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秘密基地(1 / 1)

程秋霞猛蹬自行车,顶着冬日清晨的寒风,再次赶到县纺织厂。怀里那份沉甸甸的登记本,像是揣着整个靠山屯火热的心跳。她直接找到了李厂长。

李厂长一看她来了,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问:“程同志,这么快就回来了?屯子里情况咋样?”

程秋霞把登记本递过去,脸上带着笑,也带着点忐忑:“李厂长,您看看。这是咱们屯子各家各户愿意拿出来换的东西,都登记在这上面了。”

李厂长接过本子,翻开一看,眼睛越瞪越大。上面密密麻麻,不仅写了物品名称,后面还跟着数量,有的还用铅笔简单备注了品相。

“萝卜干……二百三十斤?豆角干……一百八十斤?蘑菇,榛蘑、黄蘑……还有松子、栗子?冻豆腐?酸菜?嚯!还有黏黄米、冻豆包、野菜团子?”李厂长一边看一边念,语气里充满了惊喜,“好家伙!程同志,你们这靠山屯,真是个小宝库啊,种类这么全,量也不少。”

程秋霞心里松了口气,解释道:“咱屯子人家,靠山靠水,一年四季扎根在土地里,哪有能吃的没有比我们更清楚的了。家家又都有地窖院子,秋收冬藏,就指着这点东西过冬、接春荒。要是能跟咱厂里换成有用的布,大家伙儿积极性都高着呢。”

李厂长合上本子,用力一拍桌子:“好!太好了!程同志,你可真是帮了我们厂大忙了。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目前紧缺的,顶饿管饱!”他立刻叫来后勤和财务的人,“来,根据程同志提供的这个单子算算价格,还有咱们库房里那些布的花色、数量,赶紧核算一下,看看怎么个换法最公平合理,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纺织厂这边雷厉风行,加上李厂长亲自督办,兑换方案很快就出来了。大致是按照粮食、干菜、山货等不同品类的稀缺程度和饱腹感,定出了一个与布料的折算比例。比如,一定数量的黏黄米、苞米碴子或足干的蘑菇,可以换一尺布;同样长度,可能就需要更多一些的萝卜干或者普通菜干。

程秋霞仔细听了方案,觉得基本公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厂里还稍微让了点利,显然是诚意十足。

“行!李厂长,就按这个方案来!”程秋霞当场拍板。

“那你看,这么多东西,怎么运过来?需要我们厂派车去拉吗?”李厂长考虑得很周到。

程秋霞想了想,摇摇头:“不用麻烦厂里了。咱屯子有拖拉机,新来的‘东方红’。正好让刚学会的小伙子们练练手,也能给屯子里省点运费。我这就回去安排,明天,最晚后天,就把第一批东西送过来。”

“好!爽快!”李厂长非常高兴,“我这边也立刻安排人清点布匹,准备好库房!咱们随时交接!”

事情敲定,程秋霞马不停蹄地往回赶。 回到靠山屯,已经是天黑了。她没顾上回家喝口水,直接先去了郑卫国家,把好消息告诉了他。

郑卫国一听兑换方案和厂里的态度,也放了心,立刻用大喇叭通知了全体社员。

消息传出,整个靠山屯都沸腾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翻箱倒柜,清理地窖,把登记好的东西一样样搬出来,仔细检查,打包。孩子们也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帮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过年分猪肉还热烈的气氛。

第二天一大早,屯子东头空地上就热闹起来。 那台“东方红”拖拉机已经发动起来,“突突”地冒着黑烟。孙学军和另外两个年轻拖拉机手,穿着厚厚的棉衣,精神抖擞地坐在驾驶室里。车斗旁边,堆满了各家各户送来的“货物”:鼓鼓囊囊的麻袋、捆扎整齐的干菜捆、盖着棉被的筐篓,里面是怕冻的酸菜、冻粘豆包……

程秋霞、李风花、王淑芬三人拿着登记本,挨个核对,指挥着装车。郑卫国也在一旁协调。

“老陈家,萝卜干两袋,核对!”

“张嫂子,豆角干一捆,蘑菇半袋,齐了!”

“马大爷,土豆一筐,小心点放!”

“赵婶子,酸菜坛子固定好,别颠碎了!”

