国。
气氛,有些凝重。
“何雨辰同学,不要紧张,坐。”
周正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还算温和。
“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和你聊一聊学术上的问题。”
何雨辰心中了然,平静地坐了下来。
他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所谓的“聊一聊”,很快就变成了一场高强度的学术轰炸。
“关于范德波尔方程的极限环稳定性,你有什么看法?”
“如果将材料的非线性弹性考虑进去,这个系统的固有频率会如何偏移?”
“谈谈你对智能材料在减振结构中应用前景的理解。”
一个个问题,如同炮弹般接踵而至。
这些问题,从本科内核,到硕士前沿,再到博士领域的尖端课题,包罗万象,深度惊人。
然而,何雨辰的回答,却让在场的所有人,心头狂震。
他对答如流。
甚至已经不能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了。
对于每一个问题,他不仅能给出精准的答案,还能举一反三,从更深层次的物理本质和数学原理上,进行剖析。
甚至,他还能指出某些经典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局限性。
一开始,几位老教授还抱着考较的心态。
到后来,他们脸上的表情,已经完全变成了请教和探讨。
整个会议室的氛围,不知不觉间,从一场考核,变成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
而研讨会的中心,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大二学生。
最后,头发最是花白的孙院士,颤巍巍地提出了一个关于“复杂装备多体系统动力学耦合分析”的难题,这是他最近正在研究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中的一个技术壁垒。
何雨辰只是思索了不到一分钟。
然后,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孙院士,您看,如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