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嫡女重生谋锦绣 > 第187章 改善民生,百姓安乐

第187章 改善民生,百姓安乐(1 / 1)

仲春时节的大齐疆域,处处洋溢着生机盎然的暖意。东风拂面,吹绿了千里沃野,染黄了万亩良田,阡陌之间,新苗破土而出,嫩蕊含苞待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香。从京城到乡野,从河畔到山麓,改良曲辕犁在田垄间穿梭,高效水车在溪流边转动,三锭纺纱机在农舍里轰鸣,沈清辞主导改良的三项新物,如春雨般滋润着大齐的每一寸土地,让民生安乐的画卷在天地间徐徐铺展。

清晨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金色的光芒洒在京郊的官道上,照亮了一队缓缓前行的马车。为首的马车上,“工部惠民坊”的旗帜随风飘扬,朱红色的车身上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显得庄重而雅致。沈清辞身着一袭月白色绣暗纹宫装,外罩一件淡粉色披风,腰间的暖玉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将她的面容映照得愈发清丽。她掀开车帘,目光望向窗外,看着道路两旁生机勃勃的田野,眼中满是欣慰与期盼。

“皇后娘娘,再过半个时辰,我们就到清河镇了。”贴身侍女云袖轻声禀报,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清茶。

沈清辞颔首,接过清茶,指尖轻触杯壁的暖意,心中思绪万千。自三项新物在全国推广以来,已有半年之久。这半年里,她时刻关注着各地的推广情况,从工部传来的奏报来看,新物的应用效果显着,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改善。但她深知,纸上的奏报终究不及亲眼所见,此次她特意请旨,与萧玦一同微服出巡,便是要实地查看新物在民间的使用情况,倾听百姓们的心声。

萧玦坐在她身旁,身着一身藏青色常服,褪去了龙袍的威严,更添了几分温润儒雅。他握住沈清辞的手,指尖传来温暖而有力的触感:“清辞,不必太过操劳。从各地传来的消息来看,你的心血没有白费,百姓们已经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新物带来的好处。”

沈清辞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柔情:“陛下,臣妾只是想亲眼看看,百姓们是否真的能省力增收,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前世,臣妾身处深闺,不知民间疾苦,直到家族覆灭,才明白百姓安乐对国家的重要性。今生,臣妾只想尽己所能,让大齐的百姓都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萧玦心中一暖,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朕明白你的心意。你放心,此次出巡,朕会与你一同走访民间,倾听百姓的诉求。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朕都会与你一同解决。”

说话间,马车已抵达清河镇。清河镇位于京郊五十里处,濒临清河,土地肥沃,是此次新物推广的重点区域之一。车刚停下,便有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快步迎了上来,正是清河镇的县令周大人。

“下官参见陛下,参见皇后娘娘!”周大人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恭敬与激动。他万万没想到,陛下与皇后娘娘会亲自前来视察,心中既紧张又荣幸。

“周大人免礼。”萧玦温声道,“朕与皇后此次是微服出巡,不必张扬,只需带我们去田间地头、百姓家中看看便可。”

“下官遵旨!”周大人连忙应下,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平日治理有方,没有丝毫懈怠。

一行人沿着乡间小路前行,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农夫们正忙着耕种。只见他们手握改良曲辕犁,动作娴熟地在田垄间穿梭,犁头锋利,前行流畅,毫不费力。与以往相比,农夫们的脸上少了几分疲惫,多了几分轻松与喜悦。

“陛下,皇后娘娘,您看!”周大人指着田间的曲辕犁,兴奋地说道,“自从推广了皇后娘娘改良的曲辕犁,百姓们耕种的效率提高了一倍有余。以前,一亩地需要两人耕种一整天,现在一人半天便可完成,而且耕种得更深更匀,庄稼长得也比往年好得多。预计今年的粮食产量,至少能比去年提升三成!”

沈清辞走上前,看着一位正在耕种的老农,轻声问道:“老人家,这改良曲辕犁用着还顺手吗?比以前的犁具省力不少吧?”

老农抬起头,看到沈清辞与萧玦,虽然不知二人身份,但见他们衣着华贵,气质不凡,便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回贵人的话,这新犁具可太好用了!轻便得很,深耕浅耕都能调,扶手还包着兽皮,握着不磨手。以前耕种一天,腰酸背痛,浑身乏力,现在耕种一整天,也不觉得太累。真是多谢官府给我们送来这么好的犁具!”

