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208章 (西汉)茱萸纹绣

第208章 (西汉)茱萸纹绣(1 / 1)

- 老班主(年近六旬,左手食指缺半截,绣针别在发髻上)

- 阿桃(十七岁,扎双丫髻,袖口沾着靛蓝染料)

- 石头(十六岁,唯一的男绣工,手指粗却稳,总被阿桃笑“手比绣绷还硬”

- 春姐(二十岁,眉眼细,绣线理得比头发还顺)

- 小荷(十五岁,总把绣错的纹样藏在围裙兜里)

(幕启时,绣坊的木窗敞着,晨光裹着槐花香飘进来。二十来个绣架摆得整整齐齐,阿桃正趴在最前排的绣架上笑,手里的针还悬在素绢上)

阿桃:(戳了戳旁边石头的胳膊)你看你绣的茱萸瓣!跟被耗子啃了似的,老班主要是看见,保准又要拿戒尺敲你手背。

石头:(脸一红,赶紧把绣绷往怀里缩了缩)我、我这是故意留的“活气”!你看老班主昨天教的,茱萸要带点歪扭才像长在枝上的,哪像你绣的,整整齐齐跟刻出来的似的。

春姐:(手里的线梭子转得飞快,头也不抬)俩憨货别吵了,老班主今早说要验咱们的“茱萸纹小样”,谁要是还绣错瓣数,就得去洗那一大盆染布的水。

(小荷突然“呀”了一声,手忙脚乱地把绣绷往身后藏。老班主正好从里屋走出来,手里端着一个木盘,盘里放着几片晒干的茱萸叶)

老班主:(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小荷身上)小荷,把你的绣绷拿出来我瞧瞧。

(小荷磨磨蹭蹭地递过去,素绢上的茱萸纹少了一瓣,针脚还歪歪扭扭。阿桃想替她说话,刚张了嘴就被春姐用眼神制止了)

老班主:(指着晒干的茱萸叶)咱们宫束班做绣活,讲究“见物绣物”。这茱萸是驱邪纳福的物件,皇家祭典上的旌旗要绣它,百姓家的枕巾也爱绣它,可你们看看,这少一瓣、歪一线的,传出去人家还当咱们宫束班是“糊弄班”。

石头:(突然站起来)班主,我知道错了!今天我多绣三个小样,保证每个瓣数都对,针脚也齐!

(阿桃跟着点头,小荷也红着眼眶说“我也补”。老班主看着这群半大的孩子,嘴角慢慢翘起来,把木盘往桌上一放)

老班主:行了,知道错就好。今天给你们说个正经事——京兆尹府昨天派人来,说要咱们绣一幅“百株茱萸图”,用来衬那尊刚从民间寻回来的“大禹九鼎”残器。这活要是做好了,咱们宫束班往后在长安城里,就没人敢小瞧了。

(众人都愣住了,阿桃先反应过来,蹦着喊“真的吗”,石头攥着绣针的手都在抖,小荷赶紧把刚才绣错的小样叠好,小声说“我一定好好绣”

地点:宫束班绣坊(中间摆了一张大绣桌,铺着丈余长的素绢,上面已经绣出了十几株茱萸)

人物:老班主、阿桃、石头、春姐、小荷、来送点心的王大娘(隔壁馒头铺的老板娘)

(绣坊里静悄悄的,只有针线穿过绢布的“沙沙”声。阿桃绣得额角冒了汗,时不时用手背擦一下,石头坐在她对面,手里的线换得飞快,粗手指捏着细针,居然比阿桃还稳)

阿桃:(绣完一株茱萸,伸了个懒腰)可算绣完这株了!石头,你快看看我这花瓣的弧度,是不是比上次好多了?

(石头凑过去,认真看了看,点头说“比上次齐多了,就是这片叶子的针脚还能再密点”。春姐正在给绢布上的茱萸绣“露珠”,用的是极细的银线,阳光一照,真像沾了光)

小荷:(手里拿着线轴,纠结地看着绢布)春姐,你说这茱萸的枝干用深褐色还是赭石色啊?我怕深了显闷,浅了又不显眼。

春姐:(放下针,拿过两个线轴在绢布旁比了比)你看,咱们这绢是米白色的,用赭石色打底,再在枝干顶端加几缕深褐色的细线,就像树皮的纹理,这样既不闷,又能显出枝干的劲来。

(老班主从外面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布包,刚进门就被阿桃围住了)

阿桃:班主,您去京兆尹府问了吗?那九鼎残器到底长啥样啊?是不是金闪闪的,上面还刻着龙?

