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291章 她在丛中笑

第291章 她在丛中笑(1 / 1)

山东登州。

曲端看着自己招募的水师,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金秋十月,海浪翻滚,一艘艘的巨船停泊。

这都是钱啊。

他也曾让手下书记官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几乎花掉了代王一年的收入。

要是打不出名堂来,他曲端怕是得自裁以谢天下了。

当然,曲端这种人,他就没有想过自己会打不出名堂来。

要是孙武、吴起和他意见不一样,他都得来一句:孙、吴不知兵

代王如此信任自己,投钱如流水一般,自己就该对得起代王。

他已经迫不及待,要用战绩,来报答代王的知遇之恩了。

来到海边的一处箭楼内,几个亲卫半伏在地上,将一份地图铺开,曲端仔细看着。

他细长的双目光芒微闪,面上却丝毫不动声色,足足用了半个时辰,才看完抬起头来。

“都查清楚了?”

手下武将点头。

曲端笑道:“代王挟不世之功,即将君临天下,如今有机会投效,乃是万年难遇之机会。这些商贾当真是鼠目寸光,非但舍弃良机,还要与代王争利”

说到这里,他实在难掩鄙夷之情,哂笑道:“更可笑的是,还要主动挑衅,与河东刘继祖相比,此辈真乃圈中之豚,求食而肥。”

刘继祖和他们这些海商,原本是属于一个生态位的,都是给梁师成、王黼、童贯这些近臣、幸臣赚钱的。

但是人家刘继祖,直接拿着梁师成的本钱,投奔了陈绍,瞬间在定难军中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席之地。

这些海商,却只盯着那些生意,你赚再多的钱又能如何?

陕西原本的几大豪商,被童贯当成什么了,你们都瞧不见么。

整治他们连罪名都懒得安插,直接要钱,不给或者给的不够,就说他们对朝廷有怨望,要对战败负责,全家抄没,家主处死,连家眷都被卖了为奴。

历来开创之主,皆是壮年,如今代王以二十之青春,就成就如此事业,除了代王自己的雄才之外,谁也不敢否认是有些天命在里面的。

怎么辽、宋、夏,当世最强三国,就一起衰弱了。

怎么童贯灭夏灭到最后一步,就去东北伐辽了。

怎么女真追杀耶律延禧,就忘记占据云内了。

怎么抚边二十年,极有勇略的童贯,再次奉命抗金时候,就舍弃太原逃走了

使得代王连续得到夏、云中、河东这三块王霸之地。

这些事,但凡有一点意外,代王要成就如今的伟业,还需要再多奋斗个十几年,都未见得能成功。

足见其天命所归。

必然会改朝换代,荣登九五,口含天宪。

“行大事毫不惜身,弃权柄有如敝履,视小利却如性命。此等蠢猪笨牛,正该作为牺牲,为我水师祭旗。”曲端哈哈笑道:“我这水师第一战,先向南再去北,正好试演一番登陆作战。”

曲端打仗,习惯性地不请示,大不了被代王训斥一番,哪怕是被打了一顿,他下次还是不请示。

代王要是觉得我不对,早就换了我。

他不换,就是觉得我对!

当初在怀州,要去北方抗金,需要从武陟渡河。那县令不同意,曲端直接把武陟县令杀了。

后来要去沧州抗金,大名府的杜充丢城失地,怯弱畏战。

曲端直接把杜充杀了。

金兵退了之后,曲端又要进山东,张叔夜不同意。

曲端直接提兵和张叔夜的新军对峙,这次幸亏有张叔夜的至交好友张孝纯书信劝降。

不然就以曲大这个性子,张叔夜危矣。

如今他新招募整训了水师,要帮代王一统海上商道,没想到连商人都敢来阻拦了。

——

河东泽州府,又发现了一座富矿。

陈绍马上派人前去勘测,准备大规模开采。

如今对铁的需求,还在与日俱增,主要倒不是用来制作兵刃、盔甲,而是制作农具。

随着女真鞑子被赶出去,对兵刃盔甲的需求,正在降低。

尤其是今年一整年,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役。

兵刃和盔甲,在战时的损耗速度是非常快的,一场激战下来,很多战士的刀都不能再用。

但是不打仗的时候,这种损耗就基本为零。

清晨的太原府,天气已经日渐寒冷,颇有初冬的气象。

陈绍卧房侧室设有火炉,供人随时取用。李婉淑打了个呵欠,斟好热水,送入内房。

只见陈绍已经靠榻上,正在看一份奏报,看的眉开眼笑。

陈绍一大早就起床了,今日他要去一趟泽州府,以前只知道河东煤矿多,没想到铁矿也这么多。

“河东这地方,真是人杰地灵!”

