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玉很快就见到了长孙无忌,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
两人是真正的神交已久,所以相谈甚欢。
前世因为历史记载,陈玄玉总觉得长孙无忌应该是那种,心机深沉又阴狠的人。
但真正见面交谈下来,他才发现之前的印象靠不住。
长孙无忌非常有风度,为人也很谦逊,接人待物彬彬有礼。
完全没有那种老狐狸的样子。
当然,也不排除他是装的,但至少他给人的印象非常好。
而且他说话也不拐弯抹角,必要的礼节过后直接就进入了正题。
“果如小真人所预料的那般,运书船沉了。”
陈玄玉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否则长孙无忌也不会跑到金仙观来。
所以并没有惊讶,而是问道:
“具体是如何沉的?”
长孙无忌就将监视人员观察到的情况,详细的讲了一遍,末了说道:
“我在船上也安排了两个眼线,只是都没能活下来。”
陈玄玉眉头微皱,说道:“也就是说,死无对证。”
那岂不是说历史谜团依然没有解开?
长孙无忌却误解了他的意思,道:
“是的,出手之人手段非常狠辣,没有留下丝毫破绽。”
“这种干脆利落的手法,只有顶尖家族培养的死士才能做到。”
陈玄玉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他的话说道:
“但毫无破绽反而是最大的破绽,大王有了防备,就不用担心他们背后暗算了。”
长孙无忌满脸愁容,道:“久守必失。”
陈玄玉安慰道:“他们并不想和朝廷撕破脸,只是习惯性削弱朝廷力量,不必太过担心。”
长孙无忌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有这么一群人在背后,实在让人寝食难安。”
“关键是,我们都不了解他们……”
说到这里,他殷切的道:“要不,您和我一起去长安吧。”
“有您相助,就没人能暗算的了大王。”
陈玄玉这才知道他的目的,无奈的道:
“您太高看我了,我就是思维比较跳脱,偶尔突发奇想,真正做事的能力很差。”
“去长安能给大王提供的帮助很小。”
长孙无忌劝说道:“真人何必妄自菲薄,您的智慧大家有目共睹。”
“您也知道大王面临的局势,既要与东宫相争,又要防备世家大族,正需要我等辅佐。”
“您如此推脱……莫非是有难言之隐?”
陈玄玉解释道:“首先,世家大族针对的不是大王,而是朝廷。”
“目前这个压力应当由陛下和太子来承受。”
“如果大王表态要夺嫡,世家不但不会针对大王,反而会暗中出手相助。”
“只有皇家忙于内斗,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大王才是黄雀,躲在幕后默默观察局势。”
“然后借助他们的力量,在最关键时刻发出致命一击。”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然后陷入了沉思。
是啊,得知世家大族在削弱皇家之后,他和李世民都被愤怒情绪左右了。
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可事实是,李世民只是亲王,他上面还有皇帝和太子。
而且这个皇帝还算英明,太子也颇得人心。
这个压力怎么都轮不到一个亲王来扛。
相反,如果世家想削弱皇家,那挑拨皇家内斗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现在太子势大,世家就算背后出手也只会针对太子,而不是更弱的秦王。
想到这里,他心中壑然一清。
原来我们杞人忧天了。
然后他看向陈玄玉的目光更加的敬佩:
“真人一针见血,解开了大王和我心中顽症。”
“还说自己能力不足,也太过谦虚了啊。”
陈玄玉谦虚的道:“大王与您不过是当局者迷,我是旁观者清。”
“这也是我不愿意去长安的原因。”
“始终在局外,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长孙无忌没想到,他会在这等着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陈玄玉接着说道:“况且河北马上就会有大变,大王很快就会前去平叛。”
“至少两年内朝廷无心他顾,我去长安也是无用。”
长孙无忌惊讶的问道:“您认为朝廷要用两年才能平定河北之乱?”
陈玄玉肯定的道:“至少两年。”
长孙无忌不信的道:“窦建德都败了,馀下群雄无首,怎么可能挡得住大王两年?”
要知道洛阳之战加虎牢关之战,前后也才用了七八个月。
河北那群残兵游勇,能牵制住李世民两年?
