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宿舍,徐载知却没有立刻动笔。
他刚才还确认了一下,这两本杂志都是正经八百的官方杂志社出版的通俗读物。
这让他对这件事更多了几分认真。
赚哪个年代的钱都不容易,他当然不会傻到随便写点脑洞就想去挣钱。
哪怕是当一个胡说八道的自律撰稿人小徐,也要有符合逻辑缜密的内容输出。
毕竟,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学硕士,他深知一个道理。
内容本身固然重要,但讲述内容的方式,往往更能决定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神秘故事有一个内核的写作模板。
那就是故事不能是绝对完整的,要留有神秘感,要让读者感觉自己只是从一个小角度窥见了一个不可完全看清的全貌。
直接抛出一个什么月球背面有外星人之类的脑洞,固然能吸引眼球,但那只是最低级的地摊文学写法。
他要做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后世脑洞信息搬运,而是正经的编点胡说八道的可读故事。
所以,他首先要解决一个内核问题。
我是谁?
也就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他的身份是什么?
以上帝视角去讲述故事,那是后世流行的网文写法,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
可已一个普通的爱好者身份去讲述?又不够权威,说服力和神秘感有限。
这方面,后世有个最经典的写法就是。
我的一个神秘朋友。
那自己应该如何去设计呢。
他坐在书桌前思索,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那几本时政读物上。
一条关于苏联解体后续分析的封面标题,让他眼前一亮。
瞌睡了有人送枕头。
1992年,最好的神秘故事讲述者身份,不就来了吗?
徐载知迅速提笔,在干净的信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苏联解体、克格勃、失意者、秘密文档。
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还有什么比一个来自刚刚解体的,超级大国神秘情报机构的内部消息,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呢?
尤其是这样设置的话。
故事就不仅仅局限在故事的本体,甚至还能顺着讲述者的身份,去探索背后的更多神秘。
翻译一下就是,可以写个系列单元剧故事,不停的赚钱。
徐载知只需要虚构一个人,一个能为他所有脑洞提供无法查证来源的白手套即可。
但是这个人必须是个小人物,一个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失意者。
因为只有小人物的讲述,才最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共情,也只有小人物的视角,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他知道的秘密惊人,却又并非全部,同是作为失意者,他才会讲出那些曾经的绝密。
“德米特里。”
徐载知在纸上写下这个典型的俄国名字。
“前克格勃文档室的一名普通职员。”
徐载知满意的看着这个设置。
他既能接触到各种绝密文档,又因为职位不高,不知道内核内幕,这为故事的留白和矛盾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既然敲定了讲故事的框架和讲述者的身份,徐载知站起身来。
闭门造车是后世有互联网后的特权,在1992年,他必须亲自去查找能支撑他故事的样本和道具。
他决定立刻出门,趁着还有半天时间,去首都图书馆和旧书市场查找素材。
这个时间点,苏联对东大的影响之深,远超后世想象,可又因为苏联的解体,不知道多少曾经不好找的资料素材,此时都在毫无价值的旧书地摊上,等待有缘人。
他相信一定能找到有用的东西。
这个下午,徐载知在图书馆里,还有首都的几个旧书市场进行着大海捞针般的作业。
他翻阅着各种与苏联神秘现象相关的旧画报、地理杂志和百科全书。
他的想法简单,与其完全的独创,不如有新意的翻新。
很快,一个名字反复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并且相关的图文资料最为丰富,也最为震撼。
通古斯大爆炸。
当他看到那张着名的森林呈放射状倒伏的黑白照片时,他知道,就是它了!
这个真实历史事件的顶级悬案,简直是为他的克格勃朋友量身定做的完美题材。
他带着资料回宿舍,接下来的几天,他将通古斯事件相关的资料梳理了一遍。
他用笔和尺子,在信纸上仔细的临摹了那张森林倒伏的照片,并在旁边标注了比例尺,显得极为专业。
他还记录下关于爆炸地点和时间,预估能量当量等所有能查到的公开的科学数据。
这些真实的不容置疑的资料,将成为他虚构故事中最坚实的锚点。
经过几天的琢磨,徐载知终于摊开信纸,拧开笔帽,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作。
他首先用一段充满时代悲凉感的文本,为整个故事定下了基调,也为他的消息来源提供了完美的登场。
“我的朋友德米特里,曾是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名普通职员。”
“在那个红色帝国轰然倒塌的冬天,他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信仰。”
“不久前,我收到了他从莫斯科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信中除了对未来的迷茫,还夹着几页泛黄的文档复印件。”
“他说,这些曾经的绝密,如今已和他的青春一样,成了可以廉价出售的记忆。”
“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决定将其中一份关于通古斯之谜的文档公之于众,以纪念一个逝去的时代,和一个普通人在历史下的微末命运……”
紧接着,他将已有的干货抛了出来,并结合互联网脑洞,提出了经典的内核谜团。
威力堪比核弹,为何现场找不到任何陨石坑和撞击碎片?
扔下这个钩子后。
徐载知编写的德米特里的文档,开始登场。
他在信纸写下,文档中记载的“当地叶尼塞部落的古老传说”,描述他们在爆炸前看到了一个“燃烧的、雪茄状的发光体”从天而降。
他又“引用”了“第一支沙俄调查队的秘密手记”,称调查队员在爆炸中心发现了“一些无法辨认的、非地球金属的残片”,但这些残片很快便被秘密警察收缴。
最后,他将所有线索汇总,通过德米特里之口,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假说:
“……文档的最后,附有一份未被证实的内部推测报告。”
“报告认为,那并非陨石,而是一艘来自外星文明的核动力侦察飞船。”
“它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发生严重故障,为了避免在人口密集区坠毁造成更大灾难,驾驶员选择了在西伯利亚的无人区上空进行可控自毁,从而引发了一场剧烈的空中核爆……”
故事的结尾,他再次回归到德米特里的个人命运,写下了充满人文色彩的感叹。
“德米特里在信的结尾说。”
“他不知道那个外星驾驶员在按下自毁按钮时,是否也象他一样,感受到了再也无法返回的祖国的无尽乡愁。”
“如今,只能用这些秘密,来换取几瓶伏特加和能过冬的黑面包。”
“一个帝国的秘密,最终的价值,不过如此。”
写完最后一个字,徐载知长舒一口气。
他审视着这份将真实史料,克格勃秘闻,ufo脑洞和时代悲歌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稿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最后一步,是投稿目标和署名。
他选择了风格更偏向奇闻异事的《奥秘》杂志。
因为这个故事,是一个披着纪实外衣的传奇故事,《奥秘》的读者群体显然更吃这一套。
至于署名,徐载知当然不可能写自己的真名。
行业里没有这个先例知道吧。
他忽然恶趣味上头,想了想,不如叫做韩立。
可是转念一琢磨,韩劳模是仙侠侧,以后有机会创作什么仙侠侧的神秘故事再说吧。
他又想了想,呵呵一笑,写下。
罗峰。
罗领主勉强算得上科技测,毕竟人家混宇宙。
搞定这一切,他将这份沉甸甸的稿件装入信封,第二天上班的路上,郑重的投进了邮筒。
然后这件事暂时被他抛在脑后,现在他的公示期已过,是时候开始第二次项目创作了。
严谨的电视人小徐上线,胡说八道的自律撰稿人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