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皇宫,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紫宸殿两侧的长廊下,朱红立柱旁缠绕着盛放的紫藤花,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垂落,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御花园中,牡丹开得正盛,姚黄魏紫,争奇斗艳,芍药、月季相映成趣,蜂蝶萦绕,景致清幽而华贵。宫道上,宫人内侍们步履匆匆却井然有序,脸上带着几分肃穆与期盼——今日,是大齐太子萧承佑的十六岁成年冠礼,亦是朝堂瞩目的储君立势之仪,而冠礼之后的赐婚选妃,更关乎皇室血脉延续与朝堂势力平衡,牵动着满朝文武的心弦。
紫宸殿内,气氛庄重而热烈。殿顶的琉璃瓦在晨光中折射出璀璨的光泽,殿内梁柱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呈祥图案,鎏金铜炉中燃烧着名贵的檀香,青烟袅袅,弥漫在空气中,增添了几分肃穆与神圣。萧玦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沉稳,眼神锐利,周身散发着帝王的威严。沈清辞身着一袭正红色绣金凤宫装,头戴点翠嵌珠凤冠,腰间的暖玉温润莹泽,与凤冠上的珍珠相互映衬,更显雍容华贵,她端坐于萧玦身侧的凤椅上,神色温婉却不失端庄,目光中满是对太子的期许与关切。
殿下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肃穆。镇国公沈毅站在武将前列,一身银色铠甲,身姿挺拔,脸上带着几分欣慰——如今沈家冤案昭雪,女儿成为皇后,太子成年,大齐国泰民安,这正是他此生所愿。文官前列的丞相李斯,手持象牙笏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心中暗自思索着太子选妃之事,关乎朝堂格局,需谨慎对待。
吉时已到,礼部尚书手持礼单,缓步走出队列,躬身禀报:“陛下,皇后娘娘,吉时已至,太子成年冠礼,恳请开始!”
萧玦颔首,声音雄浑有力:“准奏!”
随着一声令下,殿外响起了庄严的钟鼓声,九声钟鸣,响彻皇宫内外,宣告着冠礼正式开始。太子萧承佑身着一袭青色儒衫,缓步从殿外走入。他身形挺拔,面容俊朗,眉眼间依稀有萧玦的沉稳,却又带着少年人的青涩与朝气。他走到殿中央,面向龙椅上的萧玦与沈清辞,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参见母后!”
萧玦看着眼前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期许。十六年前,他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长成挺拔的少年,即将成年,肩负起储君的责任。他沉声道:“承佑,今日乃你十六岁成年冠礼,行冠礼,意味着你已长大成人,需肩负起家国责任,明事理,辨是非,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未来守护大齐江山,庇护万民。”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萧承佑躬身应道,声音坚定。
沈清辞看着萧承佑,眼中满是疼惜与期盼。她虽非太子生母,但自入宫以来,便将他视如己出,悉心教导。如今看着他即将成年,心中感慨万千。她柔声道:“承佑,成年之后,你不仅要精进学业,还要学会识人辨心,明辨忠奸。母后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储君,不负父皇的期望,不负百姓的重托。”
“儿臣谢母后教诲,定不辜负父皇母后的期望!”萧承佑再次躬身行礼。
接下来,便是冠礼的核心环节——三加冠。第一加为缁布冠,由太子太傅亲自为其戴上,寓意着太子应不忘本,体恤百姓疾苦;第二加为皮弁冠,由丞相李斯为其戴上,寓意着太子应执掌兵权,守护家国;第三加为爵弁冠,由萧玦亲自为其戴上,寓意着太子应拥有爵位,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每一次加冠,都伴随着庄严的礼乐声,百官肃立,气氛肃穆。当萧玦将爵弁冠戴在萧承佑头上时,他看着儿子的眼睛,沉声道:“承佑,从今往后,你便是大齐的成年储君,当以家国为重,以百姓为先,勤勉政事,砥砺前行。”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萧承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深深躬身行礼。
三加冠礼毕,萧承佑换上了一袭红色的储君朝服,再次走到殿中央,向萧玦与沈清辞行跪拜大礼:“儿臣谢父皇母后养育教诲之恩!”
