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载知拿着那五张盖着红章的实习生申请表,回到“青年创新小组”那间小小的办公室时,心情有点复杂。
就陈怀安那个表现,感觉七个也不是不能商量,可惜自己怎么就忘了一开始狮子大开口呢。
不过,五个正式实习生的名额到手,也意味着他的小组,正式有了制作节目的基本盘,而不再仅仅是拥有一个虚悬的权力。
他推开门,办公室里,秦语已经回来了,而窗台上,多了两盆盆栽。
这两抹绿色,瞬间让这间寒酸的办公室,多了几分雅致与生气。
“回来了?”秦语见他进来,“看你这表情,上任之后跟陈主任的交流不顺利?”
“也还行。”徐载知走到她身边,将手里的申请表递了过去,然后把刚才在陈怀安办公室里,关于新项目和实习生名额的安排讲了一遍。
重点强调自己被坑了。
秦语笑道:“你想多了,人事上的事没你想得那么简单,陈主任也得去人事处扯皮,他手里最多也就剩下几个名额了,肯定还要自己留着点的。”
徐载知看着秦语说道:“行吧,那这五个名额,你觉得我们该找谁?”
“你是组长,这听你的,而且,这件事本身,这不该是你这位徐学长最擅长的事吗?”
秦语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你不是在广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吗?”
“别取笑我了。”徐载知干笑一声,神情变得认真。
“人选我心里倒是有几个,想听听你的意见。”
“《饭碗》项目里,摄制a组的小沉,基本功扎实,做事稳重,b组的小韩,脑子活,有灵气,后期组的小杨,细心又有耐心,还有文案组的小刘,工作很积极。”
徐载知一一点出心中的名字。
“这四个人,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新团队的骨干,先把实习生的名额给他们,未来我们做的出色,再给他们争取正式的合同,或者他们努力,自己以后能考进来,那就是他们的本事了。”
秦语点了点头,表示认可:“这几个人我也有印象,确实不错,有潜力。”
“那还剩一个名额,我想留给一个人。”
“谁?”
“小松鼠。”
“那个配音的?”
秦语立刻想起了那个声音极具天赋的男生。
“对。”徐载知肯定的说道,“一个好的系列节目,声音的辨识度和记忆点至关重要,小松鼠的天赋,足以成为我们未来节目的一个招牌。”
实际上徐载知心里在说。
抱歉了,康老师,要给你的工作履历整点活儿了。
“我没意见。”秦语言简意赅。
就这样,新团队的五个内核成员,在两人的三言两语间便迅速敲定。
解决了最重要的人事问题,秦语主动切入了下一个话题。
“既然陈主任安排了,是全新的系列节目,关于方向,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
徐载知想了想,缓缓说道:“咱们等公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我们的《饭碗》为什么会成功?除了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是,它讲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
他的目光望向窗外,似乎在回忆,又似乎在展望。
“所以,我想我们接下来的节目,依然要延续这个思路,要更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
“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
秦语的柳叶眉微微一挑,下意识的想到了一个经典节目。
“你是想做类似沉力老师的《为您服务》那样的生活服务类节目?”
(《为您服务》1979年开播的节目,主持人沉力老师是东大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那倒不是。”徐载知笑着摇了摇头,“家长里短的咱们都不擅长,我想换一种方式。”
他话锋一转,忽然问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秦老师,你觉得最近社会上有什么热点?”
秦语沉吟片刻,说道:“国际上,南斯拉夫的局势持续紧张,国内,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讨论愈发深入。”
徐载知完全不意外,这很秦老师。
他笑着问道:“我是说,在大众之间,最流行的社会热点是什么?”
“流行歌曲?还是像《渴望》那样的电视剧?”秦语猜测道。
“对,但也不全对。”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股潮流,比它们更火,更席卷全国,那就是气功热。”
他拿出几份早已准备好的证据。
几张从旧报纸社会新闻版上剪切来的报道,以及几本印刷粗糙的气功大师宣传小册子,放在了秦语面前。
这都是他化身自律撰稿人小徐的时候意外收集到的资料。
“气功热?”
秦语看着那些小册子上印着的,摆着各种古怪姿势的大师照片。
徐载知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收集这些,而是从一个严谨电视人的社会观察视角切入。
“你别小看这股热潮。”
“气功热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解放,对生命科学和未知领域产生的巨大好奇心。”
“这股潮流本身没有问题,强身健体嘛。”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伴随着这股热潮,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利用特异功能、气功大师这些噱头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是直接诈骗的案件。”
“这些事,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
他的目光灼灼的看着秦语。
“现在不少人借着这股热潮,自称大师,宣扬伪科学,骗敛钱财,这极大的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已经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秦老师,你说,作为国家电视台,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面对徐载知反问,秦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她拿起那本小册子,随意翻了几页,粗糙的纸张上印着各种“发功治癌”、“意念移物”的荒诞宣传,文本充满了煽动性。
“你的意思是,我们去做一档解读关于特异功能、气功大师的节目?”
