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启时,绣针“嗒嗒”敲着竹绷的声响先入,接着是此起彼伏的笑闹。五个穿着粗布襦裙的姑娘围着一张大木桌,桌上摊着素白绢布与五彩丝线,为首的青衣女子正把一枚错金铜针往发间蹭了蹭】
阿绣(手捏针尾往绢布上扎,线头却“啪”地崩开,自己先笑出一口白牙):哎哟!这蚕丝线比我家那只调皮的猫还难驯,昨儿刚浸的米汤浆,今早就敢跟我耍脾气!
春桃(嘴里叼着三缕丝线,含混不清地凑过来,指尖戳了戳绢布上歪歪扭扭的轮廓):阿绣姐,你这画的是长寿绣里的“茱萸纹”?我瞅着倒像巷口王婆家晒的腌萝卜干,圆滚滚的还带个尖儿!
【众人“哄”地笑开,春桃嘴里的丝线掉了两根在衣襟上,她慌忙去捡,却差点把桌上的染料碟碰翻。穿褐衣的阿枣眼疾手快扶住碟子,指尖沾了点朱红颜料,趁春桃不注意往她脸颊上抹了道印子】
阿枣(憋着笑,指了指春桃的脸):这下好了,咱们班多了个“红脸寿星”,绣出来的长寿绣保管更灵验!
春桃(摸着脸摸到一手红,急得要去挠阿枣,却被坐在最边上的阿柿拽住了衣角):阿柿你别拦着!我非让她也尝尝“红脸”的滋味不可!
阿柿(声音软乎乎的,手里还捏着根刚理好的金线):别闹啦,张婆婆昨儿还说,这长寿绣是要送进民间祠堂的,要是误了工期,咱们可就成了“憨货”了。
【这话一出,闹着的几人都停了手。阿绣清了清嗓子,把绢布往中间挪了挪,指着上面画好的纹样】
阿绣:阿柿说得对。咱们宫束班虽说是宫里派来传手艺的,可这长寿绣的根在民间——你看这茱萸纹,是百姓用来驱邪的;这云纹,是盼着风调雨顺的;还有这寿桃,是想让家里老人长长久久的。咱们得把这些心意都绣进去,才不算白当这个“绣工”。
春桃(摸了摸脸上的红印,又笑了):那我这“红脸”也算是为长寿绣添彩了!我今儿就把这茱萸纹绣得比巷口王婆家的萝卜干还精神!
【众人又笑起来,这次的笑声里多了些认真。阳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绢布上,五彩的丝线在姑娘们的指尖穿梭,偶尔有针脚歪了,便互相打趣着修正,绣坊里的“嗒嗒”声,渐渐和着笑声,织成了一段软乎乎的晨光。
地:同绣坊(桌上的绢布已绣出大半,茱萸纹缀着金线,寿桃染着淡粉,云纹绕着银线,墙角的棣棠花谢了,换了束新采的蔷薇)
【阿绣正对着最后一片云纹发愁,针脚总觉得少了点灵气。春桃凑过来,手里拿着个刚从巷口买的糖糕,掰了一块递给她】
春桃(咬着糖糕,含糊道):阿绣姐,你看你绣的云纹,太规整了,像宫里画的图样,少了点民间的活气。昨儿我去买糖糕,看见巷口的老槐树被风吹得晃,那云就跟着树影动,一会儿像兔子,一会儿像棉絮,多自在啊!
阿绣(咬了口糖糕,眼睛亮了):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是了!我总想着要“规整”,却忘了百姓看的云,本就不是宫里那样方方正正的。你帮我递根银线,我重新绣这几针!
【阿枣和阿柿正对着寿桃的颜色讨论。阿枣觉得粉色太浅,显不出寿桃的饱满;阿柿却觉得深了会像熟透的杏子,少了些清爽】
阿柿(指尖蘸了点淡粉染料,往绢布边角试了试):我昨儿去祠堂看了,供桌上的寿桃馒头,就是这样淡淡的粉,上面还撒了点碎芝麻,像沾了露水。咱们要是在寿桃尖上绣几缕浅黄丝线,会不会像馒头刚蒸好时的热气?
阿枣(眼睛一瞪,拍了下手):憨丫头,你这脑子咋这么灵!我娘蒸寿桃馒头时,就喜欢在尖上抹点蛋黄液,蒸出来金闪闪的,看着就喜庆!咱们就这么绣!
【几人忙着调整绣法,窗外的天渐渐暗下来。阿绣点了盏油灯,昏黄的光落在绢布上,绣好的纹样像是活了过来——茱萸纹的金线在灯下泛着暖光,寿桃的粉里透着润,云纹的银线像真的飘在风里。突然,春桃“呀”指着绢布角落】
春桃:你们看!咱们绣的纹样拼在一块儿,像不像咱们巷子里的模样?这茱萸纹是王婆家的篱笆,这云纹是老槐树的影子,这寿桃……就是李阿婆卖的寿桃馒头!
