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的夏夜闷热难当,司空府的书房内,烛火在冰鉴的寒气中摇曳不定。
司马懿独自坐在案前,手中那份《生产关系决定论》已经被他反复研读了整整三个时辰。
三日后,曹操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书房内死一般的寂静。司马懿感到所有目光都刺在他身上。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得司马懿踉跄后退。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发不出声音。他第一次在智谋交锋中感到如此无力——不是输在机巧,而是输在道理。
走出司空府时,司马懿的脚步有些虚浮。夜风吹过,他忽然想起今早儿子司马师天真地问:\"父亲,为什么我们家的粮仓总是满的,街上的乞丐却越来越多了?
当时他厉声呵斥了儿子,此刻却觉得那个问题像针一样扎在心上。
回到府中,他独自坐在黑暗里,任由月光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桌上还摊着未写完的《辩陈烬书》,墨迹已干。
可是,北疆那些活生生的数据,那些亲眼见证的士子,还有丞相那句\"天道敌不过人道\",像鬼魅般在他脑中盘旋。
这一夜,司马懿书房里的油灯,第一次亮到了天明。
邺城,太学明堂内的辩论已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年轻学子们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案几上的茶早已凉透。
这样的争论正在曹魏境内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在许昌的书院里,年轻学子们偷偷传阅着《生产关系决定论》的手抄本;在洛阳的茶肆中,商贾们私下比较着北疆与曹境的粮价;就连一些世家大族的祠堂内,也出现了父子反目的场面。
最让保守派心惊的是,连一向稳重的荀氏子弟也开始动摇。子在一次诗会上公然说道:
这话很快传遍士林,引发了更激烈的分裂。
以陈群为首的保守派联名上书,要求严惩\"离经叛道者\"。为首的新锐派则暗中联络,认为\"北疆之道,或许才是出路\"。
一天夜里,十几个年轻士子聚在邺城郊外的竹林里秘密议事。他们都是各地世家的子弟,却都被北疆的见闻所震撼。
这场争论最终惊动了曹操。校事府呈上的密报显示,三个月来,已有近百名士子偷偷北逃。
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官员开始阳奉阴违,对北疆商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曹操召集心腹商议时,场面格外尴尬。持要严厉镇压,程昱却提醒:\"若是连士人都开始怀疑我们,这江山还坐得稳吗?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荀彧。这位向来稳重的谋臣在病榻上对前来探视的曹操说:
雨夜中,一群年轻士子悄悄渡过黄河。年回望南岸,轻声道:
而在他们身后,邺城的太学里,保守派正在焚毁所有能找到的北疆文书。跳动的火光中,老儒生们愤怒的叫骂与年轻学子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始于理论的分裂,正在撕裂曹魏统治的根基。当士人开始怀疑,当精英开始流失,再坚固的城池也难逃倾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