萧玦与沈清辞起身,示意太子平身。殿外再次响起庄严的钟鼓声,宣告着冠礼圆满完成。百官纷纷上前,躬身行礼:“恭喜陛下,恭喜皇后娘娘,恭喜太子殿下成年!”
萧玦抬手,沉声道:“众卿平身!今日乃太子成年之喜,朕与皇后特设宴于长乐宫,与百官同庆!”
“谢陛下!”百官齐声应道。
冠礼结束后,百官跟随萧玦与沈清辞前往长乐宫赴宴。长乐宫内,早已布置得富丽堂皇。殿内摆放着数十张宴席,桌上摆满了珍馐美味,琼浆玉液。殿中央的舞台上,乐师们演奏着欢快的乐曲,舞姬们身着华丽的舞衣,翩翩起舞,舞姿优美,赏心悦目。
宴席上,百官纷纷向太子敬酒,祝贺他成年。萧承佑手持酒杯,一一回敬,举止得体,沉稳有度,赢得了百官的称赞。沈清辞看着太子从容应对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太子今日的表现,不仅展现了他的成长,也让百官对他更加信服。
宴席进行到一半,萧玦放下酒杯,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沉声道:“众卿,太子已成年,按我大齐祖制,当择良配,册立太子妃。太子妃乃未来国母,需德才兼备,贤良淑德,能辅佐太子,打理东宫事务。今日,朕与皇后便宣布,即日起,为太子遴选太子妃,凡年满十四至十八岁的宗室贵女、文武百官之女,品行端正,容貌端庄者,皆可参选。”
萧玦的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百官们纷纷议论起来,眼中满是期待与激动。对于宗室贵女和百官之女来说,成为太子妃,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不仅能让自己身价倍增,还能为家族带来无上的荣光。
沈清辞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心中早已了然。她知道,太子选妃之事,不仅关乎太子的幸福,更关乎朝堂的稳定。她必须谨慎对待,为太子挑选一位真正贤良淑德、能辅佐他的太子妃。
宴席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回到紫宸殿。萧玦坐在龙椅上,看着沈清辞,沉声道:“清辞,太子选妃之事,关乎重大,朕想让你亲自负责。你心思缜密,眼光独到,定能为太子挑选一位合适的太子妃。”
沈清辞躬身行礼:“臣妾遵旨。陛下放心,臣妾定会谨慎对待,为太子挑选一位德才兼备、贤良淑德的太子妃。”
萧玦点了点头,眼中满是信任:“朕相信你。选妃的标准,朕只有一个,那便是贤良淑德,能辅佐太子。至于家世背景,不必过于看重,只要品行端正,容貌端庄即可。”
“臣妾明白。”沈清辞应道。
回到凤仪宫,沈清辞坐在窗前,陷入了沉思。太子选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不仅要考虑太子的喜好,还要兼顾朝堂各方势力的平衡。她深知,一旦选妃不当,不仅会影响太子的幸福,还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娘娘,您在想什么?”贴身侍女云袖轻声问道,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清茶。
沈清辞接过清茶,指尖轻触杯壁的暖意,轻声道:“我在想太子选妃之事。这不仅关乎太子的幸福,更关乎朝堂的稳定,马虎不得。”
云袖说道:“娘娘,您放心,以您的智慧和眼光,定能为太子挑选一位合适的太子妃。其实,太子殿下心中,或许早有中意之人呢?”
沈清辞心中一动,是啊,太子已经十六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或许他心中真的有中意之人。她说道:“云袖,你说得有道理。明日,我便去东宫看看太子,问问他的想法。”
次日清晨,沈清辞身着一袭淡蓝色绣玉兰花宫装,来到了东宫。东宫的景致清幽雅致,庭院中种植着各色花卉,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显得宁静而舒适。太子萧承佑正在书房中读书,看到沈清辞到来,连忙起身迎接:“儿臣参见母后!”
“免礼。”沈清辞微微一笑,走进书房。书房内布置得简洁而雅致,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书桌前摆放着笔墨纸砚,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沈清辞坐在书桌旁的椅子上,看着萧承佑,柔声道:“承佑,昨日父皇已宣布,为你遴选太子妃。今日母后前来,是想问问你的想法。你心中,可有中意之人?”
