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160许情:你真是个怪物
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时,正是初秋的清晨。
叶柯望着那片熟悉的景致,突然觉得有些触景生情。
毕竟这几年,每一年都要出国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如今他可以说是把男演员的最高奖项都拿了一遍。
李洋在旁边推了推他的骼膊:“看,底下那黑压压的一片,八成都是来接你的。”
舷梯刚搭上舱门,就听见机场大厅传来的欢呼声。
叶柯低头整理了一下风衣领口,带上墨镜准备走出去。
走下梯的瞬间,闪光灯如骤雨般落下。记者们举着话筒往前涌,问题像潮水似的扑过来:
“叶柯老师,接下来会接好莱坞的剧本吗?”
“《陈汉生》会拍续集吗?”
“您觉得现在的成就超过了前辈们吗?”
叶柯停下脚步,看着四周人群。
叶柯带着旅途的微哑却格外清淅:“首先谢谢大家来接我。奖杯是荣誉,更是提醒一一提醒我不能忘了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叶柯的目光扫过人群,象是在查找什么,又象是在与每个人对视,“确实是有好莱坞的剧本递来过,但眼下我只想继续在国内好好拍电影。”
其实不止是今年,早在去年柏林时,叶柯就接到过好莱坞那边递来的本子。
但他根本就无心去参加,毕竟那时候不仅仅准备拍摄《陈汉生》还有《新世界》。
而且在好莱坞那边,虽然拿的是美刀片酬,可不代表会那么好拿,毕竟就连李连捷都只能饰演反派,据说最后还被反噬了。
叶柯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恳切:“说超过前辈,这太荒唐了。我在上学时就看过许多前辈的电影,那些镜头教会我的,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前辈们是铺路人,我不过是顺着他们的脚印,多走了几步。”
人群里爆发出掌声,比刚才的欢呼声更实在。有个戴眼镜的男记者突然喊:“叶柯老师,请问你接下还会自导自演么,还是说要到底转型导演?”
叶柯笑了:“要是有好的角色,合适的话,我还是会去演的,毕竟我是个演员。
要是有其他导演的邀请,我也会去试一试的。”
毕竟如同温情跟叶柯说的,已经有一群导演在吐槽说叶柯,现在都是自己跟自己玩。
但这真是冤,叶柯只是觉得那些角色根本不适合自己,
总不能好不容易积攒的口碑,被没了。
“哦?”男记者的声音带着好奇,“不是说你拒绝那些电影的邀请,甚至有人说你只愿意去拍摄大制作的电影?”
叶柯:“一派胡言,相对于大制作,我更看重角色本身设置,是否符合。”
叶柯就差没说也看重电影剧情质量,想想还是算了,这话一说指不定又要得罪哪路神仙了。
陈素悄悄碰了碰他的骼膊,示意该往前走了。
叶柯点点头,对着人群再次致谢,转身走向贵宾信道。
经过拐角时,他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举着画牌,上面用马克笔写着“叶柯最棒!”,画牌边缘还粘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风一吹,像串小灯笼。
信道尽头,王劲松正跟几位老教授说着什么,看见叶柯过来,连忙迎上来。
“回来就好!”
王劲松拍着他的后背,力道不轻,带着长辈特有的实在,“校史馆的展柜特意做了恒温设备,
奖杯知道你舍不得,但是三座奖杯复刻的摆进去总行了吧,旁边再放你当年的龙套剧照,让学弟学妹们看看,光靠天赋走不远,得靠脚底板磨。”
“我有点受宠若惊啊!老师。”确实叶柯听到这话,真的感觉有点惊讶同时压力倍增。
“哈哈哈,应该的!”
想到对面中戏那群家伙的嘴脸,王劲松不由畅快笑道:“行了,走吧,这趟来回也够折腾的,
我们就不打扰你们了。”
叶柯异:“老师,你们不一起走?”
叶柯还以为他们这是特意来机场等自己,打算让自己去趟北电演讲,毕竟这事情不是没有过。
一眼就看出叶柯的小心思,王劲松不由挪输说道:“放心吧,抓壮丁不是这么抓的,等你休息好了,什么时候有空就提前打个招呼,我好组织下。”
听了这话,叶柯也只能点点头,几人干脆一同走出车库,而温情和江武熊已经在那等侯多时了回国后的第一周,叶柯的行程被采访排得满满当当。
但叶柯之前就特意跟温情和整个团队交代过,推掉那些综艺邀约,只留下三家纸媒和一个纪录片团队。
其实这几个,都是当年他跑龙套时,愿意给他版面写豆腐块报道的媒体。
今天的《电影周刊》专访,定在北电的老演播室。
而此时的记者刚举起相机,叶柯突然拿起军大衣往身上套:“就穿这个拍吧,比西装自在。”
摄影师笑着调整镜头:“您现在可是大满贯影帝,穿这个会不会太随意?”