老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沈清辞看着他,心中满是欣慰:“老人家,这是国家给百姓们的福利,只要你们能多收粮食,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就放心了。”

“托贵人的福,我们的日子确实越来越好了!”老农笑着说道,“今年的庄稼长得这么好,秋收后,我们就能多存些粮食,还能给孩子们扯几尺布,做件新衣裳了!”

萧玦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赞许:“清辞,你看,百姓们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沈清辞点了点头,心中却有了新的想法。她注意到,虽然改良曲辕犁已经很省力,但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的农夫来说,耕种依旧是一项不小的负担。她暗暗记下,回去后要进一步改良犁具,或许可以增加一个助力装置,让犁具更加轻便。

一行人继续前行,来到了清河岸边。只见一架巨大的高效水车矗立在岸边,木质的轮轴在水流的带动下缓缓转动,木斗依次舀起河水,倒入岸边的水渠中,水流潺潺,沿着水渠流向周边的农田。水车旁,几名农夫正悠闲地看着水流,脸上满是惬意。

“陛下,皇后娘娘,这便是皇后娘娘改良的高效水车。”周大人介绍道,“这水车不仅能灌溉周边百亩农田,还能带动石磨磨面、舂米。以前,百姓们灌溉农田需要人工打水,磨面舂米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现在有了这水车,一切都方便多了。而且,这水车是官府组织工匠建造的,百姓们只需缴纳少量的维护费,便可免费使用。”

沈清辞走到水车旁,看着转动的轮轴与流淌的河水,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曾听说清河镇因缺水而导致粮食减产,百姓们生活困苦。今生,有了这高效水车,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为百姓们节省了大量人力。她转头看向一位正在水车旁磨面的老妇人,轻声问道:“老人家,这水车磨面好用吗?磨出的面粉怎么样?”

老妇人抬起头,笑着说道:“好用!太好用了!以前,我们家磨十斤面,需要两个人忙活一整天,现在有了这水车,半个时辰就能磨好,而且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蒸出的馒头、烙出的饼都比以前好吃多了!”

老妇人的身后,摆放着几袋磨好的面粉,雪白的面粉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沈清辞走上前,轻轻捻起一把面粉,感受着它的细腻,心中满是欣慰。她又问道:“老人家,使用这水车,需要花费很多钱吗?”

“不用不用!”老妇人连忙摆手,“官府说了,这水车是为百姓们造福的,我们只需每年缴纳少量的木料钱,用于水车的维护,就可以免费使用了。这都是托了陛下和皇后娘娘的福啊!”

萧玦看着老妇人感激的眼神,心中触动不已。他转头对沈清辞道:“清辞,你为百姓们做的这些,他们都记在心里。有你这样的皇后,是大齐百姓的福气。”

沈清辞微微一笑:“陛下过奖了。这都是臣妾应该做的。”

她注意到,水车的轮轴虽然涂了防腐的桐油,但长期浸泡在水中,还是有些地方出现了腐朽的迹象。她暗暗记下,回去后要改进水车的材质,或许可以采用不易腐朽的铁木,或者在轮轴上加装一层防水涂层。

一行人离开清河岸边,来到了清河镇的集市上。此时,集市上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粮食的、卖蔬菜的、卖布匹的、卖小吃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提着篮子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

沈清辞与萧玦漫步在集市上,感受着这份热闹与繁华。他们走到一个卖布匹的摊位前,只见摊位上摆放着各色的布匹,有棉布、绸缎、麻布,颜色鲜艳,质地优良。摊主是一位中年妇人,看到沈清辞与萧玦,连忙热情地招呼道:“贵人,买点布吧?我这布都是上好的棉布,又软又结实,做衣服穿可舒服了!”

沈清辞拿起一块蓝色的棉布,感受着它的柔软与厚实,问道:“老板娘,这布多少钱一尺?”

“不贵不贵!”老板娘笑着说道,“这棉布一尺只要五文钱。以前,这样的棉布一尺要八文钱,现在因为皇后娘娘改良了纺纱机,棉花的产量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也提高了,布的价格也降了不少。现在,我们老百姓也能穿得起棉布衣服了!”

沈清辞心中一喜,问道:“老板娘,你家有纺纱机吗?使用起来怎么样?”