【众人凑近一看,还真有几分像。住笑了,指尖轻轻抚过绢布】
“咱们这哪是绣长寿绣啊,是把这民巷的日子,都绣进去了。张婆婆说这绣品能聚气运,我看啊,这气运不是别的,就是咱们老百姓过日子的盼头——盼着老人安康,盼着风调雨顺,盼着日子像这绣纹一样,热热闹闹、满满当当的。”
【油灯的光晃了晃,映着姑娘们的笑脸。阿柿把最后一根金线绣进寿桃尖,轻轻打了个结。窗外传来巷子里的叫卖声,还有孩童的笑声,和绣坊里的气息混在一块儿,暖得像刚蒸好的寿桃馒头。
【宫束班的五个姑娘穿着整齐的襦裙,站在红毡旁。阿绣捧着长寿绣,指尖有些发颤——这还是她们第一次把自己绣的东西,送到百姓面前,还要放进鼎里“聚气运”。
张婆婆(拄着拐杖,走到阿绣面前,轻轻摸了摸长寿绣的纹样):姑娘们,辛苦你们了。这长寿绣,我昨儿看了半宿,越看越欢喜——你看这茱萸纹,绣得比我年轻时插在头上的还鲜活;这寿桃,像我孙儿满月时我蒸的那笼,透着股子甜气。
一个白胡子老人(凑过来,指着云纹):我昨儿在田里看云,就像这绣上的一样,飘得慢悠悠的,我就知道,今年准是个好收成!这绣品啊,是把咱们心里想的,都绣出来了。
【晨鼓“咚咚”响了三声,张婆婆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阿绣深吸一口气,和春桃、阿枣、阿柿一起,小心翼翼地把长寿绣展开,铺在鼎口上方。阳光刚好从东方升起,金色的光落在绣纹上,金线、银线、粉线都亮了起来,像是有光在纹样里流动。
张婆婆(声音洪亮,对着青铜鼎说道):此乃宫束班姑娘绣制的长寿绣,绣民之所盼,纳巷之烟火。今将其入鼎,聚万家气运,愿我等百姓,老有所安,岁稔年丰,日子绵长如绣纹!
【众人跟着应和:“愿老有所安,岁稔年丰!”阿绣几人轻轻把长寿绣卷起来,慢慢放进青铜鼎里。鼎身的云纹和绣上的云纹相映,像是把天上的云、绣里的云、百姓心里的云,都拢在了一块儿。
春桃(悄悄拉了拉阿绣的衣角,眼眶有点红,却还在笑):阿绣姐,你看,咱们这群“憨货”,还真把气运绣进鼎里了。
阿枣(也笑,指尖擦了擦眼角):什么憨货啊,咱们是最会绣日子的绣工!你看百姓们的笑脸,比咱们绣的寿桃还甜呢。
阿柿(声音软乎乎的,却很清晰):以后每年,咱们都来绣长寿绣好不好?把每年的好日子,都绣进去,都放进鼎里,让气运一直聚着,让百姓的日子一直这么好。
【阿绣看着鼎口,看着周围百姓的笑脸,突然觉得眼眶也热了。她想起绣坊里的笑声,想起春桃脸上的红印,想起阿柿试色时的认真,想起阿枣拍桌子的模样——她们这群嘻嘻哈哈的姑娘,哪里是在绣布啊,是在绣百姓的盼头,绣人间的烟火。
【晨鼓又响了一声,阳光洒满祠堂前的空地。青铜鼎静静立着,里面的长寿绣裹着万家的心意,裹着宫束班姑娘们的笑声,裹着这人间最暖的气运,在晨光里,泛着温柔的光。周围的百姓开始散去,有人哼起了民间的小调,调子软乎乎的,像极了绣坊里那“嗒嗒”的针声,也像极了日子里,那些嘻嘻哈哈、却又满是盼头的时光。
【幕落时,风轻轻吹过鼎口,像是在应和那小调,也像是在说——这气运,会伴着日子,一直绵长下去。
【间奏】轻快的琵琶弹奏,夹杂着轻柔的笑声,模拟绣坊场景
阿枣阿柿讨论忙 颜色深浅里藏着期望
【间奏】舒缓的古筝,伴着轻微的布料摩挲声,表现专注绣作
【间奏】激昂的编钟与鼓点,营造庄重又温暖的氛围
【间奏】清脆的竹笛,夹杂着人群的低语,描绘祠堂前的场景
百姓的笑 像花绽放 声声祝福在风中飞扬
【间奏】柔和的二胡,伴着渐弱的鼓点,表现祥和氛围
【结尾】音乐渐渐舒缓,留下一丝温暖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