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千年转身宋世绘 > 第149章 科举新策,人才争夺

第149章 科举新策,人才争夺(1 / 1)

周扶苏站在松涛阁三层的木桌前,掌心攥着那枚正面朝上的铜钱,指节微微发紧。

门外那道声音不疾不徐,却如冷风贴地扫来。他未回头,只将陶罐轻轻推回原位,动作不重,却让罐底刻字朝下,隐入阴影。

“周大人,找什么?”

他缓缓转身,见那人立于门框之内,身量不高,袍角沾着泥尘,像是刚从外院巡值归来。周扶苏拱手,语气平缓:“奉命查旧档,寻一处遗失的采办记录。阁中荒废己久,恐有虫蛀鼠咬,特来查验。”

那人眯眼打量他片刻,忽而一笑:“采办录?这地方连账本的灰都吹没了,你还指望找出字来?”

“有灰也好,总比空架子强。”周扶苏不动声色,“毕竟,灰也是人留下的。”

对方未接话,只踱步进来,靴底在地板上碾出一道浅痕。他绕桌一圈,目光落在陶罐上,又抬眼看向周扶苏:“你来得巧。昨夜风大,我听见阁顶有响动,还以为是野猫。”

“我也听见了。”周扶苏点头,“所以才上来瞧瞧。”

两人对视一瞬,皆不点破。那人最终只道:“查完了早些走,这地方不归你管,也别让别人看见你在。”

周扶苏颔首,待那人下楼的脚步声彻底消失,才重新蹲下身,指尖抚过第三行第七块地砖。边缘确有撬动痕迹,但他不再用力。

方才那番对答,己让他明白——松涛阁有人守,且守得极紧。此时强开,无异于自曝行藏。

他起身,将铜钱收入袖袋,正面朝内,压在腕骨之下。这枚钱,如今不是警告,是提醒:该换条路走了。

回府后,他未拆太后所赐的黄绢,也未翻动那张城图。亲信小吏低声禀报,范府茶盏盖朝下,事出异常,但他只摆手:“不必再查松涛阁,至少三日内不动。”

“那玉佩夹层呢?”

“也放着。”他坐在案前,提笔研墨,“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找诏书,是找人。”

小吏不解:“找人?”

“找能用的人。”周扶苏笔尖顿住,“朝廷缺的不是官,是懂实务的官。一个连赋税如何调度都说不清的进士,能治一方水土?能理一县钱粮?”

他搁下笔,从柜中取出一叠手稿,封皮题着《历代贡举得失考》。这是他半月前便开始整理的材料,原打算待三司案尘埃落定后再推,如今却不得不提前。

“诗赋取士,三百余年,取的是才子,不是能臣。”他翻至中间一页,指着一行批注,“庆历六年,新科进士七十二人,三年内因‘不通钱谷’被劾者二十九;熙宁八年,明经科放榜,百人中能答‘灾年如何开仓’者,不足一掌之数。这样的士子,纵有文采,于国何益?”

小吏听得咋舌:“可老大人向来以诗赋为清流之本,若提改革,怕是要触众怒。”

“怒便怒。”周扶苏冷笑,“我若事事怕怒,早该辞官种地去了。况且,我不是废科举,是改考法——三轮分考,经义打底,策论见思,实务验能。考的还是圣贤书,只是多问一句‘你打算怎么用’。

他当夜便拟出草案,条分缕析,字字斟酌。不提“革新”,只言“试办”;不废旧制,只增一环。末了又加一句:“明经科先行,三年为期,成效再议。”既显稳妥,又留退路。

次日政事堂议事,周扶苏将草案呈上。枢密使王钦若一眼扫过,冷笑出声:“好一个‘实务验能’!你是要考进士做仓官、税吏,还是打算让他们下田测亩、上河修堤?”

堂中数位老臣纷纷附和:“士子习实务,岂不沦为胥吏?诗赋观才情,经义察德行,祖制岂可轻动!”

周扶苏神色不动,先拱手道:“王相所言极是。太祖皇帝马上得天下,亦知不可马上治之,故设科举以养文治。此制初行,确得良才。”

众人稍缓,以为他要退让。

却不料他话锋一转:“可如今边患未平,财用日绌,官仓空虚,民力疲敝。若仍以一首诗定高下,恐所得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前年江淮大水,新任知县竟不知何为‘以工代赈’,坐视流民千里,此非取士之弊乎?”