“有!当然有!”老板娘兴奋地说道,“我家去年就买了一台皇后娘娘改良的三锭纺纱机。以前,我家娘子纺纱,一天只能纺一两纱,现在有了这纺纱机,一天能纺三两纱,而且纺出的纱线又匀又韧,织出的布也比以前好得多。现在,我家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织些布拿到集市上卖,赚些零花钱补贴家用。”

老板娘的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她指着摊位上的布匹,自豪地说道:“贵人,您看,这些布都是我家娘子织的。因为纱线好,织出的布也很受欢迎,很多人都来我这里买布呢!”

沈清辞看着老板娘自豪的笑容,心中满是成就感。她知道,三锭纺纱机的推广,不仅提高了纺织效率,还降低了布匹的价格,让百姓们都能穿得起舒适的棉布衣服。她又问道:“老板娘,这纺纱机使用起来复杂吗?有没有什么困难?”

“不复杂!一点都不复杂!”老板娘说道,“官府专门派了工匠来教我们使用纺纱机,还发了详细的说明书。而且,这纺纱机很结实,用了一年多,也没出现什么故障。如果有什么问题,官府还会派工匠来维修,可方便了!”

沈清辞点了点头,心中暗暗记下。她又与老板娘聊了几句,了解了一些纺纱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比如纺纱机的纱锭容易缠绕,需要经常清理等。她暗暗决定,回去后要对纺纱机进行进一步改良,解决这些小问题。

一行人在集市上逛了许久,看到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临近中午,周大人邀请他们前往县衙用餐,萧玦与沈清辞婉言谢绝,决定在集市上的一家小饭馆用餐,体验一下民间的饮食。

小饭馆的店面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老板看到沈清辞与萧玦一行人,连忙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萧玦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肴,有清炒时蔬、红烧鱼、炖鸡汤等。不一会儿,菜肴便端了上来,香气扑鼻,色泽诱人。

沈清辞拿起筷子,夹了一口清炒时蔬,感受着蔬菜的鲜嫩爽口,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身为镇国公府嫡女,山珍海味早已吃腻,却从未想过,民间的家常菜也能如此美味。她转头看向萧玦,发现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陛下,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这都是你的功劳。”沈清辞轻声说道。

萧玦放下筷子,看着她,眼中满是柔情:“这不仅仅是朕的功劳,更是你的功劳。如果不是你发明了这些新物,百姓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清辞,有你在,朕才能安心治国,大齐才能如此繁荣昌盛。”

沈清辞心中一暖,轻轻摇了摇头:“陛下,这是我们共同的功劳。只有君臣同心,夫妻同心,才能让国家强盛,百姓安乐。”

用餐期间,沈清辞注意到饭馆的老板和伙计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服务也十分热情。她忍不住问道:“老板,最近生意怎么样?”

老板笑着说道:“托陛下和皇后娘娘的福,生意好得很!自从推广了新的农具和纺纱机,百姓们的收入增加了,手头也宽裕了,来饭馆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以前,我们饭馆一天只能卖几桌菜,现在一天能卖十几桌,有时候还要排队呢!”

老板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与自豪,沈清辞听着,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百姓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改善,这便是她最大的心愿。

下午,一行人来到了清河镇的一所农家小院。小院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丈夫叫李大壮,妻子叫王翠花,他们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和辣椒,显得生机勃勃。

“陛下,皇后娘娘,快请进!”李大壮和王翠花看到沈清辞与萧玦,连忙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

进屋后,沈清辞环顾四周,只见屋内的陈设虽然简单,却十分整洁。桌子上摆放着一套崭新的茶具,墙角放着一台三锭纺纱机,纺纱机旁堆放着一些纺好的纱线。

“陛下,皇后娘娘,你们快坐,我给你们倒茶!”王翠花连忙给沈清辞和萧玦倒了两杯茶,然后坐在一旁,有些拘谨地看着他们。

沈清辞笑着说道:“嫂子不必拘谨,我们就是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情况。听说你们家买了纺纱机,使用起来怎么样?”

王翠花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笑容:“回皇后娘娘的话,这纺纱机可好用了!以前,我一天只能纺一两纱,现在一天能纺三两纱,而且纺出的纱线又匀又韧。我织出的布,不仅能给我们一家三口做衣服,还能拿到集市上卖,一个月能赚不少钱呢!”

王翠花的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她指着墙角的纺纱机,自豪地说道:“皇后娘娘,您看,这就是我家的纺纱机。要不是您发明了这纺纱机,我也赚不到这么多钱,我们家的日子也不会这么好。”

李大壮也说道:“是啊,陛下,皇后娘娘。以前,我耕种一亩地需要一整天,现在有了改良的曲辕犁,半天就能完成。我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去镇上的工坊做工,一个月也能赚些工钱。现在,我们家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给孩子买些零食和玩具,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李大壮的儿子躲在王翠花的身后,好奇地看着沈清辞和萧玦。沈清辞笑着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递给孩子:“小朋友,这个送给你。”

孩子接过玉佩,开心地笑了起来,跑到沈清辞身边,甜甜地说道:“谢谢娘娘!”