秦语放下杂志,清澈的眸子里带着明显的疑虑。
“小徐组长,你应该清楚,这类题材过于猎奇,格调不高,与我们总台的平台定位和宣传导向,恐怕不太相符。”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直接。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分寸,很容易就会从贴近群众,变成迎合低级趣味,甚至助长气功热。”
“我明白你的顾虑。”
徐载知对秦语的反应毫不意外,他等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坦诚的将难题抛给了对方。
“所以这方面,还是需要秦老师你来构建导向逻辑。”
他看着秦语,眼神真诚,“我知道这个选题很大胆,但在形式和内容上,我有信心能把它做得足够吸引人的同时,破解气功大师的阴谋诡计。”
徐载知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姿态,让秦语点了点头。
她刚才有点担心徐载知被《饭碗》的成功冲昏头脑,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猎奇而忽略了内核。
“你先别着急给我戴高帽。”
不过,秦语的语气依旧冷静。
“你所设计的节目形态是什么样的?我想先听听你的具体想法。”
徐载知点点头。
“我想做的,不是一个猎奇故事会,而是一档悬疑探案式的科普节目。”
“探案?”这个词,成功的勾起了秦语的好奇心。
“对!”徐载知打了个响指,开始详细阐述他早已构思好的节目模式。
“每一期节目,我们都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气功奇迹或特异功能事件作为开场,制造悬念,抓住观众的好奇心。”
“比如,某位大师号称可以隔空取物。”
“然后,我们的记者,或者说主持人,就要象一个侦探一样,深入事件的第一现场。”
“他要去采访大师本人,要去采访那些深信不疑的信徒,用镜头记录下所有看似无法解释的离奇细节,把整个事件的悬疑氛围营造到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提出各种假说,然后又不断的推翻它们。”
“我们会邀请各路真正的专家,比如物理学家、魔术师、心理学家,从他们的专业角度给出分析。”
“我们要让观众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去思考,一起去推理。”
“最后,在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方向时,我们再揭晓谜底。”
徐载知的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弧度。
“那个所谓的隔空取物,只是利用了某种视觉欺骗或者简单的机关。”
“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观众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不仅获得了解开谜题的快感,更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科学知识,明白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骗局产生抵抗力。”
这个创意,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走近科学》的模板,只不过徐载知将目标更精准的对准了90年代危害最大的伪科学重灾区。
插个题外话,《走近科学》在互联网时代那是乐子的源头。
可走近科学最早立项的时候,是1995年。
那还真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宣扬科学知识而制作的一档节目。
其实气功热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一句90年代流行过气功热能形容的,这其中大量的人因此受到各种伤害。
徐载知这几天为了写德米特里的故事,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意外看到了不少因为气功热而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
如果说ufo只是茶馀饭后的通俗读物。
但那些借着所谓气功害人的神棍,则是真正的社会害虫。
这也是他决定要制作几期特别的《走近科学》的念头由来。
不过时代到底不同,1992和1995那是完全的两个概念,这方面不多赘述,所以,徐载知依旧需要秦语来构建导向逻辑。
她安静的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良久,秦语抬起头,原本疑虑的眼神,此刻已经变得清亮而坚定。
“你的这个模式,很有意思。”
她首先给予了肯定:“它用悬疑的外壳,成功的包裹了科普的内核,确实解决了格调不高的问题。”
她话锋一转,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内核问题。
“但是光有科普,还不够,我们是总台的评论部,我们的节目,要有明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否则,它顶多算是一部有趣的科教片,却算不上一部合格的评论部作品。”
“我们的节目,不能仅仅停留在揭秘的层面,每一次揭秘的背后,都应该指向一个更深刻的社会议题。”
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迅速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弘扬科学精神,”她写下第一个,“这是我们最基础的导向,用科学思维去对抗愚昧。”
“关怀社会现实,”她写下第二个,“我们要关注那些在神秘事件中被裹挟,被欺骗的普通人,探讨他们为何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
“是知识的匮乏?是信息的闭塞?还是精神的空虚?我们要有关怀,而不是嘲笑。”
“最终,是倡导理性文明。”她写下了最后的落点,“我们要通过一个个案例告诉观众,面对未知,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崇拜或恐惧,而是理性的思考和求证的态度,这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关怀社会现实,倡导理性文明。”
秦语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三句话,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光芒,“用这三点作为我们节目的内核价值观和指导思想。”
徐载知看着秦语,心中只剩下两个字。
佩服。
她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为这个充满野性的创意,构建起了一套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理论框架和价值高地。
“秦老师,”徐载知由衷的说道,“让我们精诚合作,为观众奉献更好的作品。”
秦语莞尔一笑,将笔记本推向他。
“那么,小徐组长,”她调侃道,“现在可以给这个节目,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了吗?”
徐载知看着笔记本上那三行力道内蕴的字,与自己脑海中那个名字完美重合。
他笑了笑,缓缓说出:
“《走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