萧承佑听到这话,脸上微微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母后,儿臣……儿臣暂无中意之人。”
沈清辞看着他羞涩的模样,心中暗自好笑。她知道,太子定是有中意之人,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她柔声道:“承佑,你已成年,有中意之人并非坏事。母后今日前来,并非要干涉你的选择,只是想告诉你,选太子妃,不仅要考虑容貌,更要考虑品行。太子妃是未来的国母,需德才兼备,贤良淑德,能辅佐你打理东宫事务,甚至在未来辅佐你治理国家。”
萧承佑抬起头,看着沈清辞,眼中满是感激:“母后,儿臣明白。儿臣也知道,太子妃的选择关乎重大,儿臣不会仅凭容貌选择,定会注重品行。”
沈清辞点了点头,心中满是欣慰:“你能明白就好。母后会为你挑选一些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贵女,届时你可以亲自见见她们,看看是否有合心意的。”
“多谢母后!”萧承佑躬身道谢。
沈清辞又与太子聊了一会儿,了解了他的喜好和对太子妃的要求,便起身离开了东宫。回到凤仪宫,她立刻召集了礼部官员和宫中女官,召开了选妃筹备会议。
会议上,沈清辞明确了选妃的标准:“第一,品行端正,贤良淑德,无不良记录;第二,德才兼备,知书达理,能辅佐太子;第三,容貌端庄,身体健康,无隐疾;第四,家世清白,无谋反、通敌等不良记录。”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选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选,由礼部官员和宫中女官负责,对参选的贵女进行资格审查和初步筛选;第二阶段为复选,由本宫亲自负责,对通过初选的贵女进行品行、才学、容貌的考核;第三阶段为终选,由陛下、本宫和太子共同负责,从通过复选的贵女中,挑选出最终的太子妃。”
礼部尚书躬身应道:“皇后娘娘英明!臣等定会按照娘娘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完成初选工作。”
宫中女官长也躬身应道:“奴婢遵旨!定会严格筛选,为娘娘和太子殿下挑选出最优秀的贵女。”
沈清辞点了点头:“很好。选妃之事,关乎重大,你们务必谨慎对待,不得有丝毫懈怠。若有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者,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道。
选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宗室贵女和文武百官之女纷纷报名参选。一时间,京城上下都在谈论着太子选妃之事,热闹非凡。
初选工作在礼部官员和宫中女官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对参选的贵女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核对家世背景、年龄、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进行了初步的容貌和品行筛选。经过半个月的筛选,共有三十位贵女通过了初选,进入了复选阶段。
复选阶段由沈清辞亲自负责。这三十位贵女皆是家世清白、容貌端庄、品行端正之人,其中不乏一些才貌双全的女子。沈清辞在长乐宫设立了考核场地,对这三十位贵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核。
第一天考核的是品行。沈清辞通过与贵女们交谈,了解她们的三观、待人接物的方式,同时安排了一些模拟场景,考验她们的应变能力和品德修养。有的贵女面对刁难的宫人,依旧保持着温和有礼的态度;有的贵女看到弱小的宫女被欺负,主动上前解围;而有的贵女则显得骄纵跋扈,对宫人颐指气使。沈清辞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心中已有了初步的判断。
第二天考核的是才学。沈清辞为贵女们出了三道题目,一道是诗词创作,一道是书法临摹,一道是策论写作。贵女们纷纷施展自己的才学,有的诗词清新脱俗,有的书法刚劲有力,有的策论见解独到。沈清辞一一审阅,对每一位贵女的才学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三天考核的是容貌和礼仪。贵女们身着华丽的宫装,依次走到沈清辞面前,展示自己的容貌和礼仪。沈清辞不仅注重容貌的端庄秀丽,更注重礼仪的规范得体。她仔细观察着每一位贵女的言行举止,从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语气,到行礼的动作,都一一进行了考核。
经过三天的复选,沈清辞从三十位贵女中筛选出了十位表现最为优秀的贵女,进入了终选阶段。这十位贵女分别是:镇国公府的嫡次女沈清瑶、丞相李斯的嫡女李嫣然、礼部尚书的嫡女王若曦、大将军的嫡女赵飞燕、太傅的嫡女陈月婷、吏部尚书的嫡女刘婉儿、户部尚书的嫡女孙雨薇、兵部尚书的嫡女郑芊芊、刑部尚书的嫡女冯晓月、工部尚书的嫡女钱晓燕。
这十位贵女皆是家世显赫、才貌双全、品行端正之人,各有各的优势。沈清辞将这十位贵女的名单呈给了萧玦,萧玦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清辞,你挑选的这十位贵女都很不错,朕没有意见。终选之事,就按你说的,由我们三人共同负责。”
终选之日,长乐宫内布置得庄严而雅致。殿内摆放着三张座椅,分别是萧玦、沈清辞和太子萧承佑的座位。十位贵女身着统一的粉色宫装,按照家世高低依次排列在殿中央,面容端庄,神色紧张而期待。
萧玦看着眼前的十位贵女,沉声道:“今日是太子选妃的终选之日,你们皆是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优秀女子。接下来,朕与皇后、太子会对你们进行最后的考核,希望你们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十位贵女齐声应道:“臣女遵旨!”