陈玄玉叹了口气,道:“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不一样的啊。”
“河北之乱不是打天下,而是治天下。”
“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别说两年,就是十年也平定不了。”
他本来想着,委屈一下河北人民,给李世民上最关键的一课。
让李世民亲身体会一下,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政客,只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始终狠不下那颗心,做不到视若无睹。
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做一次努力,看看能否多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就算最后无法改变历史,他也不至于因此内疚。
听到他的话,长孙无忌不解的道:
“我有些糊涂了,还请真人解惑。”
陈玄玉正色道:“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虎牢关之战代表着打天下的时期已经结束。”
“接下来要做的是治天下。”
“治天下和打天下,是不一样的。”
“打天下以武力征服为主,治天下以安民为主。”
“然而,人都有路径依赖,总是习惯走成功的老路。”
“以至于他们忽略了,战场已经改变,成功的老路在新的战场并不适用。”
“大王的军事能力世所罕见,他的一切都是通过用兵得来的。”
“他会下意识的,用军队来解决所有问题。”
“但河北叛变,是属于治天下的部分。”
“不在于杀死多少叛军,而在于如何安定民心。”
“然而据我观察,大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大胆猜测,河北平叛会分为两个阶段。”
“一阶段是大王以武力镇压叛乱。”
“二阶段是大王凯旋后,河北再次叛乱。”
“然后太子主动请缨前往河北。”
“太子这些年一直在协助陛下处理政务,所以他会习惯性通过怀柔手段,来安抚河北民心。”
“且东宫吸纳了许多窦建德部属,有他们的帮助,东宫此行会很顺利。”
长孙无忌眉头紧皱,道:“您是否太小看大王,又太高看东宫了?”
陈玄玉叹道:“我也希望我的推测是假的,大王去河北若能迅速平定叛乱,也能少许多人间惨剧。”
长孙无忌很想说,你全是主观臆测毫无根据,简直胡说八道。
然而面前的是陈玄玉,最擅长的就是别人看不懂的思维方式。
难道事情真会如他所想的那般?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艰难的道:“既如此,您为何不劝说大王呢?”
陈玄玉说道:“现在不是已经劝了吗。”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才明白陈玄玉的意思。
今天这番话,自己肯定会告诉李世民,那就相当于是他劝说了。
“您在洛阳的时候就当面劝说,效果想必会更好的。”
陈玄玉微微叹息,道:“那时大王一战擒双王,正是志得意满之时。”
“河北的事情更是影子都没有,我说了他也不会相信的。”
长孙无忌想想确实如此,那会儿运书船还没沉,还没有发生后来的那么多事情。
大家很难相信陈玄玉那天马行空的推理。
陈玄玉继续说道:“况且,人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向来是最自信,最难以接受不同意见的。”
“除非他吃了一次大亏,得到了足够的经验教训,才会进行反思。”
“我今天告诉您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尝试。”
“希望大王在平叛的时候能冷静下来,以安民为主,军事为辅。”
长孙无忌长叹一声,然后认真的道:
“我相信大王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长孙无忌并没有在金仙观停留多久,与陈玄玉促膝长谈后,第二天就返回了长安。
他有太多事情,要当面向李世民汇报。
有洛阳局势的,有世家动向的,有运书船沉没的,有河北之事的……
陈玄玉也没有挽留,亲自送出数里才返回。
-----------------
且说,李安远从金仙观回来之后,又从秦王那里探得口风。
朝廷确实有意抬高道家和道教的地位。
证实了陈玄玉关于未来属于道教的推论。
在佩服那位小真人的同时,他也开始为家族布局。