沈清辞看着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心中满是柔软。她转头对李大壮和王翠花道:“看到你们日子过得这么好,我们就放心了。以后,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都可以告诉官府,官府会尽力帮助你们。”

“谢谢陛下!谢谢皇后娘娘!”李大壮和王翠花连忙躬身道谢,眼中满是感激。

离开农家小院时,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乡间小路上,将一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沈清辞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充满生机的农家小院,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百姓们的喜怒哀乐。今生,她不仅守护了家族,还能为百姓们做些实事,这便是她心中最向往的生活。

回到马车上,沈清辞靠在萧玦的肩头,轻声说道:“陛下,今日所见,让臣妾心中感慨万千。百姓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是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只要我们真心为百姓们着想,为他们办实事,他们就会真心拥护我们。”

萧玦紧紧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清辞,你说得对。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今后,朕会与你一同,继续推行惠民政策,改良工具,发展生产,让大齐的百姓们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沈清辞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知道,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回去后,她要进一步改良犁具、水车和纺纱机,解决百姓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她还要推动农技学堂和工匠学堂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她还要鼓励商人投资兴业,促进商业发展,增加百姓们的收入。

马车缓缓行驶在回京的路上,沈清辞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田野与村庄,心中满是憧憬。她相信,在她与萧玦的共同努力下,大齐的百姓们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大齐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科技发达、民生繁荣、万国敬仰的天朝上国。

回到皇宫时,已是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洒在紫宸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沈清辞与萧玦一同走进殿内,宫女们早已备好晚膳。餐桌上,摆满了沈清辞喜爱的菜肴,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用餐期间,沈清辞将今日在清河镇的所见所闻与萧玦分享,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良新物的想法。萧玦认真倾听着,不时点头赞许,对她的想法表示支持。

“清辞,你提出的改良方案非常好。”萧玦说道,“明日,朕便下旨,让工部按照你的想法,对犁具、水车和纺纱机进行进一步改良。同时,朕会下令扩大农技学堂和工匠学堂的规模,招收更多的学子,培养更多的人才。另外,朕还会鼓励商人投资兴业,在各地建立工坊,增加百姓们的就业机会。”

沈清辞微微一笑:“多谢陛下支持。臣妾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大齐的民生一定会越来越好。”

晚膳过后,沈清辞来到书房,开始绘制新的改良图纸。她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毛笔,笔尖在宣纸上缓缓移动,犁具的助力装置、水车的防水涂层、纺纱机的防缠绕装置,一个个想法在她的脑海中浮现,转化为图纸上的线条。

窗外,月光皎洁,星光璀璨。沈清辞沉浸在图纸的绘制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她知道,每一次改良,都能为百姓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每一次创新,都能让大齐的发展更进一步。她要以女子之身,在这男权当道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更要与萧玦一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让大齐的百姓们永远生活在幸福与安乐之中。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亮。沈清辞放下手中的毛笔,看着桌上绘制好的图纸,心中满是成就感。她伸了个懒腰,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花香。远处的天际线已经染上了一抹橙红色,太阳即将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沈清辞看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盼。她知道,新的一天,又有新的任务在等待着她。她要将这些图纸交给工部,让工匠们尽快投入研发;她要去农技学堂和工匠学堂,查看学子们的学习情况;她还要筹备即将到来的太子成年礼。

太子萧承佑今年已经十六岁,按照大齐的祖制,十六岁便已成年,需要举行成年礼,而后赐婚选妃。太子是大齐的未来,他的成年礼与婚事,关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沈清辞作为皇后,责无旁贷地要操持此事。

她转头看向宫中的方向,心中暗暗想道:“太子已经长大了,是时候让他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了。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储君,将来继承陛下的皇位,守护大齐的江山社稷,让百姓们永远安居乐业。”

阳光渐渐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沈清辞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迈步向工部走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踏渊录 道警奇案录 完美仙路 吞噬星空:从多子多福开始变强 美综:来自2077的中间人 虫族女穿雄:虫生巅峰之路 太后别点灯,奴才真是皇上 历史奇人传 高达:人革联飞将,出击! 陈小七的作死仙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