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崧住了嘴,他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邢礼还真想当厨子。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邢礼这般年纪轻轻的秀才,已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功名了。
虽说穷秀才富举人,那也要看跟谁比。
秀才可以免役、免粮,吃饭就有了基本的保障,生员以上的读书人,官府不能随意动用刑具,可以见官不跪,功名不可耻夺。若是一名秀才想要赚钱,也有不少合法的赚钱的路子,比寻常的百姓生活要滋润许多。
而下九流的厨子,连参加科举的权利都没有。
邢礼看也不看邢崧,眼底露出些许怀念,笑道:
“我年纪小的时候,我爹整日忙着念书,也没空管我们。我自小跟着我娘和大哥,他们要干活,我长大些就帮着做饭。后来我爹考中了举人,决意不再往上考,就在县衙谋了份差事,刚开始那几年为了买县城的房子,家里也是省吃俭用的。”
邢崧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
现在这一辈的用功程度,比起几十年前长辈们焚膏继晷的苦读,确实差了许多。
虽说族里很多人家仍旧供着孩子念书,却远不如几十年前长辈们那般拼尽全力,孩子们也远没有父祖辈那般克苦。
科举虽说要看天分师资,个人努力也是少不了的。
“当年六叔公中了进士,我爹就憋着一口气,不说与他一样成为进士做官,拼了一条命也要考上举人,一直到四十来岁,终于考上了才罢休。”
邢礼温温和和的,锐评起自家老爹来也是半点不含糊。
“那怎么就不考了呢?”
二人背后有声音传来。
“那还不是”
邢礼忽觉不对,转头一看,不知何时邢岳几人也起来了,正躲在后面偷听呢。
“锅里温着粥,自个儿盛去!”
邢礼一指东厢房的厨房,总不能府试结束了还要他伺候?
邢岳四人乖乖去了厨房,不大一会儿,一人端着一大碗小米粥蹲在了邢崧二人身边,吸溜一口,仰头看向邢礼:
“我爹考完乡试大病了一场,虽过了乡试,病好后却也决定不再继续参加会试,就回县城了。”
他爹邢有为中举时年纪也不小了,四十多岁,还是吊车尾考上的,病了一场决定回家不再往上考也是很正常吧?
上京参加一次会试所需的银子可不少。
回县衙为官不仅可以获得一份俸禄,还能庇护族里,经营家族在当地的势力。
满足了这几个小子的好奇心,邢礼坐直身子,说起了正事儿:
“我有位金陵的好友,他前两日来信,跟我说新任学政不日就能抵达金陵,府试发案之后便开始巡视各府,主持院试。今年乃是大比之年,院试过后便是乡试,你们是何打算?”
邢崧第一个表态道:“我打算下场一试。”
府试已经考完,他通过不成问题,接下来的院试想必也不会太难,不论能不能中,他都想下场试试。
邢嵘舔了一口勺子,跃跃欲试,道:
“若是顺利通过院试成为生员,我也想去参加乡试,就当陪崧弟了。”
邢峥却是冷静地摇了摇头,拒绝道:“我自觉学问不足,三年后再考。”
邢孝、邢岳几人原本发热的脑子,听了邢峥这话也冷了下来,忖度片刻,方道:“我们还不一定能通过院试呢,今年也没打算参加乡试。”
邢礼点头,他们有数就好。
本来今年族中有五人参加府试,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再看过他们府试的文章,他甚至敢想一想五人全部考中秀才。
是的,不是童生而是秀才!
这五人展现出来的实力,已经足够通过本次的府试了。
不过,通过童生试只是成为了生员,正式踏入了士大夫阶层,想要参加乡试,考试会更难,考察的范围也要广得多。
毕竟,一旦乡试通过成为举人,可是有了做官的资格。
“乡试可不仅要考四书,五经更是考试重点,你们选好了所治本经吗?”
邢礼生怕他们不清楚,又为五人介绍了一番:
“乡试、会试考试形式较为固定,四书义三道题是所有考生都要考的,五经义四道题,考生各自选择自己的本经作答。三天时间写七篇八股文,时间还是比较紧迫的。”
“本经成绩在录取中占有极大权重,《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考生选择极不均衡,选择倾向也容易受难易程度、备考资源、政治风向和录取名额等因素的影响。”
“五经中,《诗经》易于入门,范围也固定,选择《诗经》作为本经的考生也是最多的,占了所有考生十之七八。接着便是《春秋》与《易经》,选择这两经作为本经的人也不少,《春秋》微言大义,《易经》深奥晦涩。以及选择人数最少的《书经》与《礼记》,《书经》佶屈聱牙,乃是上古之书,是五经中语言最难懂的,《礼记》内容庞杂,其内容与八股文写作的直接关联度也较低”
邢崧虽知道一些,到底不如邢礼这般于科举一道淫浸多年,了解深刻。
经过他的讲解,他心下也有了底,若说四书五经是科举的必修课程,那本经就是选修课程了。
只是要学得更深些。
邢崧沉思片刻,问道:“礼叔你治的本经是什么?”
“喏,我本经治的是《诗经》,咱们家也没有选择的馀地,《诗经》易于入门,考试题目均出自本文,而且有关《诗经》的范文选集也是最多的,便于学习模仿。”
邢礼虽未明说,言下之意却也是希望他们都选择《诗经》作为本经的。
毕竟,作为普通的农家子,他们并不如世家子弟那般,有资源条件选择其他本经。
邢嵘当即道:“那我也选《诗经》作为本经。”
对他而言,选何经作为本经,并没有什么偏好,既然选《诗经》是最优解,那就选《诗经》好了。
虽说竞争大,但是录取人数也多。
邢岳几人跟着点头,都决定随大流选择《诗经》为本经。
邢崧忖度片刻,他心下有其他想法,但显然族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扶持,还是需要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