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笛引魂
陕南秦岭深处,有个叫“响水峪”的村子,村后有条干涸的河谷,河谷里散落着许多白骨,据说是古代戍边将士的遗骸。村里人说,每到月圆之夜,河谷里会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像有人在哭,又像有人在唤,那是“骨笛引魂”——用死人骨头做的笛子,一吹就会招来孤魂野鬼。
我叫陆寻,是个考古系研究生,上个月跟着导师进山考察,偶然得知了这个传说。导师对河谷里的白骨很感兴趣,推测可能是秦汉时期的军阵遗址,便带着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在村里借宿,准备第二天去河谷勘探。
村支书老杨听说我们要去响水峪河谷,脸色骤变:“可不敢去!那地方邪性得很!去年有个采药的老汉,贪黑在河谷里找草药,听见笛声后就迷了路,第二天被人发现时,绕着一棵枯树走了一夜,鞋底都磨穿了,人也疯疯癫癫的,嘴里反复念叨‘笛子响了,有人叫我’!”
导师却不以为意,笑着说:“都是心理作用,河谷地形复杂,加上风声回荡,容易让人产生幻觉。我们是考古队,讲究科学,不用担心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老杨见劝不动,只好给我们准备了火把和指南针,再三叮嘱:“要是听见笛声,无论啥情况,都赶紧往回跑,别回头!”
第二天一早,我们背着装备进了山。响水峪河谷比想象中更荒凉,两岸的崖壁光秃秃的,河谷里布满了碎石和枯木,阳光照下来,白骨在石缝间泛着惨白的光,看得人心里发毛。导师带着我们边走边记录,时不时停下来观察白骨的分布,我则拿着相机,拍下沿途的地貌。
走到河谷中段时,我突然发现一块平整的石板上,放着一支笛子。那笛子约有二十厘米长,颜色发黄,质地坚硬,凑近一看,笛身上有明显的骨纹,显然是用动物骨头做的。更奇怪的是,笛子上还系着一根红绳,红绳虽然褪色了,却没有腐烂,像是有人经常打理。
“导师,你看这个!”我赶紧喊导师过来。
导师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拿起笛子,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眼睛越来越亮:“这应该是秦汉时期的骨笛!你看这钻孔的工艺,还有笛身上的纹饰,跟我们之前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汉代骨笛一模一样!没想到在这里能发现这么完整的文物!”
就在这时,一阵风从河谷深处吹过来,带着一股淡淡的土腥味。骨笛在导师手里轻轻晃动,竟然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呜”声,像是有人在吹气。我心里一紧,想起老杨说的话,赶紧说:“导师,这笛子有点不对劲,我们还是先放回去吧?”
导师却摆了摆手:“别大惊小怪,风穿过笛孔自然会发声,很正常。这可是重要文物,我们得带回去研究。”说着,他把骨笛装进了随身的背包里。
接下来的路程,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耳边时不时响起细碎的声响,像是有人在身后走路,可回头一看,只有空荡荡的河谷。太阳渐渐西斜,我们准备返程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像是要下雨。
“不好,要变天了!我们赶紧走!”导师喊了一声,带头往回走。
可刚走了没几步,我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笛声。那笛声很轻,断断续续的,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就在耳边,调子哀伤,听得人心里发堵。我心里一慌,赶紧加快脚步,可笛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跟着我们。
“你们听见了吗?有笛声!”我忍不住喊了出来。
另外两个同学脸色苍白,点了点头,显然也听见了。导师皱着眉头,停下脚步:“别慌,是风声,河谷地形特殊,容易产生回声。”可话音刚落,笛声突然变得急促起来,像是有人在催促,接着,我看见前面的碎石堆旁,站着一个模糊的人影。
那人影穿着一身破旧的铠甲,手里拿着一支长矛,背对着我们,一动不动。风一吹,他的铠甲发出“哗啦”的声响,与笛声混在一起,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谁在那儿?”导师壮着胆子喊了一声。
人影没有回应,反而慢慢转过身来。我吓得倒吸一口凉气:那人的脸苍白得像纸,眼睛是两个黑洞,没有瞳孔,嘴角咧开,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哭。更可怕的是,他的手里,竟然也拿着一支骨笛,正放在嘴边吹奏!
“快跑!”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转身就跑。可无论怎么跑,笛声都紧紧跟在身后,耳边还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像是有无数人在追赶。我回头一看,只见身后的河谷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影,都穿着铠甲,手里拿着武器,像一支军队,正慢慢朝着我们走来。
“指南针!看指南针!”导师大喊。我赶紧掏出指南针,可指针疯狂地转动,根本无法辨别方向。我们在河谷里绕来绕去,始终找不到出口,笛声越来越响,那些人影也越来越近,我甚至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腐土味。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背包里的骨笛,赶紧对导师说:“导师!是不是因为我们拿了骨笛,才引来这些东西的?我们把骨笛放回去试试!”
导师也慌了神,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骨笛,扔在地上。可骨笛刚落地,笛声反而更响了,那些人影加快了脚步,眼看就要追上我们。我绝望地闭上眼,心想这次肯定要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这时,老杨突然带着几个村民冲了过来,手里拿着火把和铜锣,一边敲锣一边喊:“妖孽退散!别伤好人!”村民们把火把扔向那些人影,铜锣声震耳欲聋,那些人影像是害怕火光和铜锣声,慢慢停了下来,开始往后退。
“快跟我们走!”老杨一把拉住我,带着我们往河谷外跑。首到跑出河谷,笛声才慢慢消失,那些人影也不见了踪影。
回到村里,我们惊魂未定,老杨给我们倒了碗热茶,叹了口气:“我就说那地方邪性,你们偏不听!那骨笛是古代将士的魂器,是他们用来召唤战友的,你们拿了骨笛,就是惊动了他们的魂魄,他们以为是战友在召唤,才会出来寻你们。”
原来,响水峪河谷在秦汉时期是一处军事要塞,当年有一支军队在这里驻守,后来遭遇敌军突袭,全军覆没,将士们的尸体就埋在河谷里。后人在河谷里发现了将士们用骨头做的笛子,便流传出了“骨笛引魂”的传说。那些听到笛声迷路的人,都是被将士们的魂魄缠住了,以为是战友在召唤,才会跟着笛声走。
导师听了,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愧疚地说:“都怪我太执着于文物,忽略了当地的传说,差点害了大家。明天我们就把骨笛送回去,再给将士们烧点纸钱,赔个不是。”
第二天一早,我们跟着老杨,带着骨笛和纸钱,回到响水峪河谷。我们把骨笛放回原来的石板上,点燃纸钱,对着河谷深深鞠了一躬:“各位将士,对不起,是我们打扰了你们的安宁,现在把骨笛还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安息。”
纸钱灰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像是在回应我们。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在河谷里听到过笛声,那个疯癫的采药老汉,也渐渐恢复了正常。
离开响水峪时,我回头望了一眼河谷,阳光照在白骨上,泛着柔和的光,不再像之前那样惨白。我知道,那些戍边将士的魂魄,终于得到了安宁,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也永远记得他们的故事。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支骨笛,但我常常会想起响水峪河谷里的笛声,想起那些穿着铠甲的人影。我终于明白,有些传说,不仅仅是迷信,更是对历史的记忆,对逝者的敬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这些记忆,守护这份敬畏,让那些沉睡的灵魂,永远安息在他们曾经守护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