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在太子朱高炽的引荐下,林墨在诏狱一处僻静的签押房内,见到了即将第五次远航的正使太监——郑和。
此时的郑和,年约五旬,面容因长年海风吹拂,显得黝黑沧桑,但眼神锐利,神态沉稳,身着麒麟赐服,气度不凡。
林墨为这次会面做足了准备。
面对这位传奇人物,空谈理想毫无意义,必须展现足够的诚意与价值。
“晚辈林墨,久仰公公大名。”林墨执礼甚恭,“公公前后四次扬帆远航,遍历西洋数十国,‘赍币往赉,示中华之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是第四次归航,携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等十九国使者朝贡,万邦来仪,盛况空前,真正彰显了我大明‘共享太平之福’的胸襟。”
郑和原本平静的脸上闪过讶异。
林墨所说的“赍币往赉,示中华之富强”以及“共享太平之福”,正是他数次下西洋秉承的内核宗旨,是陛下与他深谈定下的方略,非内核参与者不能深知。
而林墨不仅点出,更对他每一次航行的细节与意义如数家珍,甚至连第四次带回的具体使臣国数目都一清二楚。
只能说,这是一个做事认真,善于思考的年轻人。
“林员外郎过誉了。”郑和对林墨印象不错,语气缓和了许多,“咱家不过是奉皇命行事,尽忠职守罢了。倒是林员外郎,以戴罪之身,总理紫禁城建设,巧思妙想,力排众议,推行新法。咱家在京时亦有所耳闻,你提出的‘预算核算’与‘工程监理’,于国于民,皆是善政。陛下虽暂未表态,然心中自有明镜。”
这番话说得颇为诚恳,显是郑和也对林墨的作为有所了解并持肯定态度。
这便是惺惺相惜的寒喧,双方在一种互相欣赏的氛围中创建了初步的信任。
见气氛融洽,林墨知道时机已到,从怀中郑重取出那卷精心绘制的世界地图,在案上缓缓铺开。
“公公请看此图。”
当那幅勾勒着几大洲轮廓、标注着奇异地名与航线的《堪舆万国全图》呈现在眼前时,郑和脸上的从容瞬间消失了。
他俯身细观,手指微微颤斗地拂过图纸,眼中闪动着无数火花。
“这…此图从何而来?!”郑和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舆图绘制,关乎国本,朝廷自有规制。此图…此图之格局,迥异于当今任何图册!莫非…”
林墨早已准备好说辞,面色“惭愧”地答道:“不敢隐瞒公公,此图乃晚辈家中秘传,据说是宋元时期,先祖偶遇异域海商所得。具体来历,年代久远,已不可细考。晚辈思忖,此图藏于家中,不过是一卷故纸,若能助公公扬帆四海,探寻更广阔的天地,方不负其价值。今日特将此图献与公公。”
郑和将信将疑,但他的目光很快就被地图上的细节吸引。
林墨依据“天工心印”提供的信息,开始为他讲解:“公公您看,此处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向北,可至欧洲诸国,如葡萄牙、西班牙,其国虽小,却热衷于航海。向西横渡这片广袤的大洋,便可抵达一片全新大陆,晚辈称之为‘美洲’。其东海岸有玛雅、阿兹特克等文明,建筑宏伟,历法精妙,盛产白银。南美之地,更有印加帝国,建于高山之巅,以黄金着称…”
随着林墨的讲解,郑和的神色从震惊逐渐变为凝重,再到深深的认同。
他数次指着地图上的点,结合自己航行的见闻进行印证:“不错!咱家第四次航行,曾抵达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对此非洲东岸之型状,与图中所示竟有七八分相似!只是…只是你这图所示更为宏阔,细节更为丰富,尤其是这非洲南端的海角走向…以及这片西洋之外的未知之地…林员外郎,你家传此图,所言风物,竟比咱家亲历所知还要详尽!”
得到郑和这位当世最伟大航海家的初步认可,林墨心中大定。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他指着那条环绕地球的航线,终于说出了最终目的:“公公,晚辈有一不情之请。若此次航行,天时地利皆宜,公公可否…尝试循此航线,完成一次环绕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的航行?”
“环绕…大地?”即便以郑和的见多识广,也被这个想法震撼得一时失语。
他紧紧盯着地图,眉头深锁,“林员外郎,你可知此言意味着什么?若大地果真是圆球,自然可行。但若不然…咱家与数万将士,岂非有去无回?”
“公公的顾虑,晚辈明白。”林墨立刻接话,他指着地图上的关键节点,“您无需一开始便决定环球航行。可按图索骥,先抵达好望角,若图中所绘无误,再尝试横渡大西洋,抵达巴西…步步为营,逐一验证。或者,可派分舰队先行探路。以宝船舰队之实力,远洋航行能力毋庸置疑,所缺者,不过是对未知领域的认知与兴趣。公公难道不想知道,在那片浩瀚海洋的彼岸,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文明与物产?”
林墨的话,点燃了郑和内心深处作为探险家的火种。
他四次下西洋,每一次都在拓展已知世界的边界,对未知的渴望早已融入血脉。
诚然,此次航行路线已大致定下,但海上情况千变万化,作为总兵官,他确实有临机决断之权。
第四次带回的“麒麟”(长颈鹿)被陛下和满朝文武视为祥瑞,若真能带回林墨口中那种能解决饥荒、亩产数十石的“土豆”、“红薯”、“玉米”,那才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真正祥瑞!
至于林墨反复提及、说什么能制作弹性极佳物品的“橡胶树”,郑和此时反倒没有太过在意。
沉思良久,郑和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变得深邃而坚定。他缓缓卷起图册,郑重收入怀中。
“林员外郎之心,咱家已知。此事关乎重大,非比寻常。咱家无法向你保证什么。但若此行,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前方海路亦如你这图中所绘…咱家,会尝试派人一探。然,成与不成,皆看天意。”
林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深深一揖:“有公公此言,晚辈已是感激不尽!望公公一路顺风,旗开得胜!”
他没有强求,历史的走向或许需要机缘。
即便他拥有“天工心印”,也无法凭空变出那些关乎国运的种子与物产。
郑和离开了签押房,无人知晓这次短暂的会面,将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而他们交谈的每一句话,都被隐在暗处的锦衣卫密探,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