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闫解成很郁闷,真的,很郁闷。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信,那可是两大三小五个袋子。
保守估计都有五六百封信。
先不说这些信回复需要多少时间,就说给这些信回复的时候,贴邮票就得好几十块。
在这个收入普遍不高的时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说句夸张的话,如果一般人回这些信都得回破产了。
小小的堂屋,陈设简单,一桌两椅,但是怨气布满了整个房间。
闫解成和李编辑相对而坐,中间的木桌上,摆着闫解成刚倒的两杯白水,但是现在李编辑有点坐不住了。
气氛特别的尴尬。
李编辑不愧是老江湖,完全无视了哀怨的闫解成,为了打破僵局,他从随身携带的,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取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厚度颇为可观,推到了闫解成面前。
“小闫同志,这是你近期那些短篇文章的稿费,报社一并结算了,你点点。”
李编辑的语气沉稳。
有钱拿?这是好事。
闫解成也不客气,直接接过信封,入手沉甸甸的,心里顿时一喜。
他虽然没有立刻打开清点,但掂量一下这分量,比他预想的还要多一些。
这无疑是对他笔耕不辍的最好回报,也是他目前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他连忙道谢。
“谢谢李编辑,辛苦您还专门跑一趟。”
“分内之事。”
看着闫解成不断变换的脸色,李编辑笑了笑,又从包里拿出五本崭新的书籍,封面正是那醒目的《红色岩石》。
“这是你的书,周三已经出版并上架了,社里给你的样书,你留着送人或者自己收藏。”
看着那五本散发着油墨清香,印着自己笔名和心血的着作,闫解成心里涌起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穿越至今,一路小心翼翼,总算是做出了一点成绩,真好。
感谢罗老师和杨老师,你们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至于小小的《红色岩石》我就帮你们写了。
闫解成无耻的想到。
他双手接过样书,摩挲着光滑的封面,连声道谢。
“太好了,谢谢社里领导,谢谢李编辑。”
李编辑笑笑,没当回事,作者他见多了,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眼瞅着闫解成同志心情好,肯定不介意把读者来信的事情说一说。
李编辑的目光,随即就落在了地上那两大三小的布包上,脸色也变得有些微妙,带着些许的同情,又似乎隐藏着一丝捉狭。
“至于这些。”
李编辑指了指那两大包信件,语气带着点无奈和郑重。
“就是我跟你说过的,读者来信。这还只是四九城和周边地区的第一批,后面估计还有。”
闫解成的目光也投向了那信山,脸上的笑容渐渐僵硬,最终化为哀怨。
难道现在就开始流行了老六文化吗?自己一直说自己是老六,眼前这个李编辑,你那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老六呢?
你就不能让我的心情再开心一会儿吗?
他之前只是听说有很多信,但亲眼看到这实物,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
就象李多鱼,当知道自己有一个亿和看到一个亿的时候,反应完全不同。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前世听说过,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收到海量读者来信,为了装这些信,他买了几套房子。
当时只觉得是趣谈,万万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享受”到这种待遇。
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买房子装信。
这么多信,自己这得看到什么时候?
回得过来吗?
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扔是绝对不敢扔的。
在这个强调“为人民服务”,重视群众呼声的年代,你敢把读者,尤其是被自己革命故事感动的读者们的热情来信,当废纸扔了?
那简直是政治不正确,是看不起劳动人民,是自绝于人民。
一旦传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李编辑看着闫解成那张瞬间垮下来的年轻脸庞,心里那点不快,终于彻底烟消云散,反而有点想笑。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维持着严肃的表情。
“怎么?被吓到了?”