老班主:(笑着把布包打开,里面是几个刚买的胡饼)别瞎猜,那残器是青铜的,上面刻着水纹,听说当年大禹铸九鼎,就是为了镇住天下的水患,后来战乱丢了,这几年才从民间的一个老祠堂里找回来。咱们的茱萸图,就是要衬得它有“聚气”的样子。

(王大娘端着一笼热馒头走进来,香味瞬间飘满绣坊。她把蒸笼往桌上一放,笑着说“知道你们这群孩子绣活累,特意多蒸了两笼红糖馒头”

石头:(眼睛一亮,刚要伸手就被阿桃拍了回去)洗手!老班主说过,绣活前要洗手,吃馒头前更要洗!

(众人都笑了,老班主也跟着乐,看着阿桃推着石头去洗手,小荷小心翼翼地拿了个馒头递给春姐,心里忽然软下来——这群孩子,以前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家里穷送过来的,刚来时连针都拿不稳,现在却能一起扛下这么大的活)

王大娘:(坐在旁边看着绢布上的茱萸)老姐姐,你这班徒真是好样的!我昨天去东市买布,听见有人说“宫束班要绣九鼎的衬布”,都夸你们有本事呢。

老班主:(叹了口气)还没绣好呢,不敢夸。这茱萸图要绣一百株,每株的姿态都不能一样,有的要开花,有的要结果,还有的得带着露水,得让看的人觉得,这不是绣在布上的,是真长在那儿的,这样才能聚住民间的气运,衬得九鼎有灵气。

(阿桃洗完手回来,咬了一口红糖馒头,含糊地说“班主您放心,我肯定把每株茱萸都绣得活灵活现”。石头也跟着点头,嘴里的馒头渣都掉在了衣襟上,被小荷偷偷递了张帕子)

(午后的阳光慢慢移过绣桌,绢布上的茱萸一株株多了起来,有的枝干斜斜向上,有的弯腰似在迎风,银线绣的露珠沾在叶尖,像是下一秒就要滚下来。老班主看着这一幕,悄悄把别在发髻上的绣针又往紧了别了别——她左手那半截食指,就是年轻时绣皇家祭旗时,为了赶工期被针戳穿了,可现在看着这群孩子,倒觉得这点伤算不得什么)

地点:宫束班绣坊(桌上点着七八盏油灯,火光摇曳,大绣桌上的茱萸图已经绣完了八十多株)

人物:老班主、阿桃、石头、春姐、小荷

(阿桃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手里的针差点戳到手指。石头赶紧把自己的茶碗推过去,里面的热茶还冒着气)

石头:你慢点,别着急。班主说了,今晚绣不完也没事,明天再绣,别伤了眼睛。

阿桃:(喝了口茶,精神了点)不行!我想今晚把这几株绣完,你看春姐和小荷都还没停呢。

(春姐正在绣最后一株“结果的茱萸”,暗红的果实要用三层线叠绣,才能显出饱满的样子。小荷坐在她旁边,手里的针脚比刚开始时稳了太多,绢布上的茱萸叶一片挨着一片,整整齐齐)

老班主:(把一件厚衣裳披在小荷肩上)小荷,你年纪最小,别熬太晚,明天再绣也一样。

小荷:(摇摇头,眼睛盯着绢布)班主,我想把这株绣完再睡。上次我绣错了,这次我要绣得最好,不让您和大家失望。

(老班主没再说话,只是坐在旁边,帮她们理着线轴。油灯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阿桃的额头还沾着碎发,石头的手指上多了几个针眼,春姐的眼角有了淡淡的倦意,可没人停下手里的针)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狗叫,阿桃吓了一跳,针掉在了地上。石头赶紧帮她捡起来,发现针尖没断,才松了口气)

阿桃:(拍着胸口)吓死我了,还以为针断了呢。这针要是断了,我今晚的活就白干了。

春姐:(笑了笑)哪有那么容易断?咱们用的针都是最好的铁针,你就是再绣半个时辰,它也断不了。

(老班主看着绢布上快要成型的茱萸图,忽然说:“你们知道吗?我年轻时跟我师父学绣,师父说,绣活不仅要绣得像,还要绣进心思。你把盼着好的心思绣进去,看的人就能感受到。咱们绣这茱萸图,是为了衬九鼎,更是为了让老百姓看见,这九鼎是咱大汉的根,这茱萸是咱百姓的福,根在,福就不会走。”