“随意才对。”
叶柯拽了拽大衣下摆,“我之前接受你们采访时,那时还在外面拍电视剧呢,而且就穿着这件衣服。”
话题从威尼斯的领奖台聊到《陈汉生》的创作,叶柯的手指总无意识地敲着桌角,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当被问到“如何保持对角色的敏感度”。
叶柯突然起身走到窗边,指着楼下练早功的学生:“你看他们,每天五点起来吊嗓子、练身段,不是为了某天突然成角儿,是怕功夫搁久了生锈。
我也一样,努力去体验不同生活,体验每个角色带来的不同方式。”
采访进行到一半,王春紫端着保温杯路过,看见叶柯就笑:“听说你把奖杯给校史馆了?”
“不是,是王劲松老师安排人去复刻的。”
叶柯迎上去,“荣誉是给别人看的,能力是自己的,所以其实放哪里都一样。”
王春紫指着记者的笔记本:“跟他们说说你当年写的人物小传?厚厚三大本,比专业编剧写得还细。”
叶柯不好意思地挠头:“那时候不懂技巧,只知道努力去把角色都琢磨透。比如演农民工,就去查98年的最低工资标准,算他每天能吃几两饭,这些都记在小传里,演的时候心里就有底。”
《电影周刊》记者顺着王春紫的话追问:“听说您为了《陈汉生》写的人物小传,就列了整整五页?
不客气的接过王春紫递来的保温杯,叶柯笑了下:“不止是生活饮食习惯。比如陈汉生是1963
年生人,我特意查了那年的粮票制度,算他每月能领多少粗粮细粮。
他在机床厂当钳工,我去文档馆翻了85年的技术考核标准,连他用的扳手型号都记在小传里。”
摄影师突然插了句:“会不会太较真了?观众未必注意这些细节。”
“观众或许不注意,但演员得心里有数。”叶柯把军大衣的扣子扣到顶,“有场戏陈汉生拧螺丝,我特意学了老钳工的手法一一掌心朝下,手腕发力,这是80年代国营厂的标准姿势。后来有位退休工人告诉我,就这一个动作,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师傅。”
王春紫在一旁补充:“他当年演别的角色,也是这样的。”
叶柯笑着摆手:“老师你就别揭短了。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笨功夫真没白下。比如演陈汉生走路,我观察了小区里的老工人,他们膝盖受过伤,上台阶时会先顿一下。”
记者翻到笔记本的某一页:“有影评人说您的表演‘带着铁锈味”,您怎么理解这个评价?
o
“这是最高的夸奖。”
叶柯望向窗外的老槐树,“陈汉生的人生就象生锈的机床,看着笨重,可真要转起来,那股劲儿比新机器还足”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问出最后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演员总问‘如何快速找到角色感觉”,您有什么建议?”
“这话,我真不懂怎么说,毕竟算起来我也是个年轻的演员。”
叶柯想了下:“哪有什么快速的法子?就象沏茶,得等茶叶慢慢沉底,滋味才能出来。
我刚入行时,有个前辈说‘演一百个群演,才能懂一个主角”,我觉得这话其实也对,象我们这种没有天赋的,就得靠日积月累去体验去磨砺自身的演技。”
王春紫把保温杯递给他:“喝口茶吧,还是你爱喝的碧螺春。”
叶柯接过杯子,茶香混着老演播室的尘土味漫上来,突然笑了:“看,就象这茶,换个杯子还是这味儿。
演员也一样,奖杯再多,忘了怎么琢磨角色,那就真成空杯子了。”
摄影师按下快门,镜头里的叶柯穿着旧军大衣,手里捧着搪瓷缸,背后的红砖墙还留着当年的颜料印。
恍惚间,叶柯还是那个之前蹲在剧组一角,吃着盒饭的年轻人夜色漫漫,叶柯刚洗完澡出来,客厅的灯没开,只有阳台的落地灯亮着。
许情蜷在沙发上,怀里抱着本翻开的剧本。
“怎么不开灯?”
叶柯走过去,顺手按下开关。
许情仰头看他,睫毛上像沾了光:“等你呢。”
她拍了拍身边的空位,“过来,给我念念这段。”
剧本摊在两人之间,是《沙家兵》里阿庆嫂,剧情以智慧与妩媚周旋于日军与新四军之间。
叶柯的手指刚碰到纸页,就被许情按住一一她的指尖带着点凉意,轻轻划过他手背上的青筋。
“别用导演的语气,那样太没意思了。”
许情的声音放得很柔,带着点撒娇的意味,“用陈汉生的劲儿试试。”
叶柯低笑一声,清了清嗓子。
没看剧本,目光落在她微颤的睫毛上,叶柯声音突然沉了下去,带着沙哑:“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听到这话,许情的呼吸顿了顿,手指猛地紧了剧本。
她没抬头,只是盯着地毯上的纹路,声音轻得象叹息:“你真是个怪物,这么快就反应过来啊”
话没说完,就被叶柯伸手揽进怀里。
许情的头发蹭着他的下巴,带着洗发水的花香,混着他身上的沐浴露味道,在空气里缠成一团温软“我说得不对?”许情在他怀里闷闷地问。
“太对了。”
叶柯低头,鼻尖蹭过她的发顶,“就是想让你看看我的反应,快不快。”
许情突然抬起头,鼻尖差点撞上他的下巴:“那下次要拍电影—,女主角能定我了吗?”
叶柯没有立即回答,只是伸手抚过她的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