陈绍没头没尾地来了这么一句,李婉淑和几个小姐妹都有些纳闷。

此时门帘子掀开,李师师走了进来,带着一个包裹。

“昨夜听春桃说,你要出趟远门,妾给你备了一些衣服,这次带翠蝶去照顾么?”

陈绍笑道:“不带,不带,明天塞给大虎就行。”

原本在一旁有些紧张的翠蝶,闻言暗暗叹了口气,继续去准备要带的行李。

按理说,以陈绍的地位,在自己的地盘河东出行,就跟巡视一样。

带着十个八个侍女都是正常的,但陈绍十分注重效率,出门从来不带女眷。

否则光是来回的速度,就得降下不少来。

从王府离开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出来相送,陈绍也没有告诉大家。

李师师摆了摆手,笑的十分甜美,嘱咐他保重身体,早些回来。

陈绍随口应了几句,就开始坐在马车内,考虑开矿的事。

以前在汾州,大宋开设有“石炭场”,官卖煤炭。

如今这时候,百姓们用的都是木炭,石炭多用在冶炼、烧窑上。

但是木炭成本太高了,而且哪有这么多木材。

河东这里有些无烟石炭,倒是达官贵人的最爱。

要说石炭取代木炭,如今还真是关键阶段。

大宋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很多关键的技术,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史载北宋汴京“尽用石炭,民不贯(惯)薪”;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主持开凿“石炭井”,日产煤数十吨,供冶铁、制瓷。

《天工开物》载“南方乏煤,多用木炭;北方多煤,少用木炭”,南北差异显现。

煤炭含硫高、烟尘大,直接燃烧易损坏炉具,需要炼焦。

也就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制成焦炭,焦炭热值高、杂质少,可替代木炭用于高炉。

而正好炼焦的技术,也是在此时发明的,所以说大宋民间是真有点东西的

要不是异族不断入侵,真不知道他们还能发明出什么来。

这次泽州的铁矿,也给陈绍提了个醒,要大规模发展炼焦技术。

首先木炭这东西,已经导致了过度开垦,伐木导致森林锐减。

北宋时中原“山林悉童(光秃)”,江南“斧斤日寻,弥山亘谷”,木炭生产难以为继。

而煤炭储量大,是所谓“地藏无限”、分布广(华北、西北均有矿脉),而且煤炭普及的话,可以支持冶铁、陶瓷、纺织大规模生产。

清晨时候,街市上虽然还没有开始一天的繁华和喧闹,

但出城之后,官道上反而已经车来人往,熙熙攘攘。

四处城门,都有成群的车马满载着刚刚从各地运来的货物,川流不息地运往城中,人喧马嘶,更显热闹。

太原作为河东的中心,如今又是代王的驻地,早就成为大宋最具活力的城邑。

甚至隐隐有超过汴梁的趋势。

沿着官道一路南下,陈绍最大的感受,就是道路越来越好走了。

在这个时候,赶路是个很危险的事,道路上会出现各种问题。

但是行人如此之多,可见河东的治安也是很不错的。

陈绍沿途没有停,尽管很多州府,都想要他进去住几日。

以往时候,陈绍或许会选择几个州府,进去体察一番。

这次他急着去泽州,看一看如今的铁矿开采,这种新矿的挖掘并不常见。

如果可以的话,他想要工院尽快把炼焦和炼铁的技术提高一些。

随着荒地的开垦,水利的兴建,对于铁制农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有了铁制的犁、锄,才算得上是精耕农业,否则的话产量绝对上不去。

而铁制农具便宜,成本低,结实耐用。

陈绍并不担心这些农具,会成为百姓们反抗的武器,要是连这个都怕的话,那就说明你这个王朝,还指不定多烂呢,确实到了要覆灭的时候了。

陈绍没有骑马,全程在马车之中,但还是在当天夜里,就到了泽州。

虽然已经是深夜,泽州大小官员,穿的厚厚的,喜气洋洋在城外迎接。

泽州的知州、通判和兵马督监,笑吟吟地迎了上去,城中府衙在附近明里暗里布置了许多人,以防出现不测。

陈绍的亲卫来了之后,马上接管了布防。

知州高士由是个文官,但是看上去虎背熊腰的,颇有些武人气质。

他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之后。

见到陈绍之后,他的笑就没听过,瞧见代王如此年轻,更是开怀大笑。

“大王远来辛苦,先歇息一夜,明日咱们再去吧。”

陈绍点头道:“劳烦诸位半夜来迎,辛苦了!”