李编辑带着点戏谑的口吻问。
闫解成苦着脸,老实承认。
“李编辑,不瞒您说,真吓到了。这也太多了。我该怎么处理啊?还请您指点指点。”
看到闫解成态度诚恳,李编辑也不再卖关子。
“读者来信,是好事,说明你的作品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处理起来,确实要慎重。我给你几点建议。
第一:回信。你不可能每一封都回,也没那个时间和精力。但是你可以选择性地回一些。
比如,选择那些写得特别有深度,有见地的读后感,或者,选择那些来自特殊群体,比如老革命,解放军战士,劳动模范等的来信,再或者,就随机抽选一部分,简单回复,表示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回信不必长篇大论,真诚即可。
第二:保存。这些信,是你创作成果的社会反响,是宝贵的资料。千万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找个干燥安全的地方妥善保管起来。将来或许有用。
第三:如果,我是说如果,将来信件实在太多,堆积如山,影响到正常生活,需要处理掉一部分的话。”
李编辑压低了声音,神色极其严肃。
“记住,绝对不能当废纸卖掉。一张都不能。这是原则问题。唯一的处理方式,是焚烧。找个绝对安全,可靠的地方,彻底烧掉,不留痕迹。”
闫解成听得连连点头,尤其是最后一条,让他心头一凛。
“卖废纸”这个选项被彻底划掉,甚至提都不能提。
烧掉,确实是唯一稳妥的办法。
他郑重地点点头。
“李编辑,我明白了,谢谢您的指点,我一定会慎重处理的。”
公事基本交代完毕,闫解成想着既然编辑来了,也省得自己再跑一趟邮局。
他告罪一声然后起身,假装从书房里取出一叠厚厚的手稿,递给了李编辑。
“李编辑,这是我最近写的另一部长篇的手稿,书名暂定《艳阳高照》,还是现实题材,您看看能不能用。”
闫解成说道。
李编辑有些惊讶地接过手稿,入手颇沉。
他一边翻开第一页,一边随口问道。
“哦?新作品?这么快就写好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目光扫过那清淅工整的字迹和写满了字的稿纸,粗略一估,这起码就有十几万字。
他猛地抬起头,象是看怪物一样看着闫解成,脸上的惊讶再也掩饰不住。
《红色岩石》才刚出版,引起的轰动尚未平息,这第二部长篇的就已经完工了?
这写作速度是人吗?
李编辑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不太文雅的比喻:高产如母猪啊。
就算是母猪下猪崽,也没这么快的效率啊。这年轻人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故事?这创作精力也太旺盛了吧。
“小闫,你这速度。”
李编辑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闫解成被李编辑的眼神看得有些不好意思。
“就是平时有点时间就写写,攒着攒着就这么多了。”
李编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快速翻阅了几页手稿,文笔依旧老练,故事开局似乎也挺抓人。
他合上手稿,看着闫解成,眼神复杂。
有欣赏,有震惊,也有一丝担忧,才华横溢是好事,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稿子我先带回去看看。”
李编辑将手稿小心地收进自己的包里。
“社里对《红色岩石》的评价很高,对你也很重视。你这新稿子,我们会尽快审阅。”
接着,李编辑按照流程,给闫解成开具了一张收到《艳阳高照》手稿的收据证明,写明了页数,字数和收到日期,双方签字。这是必要的手续,避免后续纠纷。
做完这一切,李编辑看看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
闫解成将李编辑送到院门口,看着他骑着那辆自行车消失在胡同口才,转回身,关上院门。
哼,你不是看我笑话吗,现在把小说的上半部给你,不给你中下部,憋不死你。
看点到底谁才是真老六。
闫解成心情不错的哼着小曲回到堂屋,然后他的心情再也美丽不起来了。
目光再次落在那堂屋中央的读者来信上。
头疼。
他走到布包前,蹲下身,随手解开一个袋口的绳子,随手抓出一把信。
没错,现在闫解成的信计量单位都是把或者堆。
信封各式各样,有的崭新,有的泛黄,字迹也各不相同,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一个被他的文本打动的心灵。
成就感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茫然。
“唉。”
闫解成长长地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旁边的凳子上,对着这“信山”发起了呆。
穿越者的烦恼,果然是与众不同的。
刚刚解决了生存危机和复仇隐患,这“成名”带来的副作用,就又找上门了。
他这晚自习后的搬运时间,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被这些读者来信占据了。
得想个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