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载知还记得当他看到房价的那一刻。
心里只有一个问题。
谁说90年代房价便宜的,站出来!
作为一个00后,他被愚弄了!
然后他在心里大概算了算,这个月开始的工资就会按照转正定级后算了,工资加之各类补贴,一个月撑死也就三百块出头。
说起来是有点莫明其妙的荒谬感,不过电视行业就是这样,你入目所见的器材设备哪一个都不是你买得起的东西,但是你就是整天带着这些东西干活。
说到底,电视人也不过就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工作而已。
如果按照这个工资算,不吃不喝,想要在亚运村买一套三室一厅,大概需要。
一百年?
徐载知靠在椅子上,一时间竟有些哭笑不得,看来在哪个时代,光靠工资都买不起房啊。
不过好在徐载知当时就是为了了解一下房价,倒也没有什么打算买房的想法。
开玩笑,才搞定宿舍就想着买房了,你怎么不想着明天当台长呢。
更何况,当他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亚运村和方庄在后世的地理位置和房价后,他觉得。
小了。
格局小了。
好象这个价钱还真的挺白菜价的。
后世什么价?
二三十万一平米都打不住,现在才四千块。
好羡慕啊,这会能买进未来可不是发大财。
但是话又说回来,徐载知倒也没什么焦虑情绪,他压根没打算靠工资买房,
尤其是职工宿舍有了之后,他简单的计划了一下未来,在他的计划里,连未来总台分房都是备选项。
因为,未来三五年内,总台就会开始尝试落实的一项制度,那才是他真正财富自由的机会。
这个制度就是。
制片人中心制度。
不过这个还早,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用一部部像《饭碗》这样的作品,积累足够的声望和资历,确保当这个风口来临时,自己能站在最有利的位置。
而目前的要点是先把即将到来的电视改革风口抓住,继续积累作品,争取能进入《东方时空》的策划内核。
不过目前看自己在陈怀安那里的声望值,这个应该是没问题了,接下来就是好好干工作就行了。
至于别的搞钱法子?
徐载知一直认同一句话,人挣不来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不管怎么吹90年代有多少机会,那也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能起飞的,毕竟。
难道90年代就没有普通人了吗?
70后个个都经历了90年代,个个都起飞了吗?
别搞笑了。
90年代的风口是啥来着?
下海经商?没能力。
炒股?作为一个连k线图都认不全的00后,让他去90年代的股市里搏杀,那不叫捡钱,那叫送菜。
更何况,他现在的身份是国家干部,有着《干部管理条例》这道紧箍咒,任何商业行为都是明令禁止的。
众所周知,《干部管理条例》里唯一放开的口子,允许大额收入的地方就是,稿费。
但是徐载知觉得这就更扯淡了。
你当你是大文豪吗?
自己那个水平,能写写策划案,讲讲故事就是他能力的极限了。
到底是什么神仙,能在脑子里背几千万字的小说,重生到过去一本本写出来啊?
真有这脑子在什么时代不能成功?
……
胡思乱想了一通,徐载知收起钱,把八十五块放在身上,其他的继续藏在衣柜里。
改天找个机会存在银行里。
今天是周末,他打算出去吃顿好的,狠狠犒劳一下自己,毕竟食堂除了不要钱,那真是都吃烦了。
发工资了,就要拿着这点窝囊费,去抚慰一下渴望美食的心情。
吃什么。
涮肉!
徐载知找了家店,豪气的点了份手切鲜羊肉,一盘鲜百叶,一份白菜冻豆腐,再配上一碗麻酱小料。
看着服务员端上那烧得通红的炭火铜锅,听着清汤滚沸的声音。
生活真好。
吃完饭,他溜达着回到宿舍小区,在门口的报刊亭停下。
作为电视人,时刻关注时政动态是必修课,买几本最新的时政杂志。
“老板,来一本《求是》,来一本《半月谈》,再来一本《了望》。”
报刊亭的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他麻利的找出杂志递给徐载知,一边收钱一边感叹道:“小伙子,现在爱看这些的年轻人可不多喽。”
徐载知笑了笑:“学习嘛。”
拿过杂志,他随口问道:“那您现在什么杂志卖得最好啊?”
“嘿,这个你可问对人了!”老板嘿嘿一笑,他神秘兮兮的说道。
“我这可都是好东西。”
他从报刊亭里拿出来几本,“小伙子,你知道ufo吗?飞碟!”
徐载知一愣,只见那几本杂志的封面上,印着粗糙但极具冲击力的飞碟和外星人图案。
《飞碟探索》
《奥秘》
“我这可都卖得供不应求,要不是你买了那几本正经杂志,我这宝贝可不单独卖给你。”
徐载知哭笑不得。
这都什么啊,但是他觉得倒是有趣,加之现在有点手上有馀粮,倒是掏钱买了两本,看看时代的流行也是电视人的必修课嘛。
回到宿舍,他饶有兴致的翻阅起来。
里面的文章,讲述着各种目击报告、古文明与外星人的联系,文笔质朴,论证也谈不上严谨。
“就这?”
在他这个被后世互联网信息轰炸过的人看来,这些内容简直就象是睡前故事。
可就在他准备把杂志放到一边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等等!
写小说我没那个本事,但利用后世爆炸性的网络信息和各种成熟的阴谋论脑洞,给这个信息相对匮乏的90年代来一场降维打击,岂不是轻而易举?
他瞬间兴奋起来。
什么“月球背面是外星人基地”、“阿波罗登月是惊天骗局”、“罗斯威尔事件真相”、“费城实验揭秘”……
这些在后世被反复咀嚼,甚至被辟谣过无数次的经典老梗。
在这个时代,绝对是能把读者看得一愣一愣的重磅炸弹。
而且,写这玩意要什么文笔?一篇最多几千字,扔脑洞就完事了啊!
他迅速翻到杂志封底,果然,上面清清楚楚的印着投稿地址和编辑部的联系电话。
虽然大钱还要未来挣,但是零花钱不挣白不挣。
毕竟最近也没啥事,又不能去做节目,闲着也是闲着。
想到就做。
徐载知立刻冲下楼,在楼下的公用电话亭里,按照杂志上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接通,他自称是爱好者,向编辑询问了稿件要求和稿费标准。
“……稿费啊,我们是按千字20到50元算,看稿子质量。”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懒洋洋。
千字20到50元!
嘿,这可值钱了。
还是这个年代的文人过的舒服。
要是一篇四千字的文章,最高就能拿到200块钱,都快赶上他一个月工资了。
好家伙,后世写网文都没这个挣钱。
这简直是完美的副业!
第一,写稿属于脑力劳动成果,完全合法合规,不违反干部条例。
第二,利用信息差,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绝不影响本职工作。
第三,还能挣一笔可观的零花钱。
“好,好的,谢谢您!”
挂断电话,徐载知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全是各种离奇的点子。
严谨的电视人小徐组长暂时下线。
胡说八道的自律撰稿人小徐,限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