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组来到了红星厂的厂长办公室时,宽大的办公室里。
红星厂的一把手李厂长正伏在办公桌后,还在修改着手里的发言材料。
徐载知和秦语对视一眼。
来时的路上,他们早已商定好今日的方针。
就一个观念!
首战即决战!
红星厂必然会安排先拍摄一把手,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他们必须在第一场就拿出绝对的专业能力,彻底镇住场子,才能为后续的拍摄计划,打开一个畅通无阻的局面。
李厂长穿着一身烫得笔挺的中山装,胸口的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看到徐载知他们进来,他站起身,迎了上来。
刘副厂长连忙上前引荐,话里话外,无非是给双方做个介绍。
场面话寒喧过后,徐载知迅速扫了一眼现场。
果然,厂方已经按照他们对电视录制的理解,布置好了场景。
一张宽大的办公桌擦得锃亮,背景墙上挂着几面先进单位的锦旗,桌上摆着搪瓷茶缸和一摞文档,典型的领导发言式布局。
和自己来之前预想的情况差不多,是时候开始表演了。
他看似无意的朝着秦语问道:“秦老师,您看这环境,还有什么想法吗?”
秦语此刻发挥出了她远超徐载知想象的交际能力。
或者说,徐载知从未真的窥见过这位人大才女的本质。
一如徐载知自己,都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非是演技问题而已。
她向前一步,脸上带着温和而真诚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
“李厂长,非常感谢您的精心准备。”
“不过,我们这次想尝试一种新的采访方式,希望能更轻松自然的展现您的个人风采和我们红星厂的精神面貌,不知道您是否方便配合我们稍作调整?”
她的语态谦逊却不失专业。
人大新闻系出身的秦语,此时展示着她的另一面,不仅仅是个顶级笔杆子,也是一位随机应变的专业记者。
李厂长微微一愣,显然没想到对方会提出改变。
他与身旁的刘副厂长对视一眼,刘副厂长也是一脸意外。
但李厂长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哈哈一笑,十分开明的挥了挥手:“当然,当然,我们是配合方,你们是专业的,一切都以总台同志们的想法为准。”
“太感谢您的支持了。”
秦语莞尔一笑,随即指向一旁的会客沙发区:“那我们就不在办公桌后录像了,麻烦您,我们移步到沙发这边,就象平时聊天一样,您看如何?”
“好好好,没问题。”
这些当然都是徐载知的想法,眼见秦语搞定了第一步,徐载知立刻接管了现场,带着一定的表演,开始了雷厉风行的专业展示。
“小韩,用betaca机子,把三脚架架在斜前方,镜头高度与厂长视线并行,取中近景,把厂长和身后的锦旗都带进去,虚化背景,突出人物。”
“小沉,用u-atic机子,在侧后方架设,拍一个包含沙发区的全景,做安全镜头和反应镜头用。”
“收音注意不要出镜。”
小沉和小韩立刻带着组员行动起来,这些昨天徐载知都带着他们练过了,他们迅速将两台机器架设到位。
徐载知接着指挥:“灯光,用800w红头灯,从厂长左前方45度角打过来,作为主光,灯位抬高,用柔光布柔化一下。”
“另一盏,从右后方45度角打过来,做轮廓光,把人物和背景分离开。”
“小杨,你拿反光板,在厂长右前方低角度补一点面光,把下巴的阴影打掉,注意光比,要柔和。”
三点布光法。
站在监视器后的刘副厂长,看得眼睛都直了。
这个时代,电视采访打光基本停留在把人脸照亮的层面,哪见过这么复杂的布光?
他看着监视器里,在光影的勾勒下,李厂长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生动,不再是扁平的宣传画,仿佛电影里的主角一般。
他心里暗自惊叹,这总台来的年轻人,真有两把刷子。
徐载知检查了一遍设备,调好白平衡等各项参数,确认无误后,对秦语比了个ok的手势。
秦语会意,微笑着对已经坐在沙发上,同样被这阵仗镇住的李厂长说。
“李厂长,我们先不着急说您准备好的发言稿,您也看到了,现在技术复杂,工作人员需要一点时间调试设备。”
“咱们就先随便聊一聊,您放松一下,也让他们好根据您的状态做些具体调整。”
秦语的语态轻松,睁眼说瞎话的能力不弱于徐载知。
刚才徐载知的一番刻意表演,让李厂长此刻对这支队伍的专业度深信不疑。
听见秦语的说辞,他彻底放松下来,笑道:“没问题,秦老师您说。”
秦语点了点头,看似无意的开始了引导提问。
徐载知已经掌镜b组,默默开始了拍摄。
什么调试不调式,摄象机开着就默认在拍摄。
“李厂长,我们来之前,研究了红星厂的厂史,资料上说,您是从一线车间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厂长的,是吗?”
这个问题,瞬间拉近了距离。
李厂长显然没想到对方会对自己这么了解,他有些自豪的点点头:“是啊,我18岁进厂,就在二车间当学徒,一晃都三十多年了。”
“那您肯定对咱们厂的变化感受最深了。”秦语顺势引导,“您还记得您刚当学徒那会儿,厂里是什么样子吗?比如那时候吃饭,是什么情景?”
“吃饭?”
李厂长被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逗乐了,陷入了回忆:“那会儿哪讲究什么吃饭啊,就是吃饱!”
“食堂大锅菜,白菜、箩卜、土豆,号称老三样,翻来复去的吃。”
“一个月能见两回荤腥就跟过年似的,还得凭票,一小勺红烧肉丁,里面的土豆块比肉大多了,但那也是香得不行啊。”
“那现在呢?”秦语追问。
“现在?”
李厂长笑了,带着自豪。
“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天起码保证两菜一汤,荤菜虽然还不敢说敞开供应,但一个礼拜保证能吃上三四顿,红烧肉、大排、狮子头,换着花样来!”
“厂里效益好,给食堂的补贴足,一顿饭工人自己掏不了几个钱。”
秦语继续围绕着细节深挖:“我听说,厂里不仅让大家吃得好,还解决了很多双职工家庭孩子吃饭的难题?”
“对!”
一提到这个,李厂长的声音都高了几分。
“我们专门办了小饭桌,中午放学,孩子们直接来厂里食堂吃,有专人管着,饭菜营养搭配,保证有鸡蛋有肉,比在家里吃得还好!”
“解决了工人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搞生产嘛!”
秦语的每一个问题,都看似在聊家常,却都精准的围绕着《饭碗》策划案的内核。
她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着李厂长自己讲出了改革带来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变化。
一时间,李厂长滔滔不绝的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徐载知在后面,通过耳机监听着同期声,同时用手势指挥着a组小沉抓拍李厂长谈到小饭桌时那自豪的表情。
眼看最宝贵的素材已经尽数收入囊中后,徐载知清了清嗓子:“好了,设备调试完成,画面声音都没问题,李厂长,您可以开始了。”
正聊在兴头上的李厂长还有些意犹未尽,他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这就好了?我感觉才刚打开话匣子呢,秦老师,跟您聊天真是舒服,样样都能问到我心坎里去。”
“是您讲得好,李厂长,”
秦语谦虚的笑道。
“那咱们正式谈一谈厂里的事吧,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