“大王何必要跟我们客气。”

高士由是开封人,家族在朝中也有些势力,他的先祖北宋开国名将,武烈王高琼,原为盗贼,后投靠后周大将王审琦,因勇猛被赵光义赏识,成为禁军核心将领。

高琼最后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忠武军节度使,死后追赠侍中、太师,追封卫国武烈王。

高琼家族成为北宋“高家将”核心,五代内7人封王,七代30余人为将。

虽然曾在禁军中为将,但高家却很快就脱离了禁军,而是为大宋镇守西北边疆。

代王在河东的作为,他是亲身经历,发自内心的钦服。

而且陈绍还灭了西夏,解决了大宋的武将们,一百多年来最想干的事。

至于收复云中幽燕,击败女真,更是让他发自内心的敬佩。

虽然是将门世家出身,高士由并不同于那些衙内,他本人是文武双全,越是这样的人杰,才越佩服陈绍。

历史上,金兵第一次南下时候,打到泽州。高士由是少有的守住了城池,并且数次击退金兵的知州,事后因功升迁为直龙图阁。

可惜,大势难违,第二次宗翰南下时候,泽州还是破了。

来到城中之后,陈绍就住进了早就备好的宅院里。

这宅子不知道是哪位大户腾出来的,结构简单,十分合适。

亲卫们团团围住之后,陈绍带着七个亲兵,进到房中。

桌上置了四色小菜,放了一壶温酒,陈绍让亲卫们一起吃酒。

翌日清晨,陈绍早早带人,来到城郊的不远处的荒野。

此时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人,正在观看掘矿。

因为秋收结束,很多人都闲在家中,有这种大事可看,自然都来凑热闹。

等到众人簇拥着陈绍过来,气氛一下子又到达了一个小高潮,人人都指着前面大喊“代王”。

陈绍笑着和人群挥了挥手,然后就来到矿洞口。

他就站在一群工匠中间,这些人身上全是尘土,像是怕弄脏了陈绍的衣服,拘谨的很。

但是随着陈绍一句句地发问,每一句都是言之有物,这些人慢慢地去了畏惧,开始认真回答。

人群中有一中年人,看着这一幕,眉心皱的越来越深。

此人正是游历河东的李纲。

在他眼中,那个原本该是当世第一权奸,居心叵测的奸雄。

此刻正站在一群卑微苦力之中,认真发问,耐心聆听,高兴处还拍一拍民夫肩膀。

然后就见陈绍,又站在人群中,好像在说这些什么。

李纲因为隔得有点远,又不肯挤进去听,便叫小厮进去听听。

不一会儿,小厮出来,扶着腰说道:“好像在讲什么烧煤取暖的事。”

“烧煤取暖?”李纲冷哼一声,“那东西点燃之后,就有毒烟弥漫,他这是要害死百姓么?”

提出质疑之后,李纲突然又沉默了一会儿,想到这个人总是能有看似寻常却十分实用的政令。

李纲觉得,或许自己可以等等看,他难道真能用毒烟滚滚的煤炭,给河东千家万户驱寒过冬么。

如果是真的,那他就是功在千秋。

无烟石炭他是知道的,那东西比木炭还贵。

看着人群中的陈绍,他一个王爵,站在一群破衣烂衫的百姓之中,竟然一点都不扎眼。

因为他的神情、动作,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模样。即使是穿的衣服不一样,但陈绍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排斥来。

李纲想说他沽名钓誉,但是仔细一想,陈绍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他若是沽名钓誉,为什么还要专程来到泽州,他要是沽名钓誉,他装不到这个份上,那种骨子里的不排斥,根本是演不出来的。

最后,即使是心中最痛恨陈绍的李纲,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人他不是装的,他就是比较亲民。

李纲低着头,心中喟叹一声,“他要是没有这狼子野心,或许是个好官,顶好的官。”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陈绍此时,必然满脑子都是如何构陷忠良,逼迫皇帝,发展自己的势力,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阴谋篡宋自立。

但实际上的陈绍,正在关心百姓过冬会不会挨冻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们这些公卿士大夫,主持大宋国事两百年了,很少有人关心。

陈绍不知道李纲在这里,就算是知道的话,也大概率不会理睬他。

此时,官员们才纷纷赶到,对于代王起的比他们还早,早早来到矿场这件事,泽州官员都深感意外。

陈绍此刻,正对陪同他前来的工院官员谈话,说的都是敦促他们,继续研究煤炭炼焦。

既然技术已经出现,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许多。毕竟从无到有,才是最困难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书虫眼中的历史 假太监:从攻略太后开始 原灵诀 当奥特曼出现在现实中,但是: 我以科举证长生 顾先生,请牵好我的手 弥撒亚游戏 手握拼夕夕在上海潜伏 云其深 【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