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晶莹剔透的酒液并未入喉,而是倾撒在了地上。
“康国公,亦或你总爱自称的国舅爷,你死得可不冤。”
今日的刺客,箫景鸿早查清了他们的底细,甚至特地为他们扫清了入宫行刺的障碍。
打着先太子的旗号,要扶正祛邪的正义之士。
先太子是康国公的亲外甥,比他这个,只是在先皇后身边长大的二皇子,可亲厚多了。
死在自己亲外甥旧部的手里,怎么不算死得其所呢?
至于为何众多朝臣,只有康国公一个丧命
箫景鸿拿起康国公座位前的酒壶,揭盖倒光了里头所有的酒液。
先下达了,中秋遇刺后的第一个命令。
“康国公护驾殉国,朕深感哀痛,但大军不可一日无将。即日起,由靖远侯同兵部左侍郎接管其部,分设两军。”
刺杀之事还未查清,所有入宫参宴的朝臣,皆暂留皇宫。
得闻此令,靖远侯,以及汪如眉的兄长兵部左侍郎出列接旨。
其馀臣子,无论心中如何作想,皆高呼康国公忠义之举,臣服皇帝圣明之令。
唯独慧德妃的父亲,苏太傅,看着浸入地毯的血迹,久久躬身未起。
刺客要查,朝臣要查,还有一应宫人也要查。
箫景鸿又临时赐魏恩携一应太监,以及以傅青山为首的御前侍卫监察之权。
忙碌一整夜,也只才起了个头。
御书房里,乔嫣然和乔三郎促膝长谈一夜。
到最后实在困得不行,躺在御书房的矮榻上小憩,
乔三郎则坐靠在门口,一有风吹草动便会睁眼查探。
再一次睁开眼,乔三郎看见了一双玄色长靴,抬头入目一片明黄龙纹。
他险些叫出声,才看清箫景鸿背对着他,目光落在矮榻上的乔嫣然身上,才压住了声音。
箫景鸿似乎没有发觉乔三郎已经醒了,走近矮榻,解开披风,盖在了乔嫣然身上。
乔三郎目睹一切,脑海里,公子所言和小妹适才的话不断盘旋博弈。
藏在袖中的一根琴弦,是他最后的武器。
乔三郎紧盯箫景鸿的背影,撑着地慢慢起身。
起身站定,却又转而跪地,沉声道:“罪民乔清叩见皇上。”
箫景鸿闻声未动,先看了一眼乔嫣然,见她眼皮都未动一下,才回身看向乔三郎。
比起好不容易才从乔三郎口里得知真相的乔嫣然。
箫景鸿一语道破乔三郎此行来历。
“你既听命于公子岐入宫行刺,为何殿上不动手,现下又向朕请罪?”
“你早知道——”震惊之下,乔三郎顾不得尊称,抬头紧盯箫景鸿。
在从乔嫣然口中,得知了箫景鸿为帝不易的一面后。
他亲口与箫景鸿谈话,又从心底升起一股,站在箫景鸿对立面的忌惮与恐惧。
中秋宴行刺,是公子岐精心筹谋了半年的计划,为此甚至大量动用了留在宫中的钉子。
结果,他们以为来之不易,胜券在握的大好机会,根本就是箫景鸿的顺水推舟。
乔三郎深吸一口气,又垂下头去。
“殿上不动手,是因为罪民看见了本已死去的妹妹。现在向皇上请罪,亦是因为妹妹。”
“她说,皇上是她的救命恩人,非但不是暴君,为稳固江山,还百姓以太平,反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箫景鸿不置可否,戏谑道:“她说你就信?”
不待乔三郎回答,又问道:“那她可有教你,如何向朕请罪?”
乔三郎沉默片刻,一字一句,照搬适才乔嫣然所授。
“乔家三子,请愿做皇上手中暗棋,以偿不臣之罪。”
乔家除了入京的乔三郎,其馀四人还留在西州,大郎二郎亦投身公子岐麾下。
此番行刺的刺客里,只有乔三郎一人逃过一劫。
公子岐毫无疑问会对他起疑。
但当公子岐知道,乔三郎得以生还,是因为他的小妹改头换面,成了箫景鸿的宠妃。
那即便乔三郎的忠诚之心会被怀疑,也会成为公子岐舍不得随意弃置的重要棋子。
公子岐收服乔家三兄弟,恰好拿了死在安王手中的乔红儿为说辞。
有乔家三兄弟作参考,让公子岐认为,乔红儿对皇室心存恨意,假意顺从并不难。
便是没有恨意也无妨,乔红儿的爹娘在他的手里,便是最好的筹码。
乔三郎在行刺风波平息后,大张旗鼓地离开了皇宫。
以救护皇上宠妃有功的名头,得到不少赏赐,脱了本就不存在的乐师奴籍,几番辗转,回了西州。
离开前,乔三郎百般不舍,万般挂念。
最后只挑了一句,提醒乔嫣然。
“傅家那小子,横竖是负了你。你既已成了妃嫔,切忌再同他有任何瓜葛。”
小妹从小对傅青山的喜爱,他这个做哥哥的都看在眼里。
要不是怕引起皇上怀疑,乔三郎离开前,怎么也会去将傅青山打一顿才解气。
乔嫣然嘴上答应得痛快,在乔三郎的行李里,添了不少带给乔家父母兄长的礼物。
转而便让巧慧,特地向傅青山,带去一句恭喜。
恭喜他从御前侍卫,调任新成立的皇城司。
皇城司明面上负责皇城宿卫,职责和他从前就任的御前侍卫差不离,甚至行职范围因为从皇宫转为整个皇城,看似离皇上更远。
实则权柄落于监察二字,不受御史台监察,直接听命于皇帝,有监察百官、军队之权。
此乃启用前朝旧制,朝臣本该有反对之声,但中秋之夜的血还未干透。
箫景鸿放言,皇城司乃为彻查京城叛军馀孽,宫中细作内应,以及为安康国公在天之灵而设。
若有人反对,便视为心怀不轨,罪同论处。
兵权已收于心腹之手,靖远侯同兵部侍郎响应其令在先,武将莫敢不从。
文臣之列,箫景鸿则将目光投向苏太傅。
“皇城司已有证据推断此番刺客乃先太子残部。”
“论朝中文武,唯老师最了解他们。老师以为,朕该不该彻查内外,还京城以清平?”
苏太傅袖中双手紧握,俯身一拜,只道:“皇上,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