首先就是维护好和陈玄玉以及金仙观的关系。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秦王对陈玄玉另眼相看,值得他投资。
更何况他本人对陈玄玉也很有好感,希望交这个朋友。
所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陈玄玉写一封信。
内容五花八门,有长安各种趣闻,也有一些八卦消息。
自然也少不了自己对道教思想的领悟。
然后就是找各种借口,去拜访当代道教高功。
尤其是道教各大教派,更是重点结交对象。
如茅山掌门王远知、楼观道主岐晖等人,他都亲自上门拜访,并执弟子礼。
王远知和岐晖都是早在大业年间,就交好并支持李渊造反。
尤其是岐晖,大业七年就认为天命已改。
李渊起兵后,他派遣八十多名弟子为唐军引路,突破了很多关隘。
平阳昭公主在关中起兵,岐晖也利用楼观道主的身份,为其提供军需粮草。
就算没有道士这层身份,也是大唐的开国功臣,地位是非常高的。
李渊给他的礼遇也可谓丰厚,官封金紫光禄大夫。
武德三年在认了老子为祖宗后,李渊将楼观改名为宗圣观,岐晖任观主。
嗯,楼观是什么地方呢。
传闻是老子授经给尹喜的地方,也是道家和道教的起源地,圣地。
岐晖的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
王远知最高光时刻其实还是在前隋。
隋炀帝把他当神仙对待的,走到哪都带在身边,还为他营建道宫。
大唐时期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也是知名大法师。
他和秦王李世民关系尤为密切。
就这么说吧,李世民的三洞法就是他传授的,算是半个老师。
李安远想结交道教,自然不能错过这两位高功。
平常人很难见到两位高功,但李安远贵为县公,地位也同样很高。
想见到两人并不难。
尤其是当他表达出,对道教的友善态度后,马上就成为两位高功的座上宾。
期间,李安远也向两人透露了一些,关于金仙观和陈玄玉的信息。
事实上,就算他不透露,两位高功也会主动向他打听的。
毕竟那也是道教一脉,在洛阳就立下大功,皇帝亲赐道号金阳大法师。
只要金仙观不乱搞,将来必能在道教占据一席之地。
两位高功都想结个善缘,甚至将金仙观吸纳入自家教派。
李安远亲自去过金仙观,两人自然想从他这里打听一些消息。
一个有心想要为金仙观扬名,一个有心想多了解一番,双方谈的非常开心。
当李安远转述了,陈玄玉关于魏晋以来儒释道三家纠葛变化的分析后。
两位高功皆震惊不已。
他们作为道教高功,知道的自然比别人多,可依然没有陈玄玉讲的那么清淅。
尤其是儒家没落,道教和佛教接替兴起的原因,更是连他们两个都一直在疑惑的问题。
没想到,竟从一个八岁的小道童那里,得到了答案。
两位高功都动了收徒的心思。
至于陈玄玉已经有师父的事情……那并不是阻碍。
道教又不是只能有一个师父。
更何况,就算不拜师,只传授道法知识他们也愿意。
能为自己的学识找个优秀传人,比什么都强,师徒名分不过是虚名罢了。
当他们得知金仙观和少林寺发生矛盾,最后金仙观完成反杀的时候,两位高功都不顾年龄连连叫好。
王远知作为老前辈,今年已经九十三岁,经历过太多事情。
为了发扬光大茅山道法四处传道,和佛教发生过无数次碰撞。
对佛教是没有一点好感的。
至于岐晖,就这么说吧,他是楼观道主。
在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道的纷争,可以约等于是佛教和楼观道的斗争。
而且楼观道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他们把反佛教,驱逐佛教写入了教义。
所以当岐晖听到金仙观和少林寺做斗争,并且还逆风翻盘,狠狠教训了少林寺。
内心当即就认定,金仙观乃吾辈中人。
金仙观以前是小道观,经藏数量不够,理论知识薄弱?
我楼观道支持他们经书三百卷。
缺钱?
我楼观道赠送他们黄金百斤。
缺人?
我座下弟子周法,乃楼观道下一任观主,道法高深。
派他带领几位弟子去金仙观坐镇一些时日。
你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又如何?我楼观道会怕你?
我楼观道绝不会坐视你们这群秃驴,欺负我道家门人。
王远知的反应速度也同样很快。
立即写信给自己的弟子潘师正,让他亲自去拜访金仙观。
并找机会,看能否将金仙观也纳入茅山一系。
潘师正正奉师命和同门刘爱道一起,在嵩山双泉岭嵩阳观修道。
说起来与金仙观同归嵩阳县管辖,走访也非常方便。
此时,李安远、岐晖、王远知等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