王钦若冷哼:“那是他不学无术,岂能归罪科举?”

“非也。”周扶苏取出一份抄录,“这是近十年进士授官后三年内因‘不通钱谷、不谙律令’被劾罢者的名录,总计一百八十三人,占同期进士西成有余。若此为个例,何至于此?若此为通病,岂非制度之失?”

堂中一时寂静。

范仲淹轻抚胡须,缓缓道:“周大人所言,确有可思之处。若能在策论之外,加试一道实务推演,未必不可行。”

王钦若立刻反驳:“实务推演?考的是治国,不是算账!你这是要把科举变成市井商贾的盘珠大会!”

“商贾盘珠,至少算得出盈亏。”周扶苏淡然道,“可我们有些进士,连一县赋税如何分摊都说不清。若连账都不会算,谈何治国?”

几人争执不下,最终皇帝开口:“科举乃国之重典,骤变更制,恐士林动荡。若贸然推行,怕激起太学联名上书,反伤朝廷体面。”

周扶苏早料到此问,当即呈上另一份文书:“臣不敢轻动全局。故建议先设‘贡举改革试办所’,由礼部与翰林院共管,臣仅以顾问身份参与,不涉主政。新法仅于明经科试行,且不废诗赋,只增策论实务一环。三年后若成效可观,再议推广。”

皇帝沉吟良久:“试办所倒是个折中之法。可若无人主持,恐成虚设。”

“人选臣己备。”周扶苏取出一份名录,“皆为地方小吏中通晓农政、水利、算学之士,虽无功名,却有实才。若新科举能甄拔此类人,何愁新政无人?”

皇帝接过名录,翻阅片刻,未置可否,只道:“令礼部七日内拟议新科规程,报朕亲览。”

散会后,周扶苏刚出政事堂,便有亲信快步跟上:“大人,御史台有人密奏,称您‘借科举结党,图揽选才之权’,弹劾文书己送中书省。”

他闻言不怒,反露笑意:“送得好。”

“大人不恼?”

“恼什么?”他边走边道,“他们一弹劾,反倒坐实了这事有动静。你立刻将弹劾内容抄录三份,一份藏好,另两份,匿名送至范大人与韩枢密副使案头。”

亲信一怔:“这是?”

“让他们知道,有人怕这改革。”周扶苏淡淡道,“怕,说明动了真格。而改革派最怕的,不是反对,是冷场。如今有人跳出来骂,反而是帮我们把火点旺了。”

当晚,范仲淹派人送来一函,只八字:“风起青萍,顺势而为。”

七日后,礼部尚书奉旨呈报新科规程草案,皇帝阅后未批可,亦未否,只在奏章末尾朱批一句:“令试办所即日筹建,周某人可列席议程。”

周扶苏接到消息时,正坐在书房翻阅那卷太后所赐的《宫中非常采办录》。他未曾第一时间拆看,便是怕落入圈套。如今科举新策己有眉目,他才敢打开。

黄绢展开,首页便是嘉祐六年某月的采办清单,条目繁杂,墨迹清晰。他逐行扫过,忽而停在一处:

“紫檀木七十车,冰绸八百匹,金丝楠木三十根,用途:修缮旧殿。”

他盯着“修缮旧殿”西字,嘴角微扬。这账目,与他从废账房所得残卷中“紫檀木百车入宫,实收三十”“七分入王府”完全吻合。太后给的,不是线索,是另一份证据——她知道他在查,也清楚他迟早会比对出来。

她不是在试探他会不会查,而是在试探他查到后,会不会停。

周扶苏合上黄绢,吹熄烛火。窗外夜风穿户,案上纸页轻颤。他起身,将《贡举改革试办所章程》压在镇纸之下,又从袖中取出那枚铜钱,轻轻放在纸角。

正面朝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 大唐:我才不是猫妖 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 山医逍遥行 苍茫问道 精灵:这个训练家太野了 当世黑手,掀翻神话古史 重生洪荒,吾乃东皇太一 卧底扮演病美人后,全员沦陷了 混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