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载知最近这段时间手写东西也算是越来越顺手了。
虽然央视有打字机,但是那玩意,算了吧,手写更快,过几年直接步入计算机时代。
伴随着窗外的蝉鸣,安静的宿舍里,他笔走龙蛇之间,刷刷点点的两份文本就写了出来。
他之前在老张组里学习的时候。
老刘做最终剪辑之前,就是他负责进行扒带,以及资料汇总的,所以对于红星机械厂的情况也算是十分了解。
凭心论,老张组之前拍的那一版《红星机械厂》其实是不错的,从技术角度上说,拍摄的手法稳重,镜头工整规范,撰写的解说词也是四平八稳,拿出去当教程样本其实都没问题。
徐载知能剪出那三分钟的结尾,也要得益于老张组里摄影的镜头水平。
可偏偏最大的问题就是,陈怀安不满意,他要求的“新”,给老刘了一个几乎无解的剪辑难题。
哪怕是让徐载知拿着那一版素材去剪辑,也不能改变什么,毕竟三分钟是炫技,你要是二十分钟全炫技,那就扯淡了。
所以想要重置,推倒重来重新拍摄是必不可少的。
此时他先写完了两份文本,分别放在了桌子上方。
这是他总结的两个时代主流的新闻专题片的拍摄逻辑图。
90年代的拍摄逻辑,就象一篇标准的议论文。
开篇点题就是领导讲话,介绍背景,中间分论点工人埋头苦干,展现生产线火热,结尾总结升华展望未来。
结构工整,逻辑清淅。
镜头上四平八稳。
由固定机位拍摄,以缓慢的推拉摇移,来追求画面的稳定和庄重。
人物采访基本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模式,光线明亮,构图对称。
叙事上宏大叙事为主,强调集体,弱化个人。
这种片子,解说词才是绝对的主导,画面仅仅是解说词的图解和证明。
相比较之下,2025年的新闻专题片逻辑。
结构上强情节,故事化。
黄金三秒抓眼球,三分钟一个反转,五分钟一个高潮。
人物命运是绝对的主线,时代背景是服务于人物命运的舞台。
镜头上追求在场感和沉浸感,大量手持跟拍和肩扛拍摄,甚至gopro主观视角。
用浅景深突出人物,用特写捕捉微表情,追求电影级的视觉质感。
叙事上强调共情,以小见大。
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传递内核价值观。
解说词被大大削弱,更多依赖同期声、音效和音乐来推动情绪。
这样两张稿纸并排放在桌上,内容泾渭分明。
徐载知仔细的看着,认真的在心里做分析对比,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既能体现90年代的时代精神,又能运用2025年先进理念的方案。
他要的创作重点,就是改革的“新”和内容好看。
毕竟播出去没意思,那在他看来也挺无聊的。
而想要好看,他想起来自己上辈子曾经在《经济日报》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句话。
人物命运化,命运故事化,故事模板化。
实乃给观众讲故事的不二法则。
思索许久,第一个想法浮现。
他在一张新的信纸上,写下了两个字。
传承。
他开始迅速的勾勒出故事的轮廓。
一个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固执的守着老手艺,看不惯那些花里胡哨的新设备,他的儿子,是厂里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技术骨干,积极拥抱变革,两人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最终,在一次重大的技术攻关中,父子二人联手,用老师傅的经验解决了新设备的水土不服问题,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这个结构太稳了,既有戏剧冲突,又符合新旧交替,继往开来的主流价值观,非常容易出彩。
徐载知越写越顺,仿佛已经看到了成片后,陈怀安那赞许的目光和收视的热潮。
然而,就在他写到父子二人在车间激烈争吵的场景时,他的笔尖却猛的一顿,停在了纸上。
一股熟悉且强烈的违和感,忽然涌上心头。
这个感觉,太熟悉了!
就感觉。
要出事!
他忽然猛的想起来。
在后世,有一个曾经在网络上掀起巨大舆论风暴的片子。
《三代电力人》。
当年,他在传播学的课上,曾和导师深度剖析过这个案例。
平心而论,单从创作技巧来看,那部片子没有任何问题。
用三代传承的经典叙事手法来歌颂坚守与奉献,是做宣传片的标准模板。
可偏偏,它引起的巨大争议和负面舆论,这个问题,就出现在它把故事的主角放在了“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的工作什么概念。
呵呵。
钱多事少离家近,福利多多又安心。
是无数人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天选职业。
你让一群端着金饭碗的人,去讲述自己如何艰苦奋斗,默默奉献。
哥们,你不上班吗?
职场什么环境你心里没数吗?
他们也算是艰苦,我可去你的吧。
徐载知想起了那些在片子里的弹幕。
“感动吗?不敢动,我怕动一下电表转得更快。”
“三代电力人,一种血脉传承的顶级岗位。”
“爷爷把岗位传给爸爸,爸爸把岗位传给儿子,这不叫传承,这叫世袭。”
“讲奉献可以,你找边防战士,找消防员,找深山教师啊!你找一群端着金饭碗的人,跟我说他们为了端稳这个碗有多努力?这不纯纯恶心人吗?”
说白了,就是认知错位,那部片子的创作者,呕心沥血,自以为讲了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结果却因为脱离了观众的现实认知,被骂得狗血喷头。
“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瞬间,徐载知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落入了经验主义的陷阱。
90年代国营大厂工人的身份,和后世电力工人的身份何其相似。
这同样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是稳定的像征。
虽然改革带来了阵痛,但红星厂是改革成功的标杆,工人们的待遇是肉眼可见的在变好。
在这种背景下,自己去强行制造新旧矛盾,去歌颂两代人的坚守,虽然在创作逻辑上无懈可击,但在观众的情感认知上,却可能造成巨大的偏差和疏离。
这个年头没弹幕,但是估计飞来的信能把自己骂化了。
他,一个来自2025年的穿越者,拥有着领先三十年的行业认知,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差点被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经验推进火坑。
他以为那些被验证过的成功模板是他的武器,却没想过,这些武器也可能是一座坚固的牢笼,将他的思维死死的禁锢在里面,让他看不清脚下这片土地最真实的纹理。
还好意思说老张是经验主义的牢笼,自己也差一点就是了。
徐载知只觉得后背发凉。
他毫不尤豫的抓起那几页写满了完美方案的稿纸,撕了个粉碎。
徐载知深深的吸了一口,重新面对着一张新的稿纸,笔暂时停了下来。
这一次,他脑中忘记了2025年的模板,只留下技术和思考。
他将自己彻底沉浸到1992年的时空里,去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及,如何表达这个时代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