终选的考核分为三个环节:问答、才艺展示和太子面谈。
第一个环节是问答。萧玦和沈清辞分别向贵女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涉及家国大事、东宫事务、为人处世等方面。贵女们纷纷回答,有的言辞恳切,有的见解独到,有的则显得有些拘谨。
沈清辞向沈清瑶问道:“清瑶,你身为镇国公府的嫡女,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若你成为太子妃,你会如何辅佐太子打理东宫事务?”
沈清瑶躬身行礼,从容答道:“回皇后娘娘的话,若臣女有幸成为太子妃,定会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东宫事务繁杂,臣女会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宫人的职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臣女会悉心照顾太子的饮食起居,为太子分忧解难,让太子能专心于学业和政事。此外,臣女还会广结善缘,与东宫上下和睦相处,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沈清辞点了点头,心中对沈清瑶的回答很满意。她又向李嫣然问道:“嫣然,你是丞相之女,熟读诗书,若太子遇到朝政难题,你会如何帮助太子?”
李嫣然躬身行礼,从容答道:“回皇后娘娘的话,臣女认为,太子乃储君,处理朝政需以国事为重,以百姓为先。若太子遇到朝政难题,臣女会建议太子广泛听取百官的意见,集思广益。同时,臣女会查阅相关的史书典籍,为太子提供参考。但臣女也明白,后宫不得干政,臣女只会在私下为太子提供建议,不会干涉朝政。”
萧玦看着李嫣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第二个环节是才艺展示。十位贵女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才艺,有的弹奏古琴,琴声悠扬;有的翩翩起舞,舞姿优美;有的挥毫泼墨,书法精湛;有的吟诵诗词,声情并茂。
沈清瑶展示的是古琴弹奏,她弹奏的《高山流水》,琴声悠扬婉转,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李嫣然展示的是书法,她书写的“国泰民安”四个大字,笔力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赵飞燕展示的是舞蹈,她跳的《霓裳羽衣舞》,舞姿轻盈优美,宛如仙女下凡。
太子萧承佑坐在座位上,认真地看着每一位贵女的才艺展示,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他心中暗暗思索着,哪一位贵女更适合成为自己的太子妃。
第三个环节是太子面谈。萧承佑与十位贵女分别进行了单独面谈,了解她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面谈结束后,萧承佑心中已有了初步的人选。
终选结束后,萧玦、沈清辞和太子萧承佑来到了紫宸殿,商议最终的太子妃人选。
萧玦看着萧承佑,沉声道:“承佑,今日十位贵女的表现都很不错,你心中可有中意之人?”
