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迎了上去,两人的手握在一起。
陈先生的手掌温暖而有力,但林涛能感觉到,这位港商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那台正在播放《少林寺》的录像机吸引了。
“这就是样机?”
陈先生松开手,径直走向测试台。
电视屏幕上,狄龙正在与反派激烈搏斗,拳脚相加的声音清淅的从扬声器里传出。
陈先生蹲下身子,将耳朵贴近样机,仔细聆听着机器内部的运转声。
他的两个助手也围了过来,其中一个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分贝测试仪,对准样机开始测量噪音数值。
另一个则掏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开始记录各项数据。
秦思源站在一旁,双手紧握着,手心里已经渗出了汗水。
这台样机凝聚了她一个月来的全部心血,每一个电路的焊接,每一根导线的走向,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调试和优化。
陈先生从样机前站起身,走到电视机旁,仔细观察着屏幕上的画面质量。
他的眼神专注而挑剔,象一个经验丰富的珠宝商在鉴定钻石的成色。
“画面很清淅。”
他终于开口,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赞许。
“比我预想的要好。”
王红林在一旁听得心花怒放,差点要拍手叫好,但看到林涛平静的神色,又硬生生的忍住了。
陈先生转过身,目光落在生产在线那些已经就位的工人身上。
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有的在调试机床,有的在整理零件,还有的在清洁工作台面。
“月产能多少?”
陈先生问道。
“目前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的话,月产能大约五百台。”
林涛回答得很直接。
陈先生点了点头,这个数字在他的预期范围内。
“你们打算卖多少钱?”
“一千八百。”
林涛没有丝毫尤豫。
陈先生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这个价格比进口的松下、索尼录像机便宜了将近一半,但利润空间却相当可观。
以他多年的商业经验,这样的价格在市场上将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他的一个助手在笔记本上快速计算着什么,然后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陈先生点了点头,将记事本收回西装口袋。
“我要订一千台,而且要除了大陆地区以外所有地区的独家代理权。”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淅有力。
这就是林涛借款,所要付出的“利息”。
车间里的所有人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他们这边。
一千台,按照一千八百元的单价计算,这是一笔一百八十万的大订单。
王红林激动得脸都红了,李明华也忍不住握紧了拳头。
就连那些工人们,虽然不太明白具体的数字意味着什么,但从管理层脸上的表情,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林涛的表情依然平静,仿佛刚才听到的不是一百八十万,而是十八块钱。
“交货期呢?”
他问道。
“两个月。”
陈先生回答。
“第一批五百台,一个月内交货。剩下的五百台,第二个月交齐。”
林涛在心中快速计算着。
按照目前的产能,一个月五百台刚好是满负荷生产。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两个月,整个工厂都要开足马力运转。
“没问题。”
陈先生满意的笑了,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合同,只差填上数量和单价。
厚厚的一沓纸,用蓝色的封皮装订着,看起来正式而严肃。
“合同我已经让律师起草好了,你们看看有什么问题。”
林涛接过合同,快速翻阅着条款内容。
付款方式是三七分,签约时支付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交货时支付剩馀的百分之七十。
质保期一年,如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换货。
这些条款都在合理范围内,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
林涛合上合同,看着陈先生。
“可以签。”
两人来到办公楼一楼的会议室。
王红林早已准备好了茶水和文具。
陈先生用一支金色的钢笔,在合同的最后一页签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字体工整有力,显然练过多年书法。
林涛接过钢笔,同样在合同上签字。
墨水在纸张上留下深蓝色的痕迹,也标志着海峰电子商贸有限公司第一个重大合同的正式生效。
陈先生将合同的一份副本递给林涛,然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支票,廖寥写上几笔。
“这是预付款,五十四万。”
王红林看着那张轻飘飘的纸片,眼晴都直了。
陈先生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
“我会安排人定期来检查生产进度,希望你们能按时交货。”
他伸出手,与林涛再次握手。
这一次的握手更加有力,也更加郑重。
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合作的开始,更是对彼此能力的认可。
送走陈先生后,整个厂区都沸腾了。
工人们聚在一起,兴奋的讨论着这个大订单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要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有人说这下工厂算是站稳脚跟了。
林涛没有参与这些讨论,他只是静静的站在车间里,看着那台还在播放电影的样机。
屏幕上,少林寺的僧人们正在晨练,动作整齐划一,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李建国正在调试一台新到的冲压机床,这是下午刚从机械厂运来的二手设备。
机床的绿色油漆已经有些斑驳,但内部结构依然精密。
他用一块沾了机油的棉纱,仔细擦拭着主轴上的每一个零件。
“建国,这台机器怎么样?”
李明华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生产计划表。
“底子还行,就是轴承有点松动,我已经重新调整过了,明天应该能正常开工。”
李建国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车间的另一端,十几个工人正在组装第一批试产的录像机机芯。
办公楼一楼的财务室里,王红林正在算帐。
桌上摆看一台计算器,按键已经被磨得发亮。
他一边翻阅着发票和收据,一边在帐本上记录着每一笔开支。
“钢材和塑料的费用,八千六百二十元。电子组件采购,一万二千四百元。工人工资,第一个月预支,九千元。”
他一边念叨着,一边用珠算盘验算着计算器的结果。
珠子在算盘上“啪啪”作响,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反正不管怎么算,第一笔订单的纯利润都在七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