(众人都静下来,阿桃手里的针慢慢动起来,这次更稳了;石头绣的枝干,多了几分劲;春姐绣的果实,更饱满了;小荷绣的叶子,像是真的沾了露水。油灯的光晃啊晃,把绣架旁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这群憨货的心思,一针一线绣进了绢布里)

地点:京兆尹府祭堂(正中央摆着一尊青铜鼎残器,鼎身刻着水纹,旁边搭着架子,等着挂茱萸图)

人物:老班主、阿桃、石头、春姐、小荷、京兆尹(身穿朝服)、几个百姓代表

(老班主带着四个孩子,捧着茱萸图走进祭堂。阳光从祭堂的高窗照进来,落在绢布上,一百株茱萸像是活了过来——有的开花,粉白的花瓣透着嫩;有的结果,暗红的果子坠着劲;有的带露,银线的光闪着亮。阿桃忍不住拉了拉石头的袖子,小声说“你看,咱们绣的真好”

京兆尹:(走过来,看着茱萸图,点点头)老班主,果然没让我失望。这九鼎是前几日从渭水边的一个老祠堂里找回来的,那祠堂里的百姓守了它几十年,说这鼎能聚民间的气运,保一方平安。今日把你们的茱萸图挂在鼎旁,就是要让这“百姓福”衬着“天下根”,也让大伙看看,咱大汉的手艺,咱大汉的民心。

(两个差役过来,小心地把茱萸图挂在鼎旁的架子上。瞬间,青铜鼎的冷硬,被绢布上的茱萸衬得暖了——鼎身的水纹像是流到了绢布上,滋养着那一百株茱萸;茱萸的鲜活,又像是裹住了青铜鼎,给这千年的古器添了几分人气)

一个百姓代表:(走过来,指着茱萸图,激动地说)这、这茱萸跟俺家枕巾上绣的一模一样!俺娘说,绣茱萸能驱邪,俺家孩子枕着它睡觉,从来不得病!

另一个百姓代表:(也凑过来)俺们村头的老槐树上,也挂着绣了茱萸的红布,每年开春都换一块,说能保村子风调雨顺。没想到今天能在鼎旁看见这么大的茱萸图,真好!

(阿桃听见百姓的话,眼睛亮了;石头挺了挺胸,像是在说“这是我绣的”;小荷拉着春姐的手,笑得一脸骄傲;老班主看着鼎和图,又看着身边的孩子,看着那些百姓,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这辈子绣了无数绣活,却从来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觉得手里的针,绣的不是纹样,是人心,是气运)

京兆尹:(提高声音)祭典即将开始,有请老班主和宫束班的各位,上前为九鼎和茱萸图行拜礼!

(老班主带着四个孩子,走到鼎前。阿桃的双丫髻上还别着一根绣针,石头的手指上还带着针眼,春姐的袖口沾着银线的碎屑,小荷的围裙兜里还揣着当初绣错的小样。青铜鼎和茱萸图,深深鞠了一躬)

(阳光正好照在鼎身和绢布上,青铜的冷光和绢布的暖色缠在一起,鼎身的水纹像是活了,绢布上的茱萸像是在风里晃。百姓们的议论声、祭典的鼓声慢慢响起来,老班主忽然听见身边的阿桃小声说:“班主,你看,咱们绣的茱萸,好像真的把气运聚过来了。”

(老班主点点头,没说话——她知道,不是茱萸聚了气运,是这群嘻嘻哈哈的憨货,用一针一线的认真,把民间的盼头、百姓的心意,都绣进了绢布里;是这尊千年的九鼎,承住了大汉的根,也承住了这满布绣纹的民心。而宫束班的故事,就像这绢布上的茱萸,会跟着鼎,跟着民心,一直传下去)

(幕落时,祭堂的鼓声渐响,阳光透过高窗,在鼎身和茱萸图上,洒下一片金辉)

这情谊 千古也难忘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我,原神启动 啊?这不是探险种田游戏吗? 穿越修仙界:我用太阳能修炼 关于穿越者就我不是勇者这件事 天价屠夫 破案:开局融合警犬嗅觉基因 剑荡燕云 快穿之路人甲不安套路出牌 多子多福:背着赵敏成了明教教主 反派恶少才不会变成优雅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