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腹带来的暖意和力量感在四肢百骸间流淌,驱散了最后的寒意与虚弱。陆沉的目光扫过岩凹角落那珍贵的黄粟米和星斑海藻干样品,重建“陆氏饱腹膏”生产线的决心如同扎根的藤蔓,愈发坚定。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适的工具,单靠双手,根本无法实现批量化的生产。黑礁岛上那套简陋的石臼、石槽早已遗失在风暴中,更别提熬煮的陶罐了。
“必须重新制作工具,而且要更耐用、更高效!”陆沉走出岩凹,目光投向岛屿深处那些沉默矗立的巨大黑礁石。这些礁石历经千万年海浪冲刷,质地异常坚硬紧密,颜色深沉如墨,正是绝佳的材料来源!
他走到一块半人高的、相对平整的黑色礁石前,抽出那柄自制的粗糙石刀,尝试着用力砍下。
铛!
火星四溅!石刀只在礁石表面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白痕,反震之力让陆沉虎口发麻。黑礁石的坚硬程度远超想象!
“蛮力不行,得取巧。”陆沉并未气馁,反而激发了他的钻研精神。他回忆着《低阶材料处理手札》中关于石材处理的零星记载,结合脑中现代物理和材料学的粗浅知识。
“坚硬之物,往往性脆。找准纹理弱点,以点破面…”他蹲下身,手指仔细摩挲着礁石表面,查找天然的缝隙或相对疏松的层理。终于,在礁石侧面一处凹陷处,发现了几道细微的、如同蛛网般的天然裂纹。
“就是这里!”陆沉眼神一亮。他不再用石刀劈砍,而是换了一块鸡蛋大小、边缘尖锐的坚硬鹅卵石作为“凿子”,另一块稍大的石头作为“锤子”。
他深吸一口气,炼气五层的力量凝聚于手臂,看准裂纹中心点,将“凿子”尖端稳稳抵住。
咚!咚!咚!
沉闷而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在寂静的雾隐岛边缘响起。陆沉全神贯注,每一次敲击都力求精准、力道均匀。他并非盲目砸击,而是如同最耐心的石匠,沿着裂纹的走向,一点点地扩大缝隙,利用岩石自身的应力进行破坏。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后背,手臂酸胀。但他心无旁骛,敲击声持续不断。现代知识告诉他,持续的、精准的应力施加,比盲目的巨力更有效。
终于,在敲击了数百下之后!
咔嚓!
一声清脆的裂响!那块半人高的礁石,沿着他预想的纹理线,被硬生生敲下了一大块相对平整、厚度约半尺的石板!
“成了!”陆沉抹了把汗,看着眼前这块黝黑、厚重的石板,眼中充满了成就感。这,就是未来生产线的基石!
先是石臼的制作,他选择石板最厚实的一角。用“凿子”和“锤子”继续耐心地、一点点向内凿挖。过程极其枯燥费力,需要精确控制力道,既要挖出足够深的凹槽,又不能使边缘崩裂。他利用神识辅助感知内部结构,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整整耗费了两日功夫,一个内壁相对光滑、深约半尺、口径合适的石臼终于成型!虽然粗糙,但足以将黄粟米研磨成粉。
然后是石槽,他选择石板另一处较为平坦的局域。这次的目标是凿出一个浅而宽的凹槽,用于原料混合。相对石臼,这个容易许多。他用石刀和凿子配合,沿着画好的线小心开凿、修整边缘,一日便完成。凹槽表面虽不平整,但足够容纳材料进行搅拌。
之后是最难的石锅,需要一块整体凹陷、且能承受持续加热的石材。他找到另一块质地相对细腻、型状扁圆的黑礁石。在石面上选定中心点,用“凿子”以极小的角度、呈放射状由外向内小心凿击,一点点地“旋”出凹陷。同时,不断用海水冷却凿点,防止局部过热崩裂。这是个水磨功夫,耗费了足足三天时间,才勉强凿出一个深约两寸、底部还算厚实的石锅雏形。他又花了大半日,用更小的碎石和粗砂混合海水,一遍遍打磨内壁,使其尽可能光滑,减少糊锅的可能。
最后是模具,熬煮好的膏体需要定型,贝壳模具是最佳选择。他沿着海岸线仔细搜寻,专挑那些体型宽大、壳壁厚实、内面光滑的扇贝或牡蛎壳。用石刀小心地撬开、剥离残留的贝肉,再用细沙和海水反复清洗、打磨内壁。最终,他收集了十几个大小相近、光洁度达标的贝壳模具。
看着地上摆放的成果——黝黑的石臼、石槽、石锅,以及一堆光洁的贝壳,陆沉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这些工具,每一件都凝聚着他的汗水、智慧和耐心,是他在一无所有的荒岛上,用双手和知识创造出的第一份产业根基!
它们简陋、原始、效率无法与真正的法器相比,但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陆沉却融入了清晰的现代思维:
首先要优化器具的结构,石臼的深度与口径比例考虑了研磨效率和防飞溅;石槽的宽度和深度便于搅拌;石锅的厚底利于均匀受热。
然后是材料的选择,可以充分利用岛上最坚硬、最易获取的黑礁石和贝壳。
之后就是把制作工艺给改进一番,利用岩石纹理弱点进行破坏,凿锅时放射状开凿避免应力集中,持续水冷防崩裂。
最后就是把制作流程给安排好,先难后易,先制作内核工具,再处理辅助件。
“工具齐备,原料也已恢复。”陆沉的目光投向那珍贵的黄粟米和星斑海藻干,又望了望远处虽然只有几粒刚冒芽的凝露草种子,但依旧被他命名为“小药园”的那片洼地,最后落在眼前这套凝结心血的工具上。
万事俱备,只待开炉!
“陆氏饱腹膏”在雾隐岛的正式复工,即将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