萧承佑躬身行礼,轻声道:“回父皇的话,儿臣觉得沈清瑶、李嫣然和赵飞燕三位姐姐都很不错。沈姐姐端庄稳重,李姐姐才思敏捷,赵姐姐活泼灵动,儿臣一时难以抉择。”
沈清辞看着太子,柔声道:“承佑,太子妃不仅要与你情投意合,更要能辅佐你,打理好东宫事务。沈清瑶端庄稳重,处事圆滑,适合打理东宫事务;李嫣然才思敏捷,熟读诗书,能在学业上为你提供帮助;赵飞燕活泼灵动,才艺出众,能给你带来欢乐。你需好好考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萧玦点了点头:“清辞说得有道理。承佑,你要记住,太子妃是你一生的伴侣,也是未来的国母,选择一位合适的太子妃,对你的人生和国家的未来都至关重要。你不必急于做出决定,好好考虑清楚。”
“儿臣明白。”萧承佑躬身应道。
沈清辞看着萧玦,轻声道:“陛下,臣妾认为,沈清瑶、李嫣然和赵飞燕三位贵女都是合适的人选。沈清瑶是镇国公府的嫡女,与皇室关系亲近,家世显赫,能为太子提供有力的支持;李嫣然是丞相之女,才思敏捷,能在学业和政事上为太子提供帮助;赵飞燕是大将军之女,武功高强,性格活泼,能给太子带来不一样的生活。臣妾建议,让太子再与三位贵女相处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她们的品行和性格,再做出最终的决定。”
萧玦点了点头:“朕同意你的建议。就按照你说的,让太子再与三位贵女相处一段时间,月底之前,做出最终的决定。”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应道。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萧承佑按照沈清辞的安排,与沈清瑶、李嫣然和赵飞燕三位贵女进行了多次相处。他们一起在御花园散步,一起探讨诗书,一起欣赏才艺,彼此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沈清瑶端庄稳重,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处事圆滑,总能恰到好处地照顾到太子的感受。李嫣然才思敏捷,与太子探讨诗书时,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让太子受益匪浅。赵飞燕活泼灵动,性格爽朗,与太子相处时,总能带来欢乐,让太子感到轻松自在。
萧承佑在三位贵女之间犹豫不决,他喜欢沈清瑶的端庄稳重,欣赏李嫣然的才思敏捷,也喜欢赵飞燕的活泼灵动。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便来到凤仪宫,向沈清辞请教。
沈清辞看着太子纠结的模样,柔声道:“承佑,选择太子妃,最重要的是看你们是否情投意合,是否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三位贵女各有各的优势,你需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最想与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你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来辅佐你?”
萧承佑沉默了片刻,轻声道:“母后,儿臣明白您的意思。儿臣仔细想了想,儿臣觉得沈清瑶姐姐最适合成为太子妃。她端庄稳重,处事圆滑,能很好地打理东宫事务,为儿臣分忧解难。而且,她是镇国公府的嫡女,与儿臣也算青梅竹马,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了解。”
沈清辞看着太子,眼中满是欣慰:“承佑,你能做出自己的选择,母后为你感到高兴。沈清瑶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女子,她一定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太子妃,辅佐你成就一番事业。”
萧承佑躬身行礼:“多谢母后的指点!”
沈清辞点了点头:“你能想清楚就好。明日,你便将你的决定告诉父皇,朕会安排后续的册封事宜。”
“儿臣遵旨!”萧承佑躬身应道。
次日,萧承佑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萧玦。萧玦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承佑,你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朕很欣慰。沈清瑶端庄稳重,贤良淑德,确实是太子妃的不二人选。朕即刻下旨,册封沈清瑶为太子妃,择吉日举行大婚典礼。”
“儿臣谢父皇!”萧承佑躬身道谢,心中满是喜悦。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欣慰。太子选妃之事,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太子与太子妃还需要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她会继续悉心教导太子妃,让她成为一位合格的国母,辅佐太子守护大齐的江山社稷。
消息传出,京城上下一片欢腾。镇国公府更是喜气洋洋,沈毅得知女儿被册封为太子妃,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这不仅是女儿的荣耀,更是沈家的荣耀。
沈清瑶得知自己被册封为太子妃,心中满是激动与喜悦。她从小就对太子萧承佑心生爱慕,如今能成为他的太子妃,与他共度一生,是她此生最大的心愿。她暗暗下定决心,定会好好辅佐太子,打理好东宫事务,不辜负陛下、皇后和家族的期望。
而此时的沈清辞,正坐在凤仪宫的窗前,看着窗外的繁花似锦,心中思绪万千。太子选妃之事圆满结束,接下来便是筹备太子的大婚典礼。她要亲自负责大婚的筹备工作,确保婚礼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