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互相打着招呼,比较着谁家的东西品相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物资交换,更是靠山屯生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飞飞也跟在程秋霞身边,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看着那些平时堆在角落里房檐下的东西被搬上车,感觉非常新奇。

东西装车完毕,程秋霞和李风花作为代表,也跟着拖拉机一起前往县城。王淑芬留在屯子里,照看那台珍贵的缝纫机,顺便继续接收后续各家整理出来的东西。

拖拉机“突突”地开进纺织厂,立刻引起了轰动。 工人们看着车斗里那琳琅满目、带着泥土和山林气息的货物,都围了过来,议论纷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期待笑容。

李厂长亲自带人交接。过磅、验质、核对登记本……程序一丝不苟,但气氛融洽。纺织厂的职工们看着水灵灵的带萝卜缨的萝卜、香气浓郁的干蘑菇、饱满的榛子松子,都忍不住咽口水。这些可是这大冬天有钱也难买到的东西。

交接完毕,程秋霞和李风花也跟着进了仓库。当看到那一匹匹堆放整齐、花色鲜艳的棉布时,两人的眼睛都直了。红底白花的、蓝底碎叶的、素色格子的……在昏暗的仓库里,仿佛自身会发光。

“我的老天爷……这么多布……”李风花喃喃道,手都有些发抖。

“咱挑挑花色啊?”

“还能挑花色?”

“能。”程秋霞也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根据事先和屯子里商量好的分配方案,开始和厂里工作人员一起,为屯子里换回第一批布匹。

当程秋霞和李风花抱着第一批换回来的、沉甸甸、鲜亮亮的布匹回到靠山屯时,简直像英雄凯旋。

早就等在村口的人们呼啦一下围了上来,看着那些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的布料,发出阵阵惊叹。

“哎呀妈呀!这布真鲜亮!”

“这红色正!做件棉袄罩衫得多提气!”

“这格子布做裤子好!”

“快看看有我家的没?”

“这拿回来布啦?我是第几批啊?”

程秋霞和李风花当场就开始按照登记本,分发第一批布匹。拿到布的人家,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摸着,比量着,脸上笑开了花。没轮到的,也眼巴巴地等着,催促着下一批赶紧去换。

接下来的几天,靠山屯和县纺织厂之间,形成了一条热闹的物资流通线。 拖拉机突突往返不息,将屯子里的库存变成了一匹匹鲜亮的布料。屯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分到了或多或少的布,空气里都仿佛飘着新布特有的棉浆气息。

而程秋霞、李风花、王淑芬三人,则开始了她们更隐秘的计划。那台旧缝纫机被安置在王淑芬家相对僻静的里屋,用一块旧布罩着。

晚上,忙完一天的活计,三人就凑到王淑芬家,关紧门窗,在煤油灯下,开始研究那台“铁马”。

李风花性子急,第一个上去试,脚下一用力,针头“嗖”一下飞过去,布料却纹丝不动,线还断了。

“哎呀!这玩意儿还挺倔,劲使大了还不行。”李风花挠头。

程秋霞仔细回忆着以前看别人用缝纫机的样子,调整着梭芯、面线,慢慢踩着踏板。“哒哒哒……”轻微而规律的声音响起,针脚均匀地落在布上。

“成了!”王淑芬低呼一声,满脸惊喜。

三人轮流练习,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渐渐能控制速度,走直线,简单的拼接……

她们先用换来的布头、边角料练习,然后开始尝试做最简单的枕套、手套。程秋霞心思活,还画了几个简单的被面、床单样子。

第一批“试制品”做出来,虽然针脚还有些歪斜,但那厚实鲜亮的布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

李风花拿着一个做好的枕套,爱不释手:“这要是拿出去,得多少人眼馋啊。”

王淑芬比较谨慎:“咱先别声张,就按秋霞说的,先问问相熟的,看有没有人想要。就说是帮忙做的,收点布料成本和辛苦钱。”

她们第一个找的就是吴巧手。吴巧手一看那布料和做好的枕套,眼睛就亮了,再听说还能绣花,更是激动。

“这活儿我能干,绣点喜鹊登梅、鸳鸯戏水,保准好看。”吴巧手压低声音,“你们放心,我嘴严实,绣花的工钱,你们看着给就行。”

小小的“家庭作坊”在几个人极度保密的情况下,悄然运转起来。靠山屯的这个冬天,因为这次意外的物资交换和随之而来的“秘密活计”,变得格外忙碌,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程秋霞看着灯下专注踩缝纫机的李风花和研究样式的王淑芬,和在一旁认真绣花的吴巧手,心里有种踏实的感觉。

她拿起一块裁剪好的蓝色格子布,对飞飞说:“飞飞,来,妈给你量量尺寸,用这布给你做条新裤子,开春就能穿。”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穿越民国,我靠杀敌无限突破 听懂桌椅板凳后,我成了国家财神 柯学:我和哀酱有个约定 炮灰格局要打开 穿越到1938年 胡说,她才不是坏女人! 魔神之子不想拼爹 1928发展成了超级势力 抗战:当军工狂人遇上女杀神 凡人:从点升流云剑到青竹蜂云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