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懿书》如野火般传遍北疆时,陈烬正在田间与老农一起查看冬小麦的长势。
他听着社员们热烈的讨论,忽然对随行的卫恒说:\"还不够。我们要把道理说得更透。
三日后,赤火公社各根据地同时收到了一份新的文书——《生产关系决定论》。这篇用大白话写就的文章,很快就被社员们称为\"劈开迷雾的雷霆\"。
文章开篇这十五个字,就像一柄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朴实的语言写道:
在许昌,一个铁匠打一把锄头,赚的钱还不够买三升米。在我们赤火工坊,一个工匠的工钱能买三十升米。
这难道是天地对北疆特别仁慈吗?非天独厚,制度不同耳!
而在我们这里,人人为自己种田,新农具、新技法推广得快,水利修得勤,同样的地能多打五成粮。这就是'制度解放了人力'的道理。
文章的结尾,陈烬写下了一段后来被无数人传诵的话:
所以,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天地,而是人自己造出来的制度。要解决吃饭问题,不是要去限制人口,而是要去改变制度!
这篇檄文传到邺城时,司马懿正在与程昱议事。读完最后一句,他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清亮的茶汤漾出波纹。
而在此刻的北疆,一个老农在夜校里听着卫恒讲解这篇文章,忽然一拍大腿:
雷霆一击,已经劈开了千年迷雾。而真理的光芒,正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
暮春三月,一队特殊的客人踏上了北疆的土地。
他们是来自曹魏境内的士子与商人,应赤火公社\"事实见证\"之邀前来参观。
领头的是一位颍川名士,临行前曾对友人笑言:\"且去看看这些逆天而行者,如何自取灭亡。
然而第一站,就让所有访客陷入了沉默。
仓吏正指挥着社员们将新收的春麦入库,唱数的声音在巨大的仓廪间回荡: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更多的震撼接踵而至:
在新建的集市上,商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社员用\"工分券\"自由兑换货物,从布匹盐铁到农具种子,应有尽有。
一个老农正用余粮换新犁,笑呵呵地说:\"旧犁还能用,但合作社说换新犁能多打粮。
在公社学堂里,士子们听见农家孩童朗声诵读:\"人定胜天,勤能补拙\"窗外,更大的校舍正在兴建。
但最有力的反驳,来自田间地头。
当那个颍川名士终于忍不住,拉住一个正在歇息的老农问道:\"老丈,北疆真能人人吃饱?老农用粗糙的手指指向天地:
这话如惊雷般在所有访客心中炸响。
孟瑶适时引导众人走进正在春耕的田野。望无际的麦田说:
她带着访客参观新建的水渠,社员们正在用改良的水车引水:
在工坊区,一个来自冀州的商人摸着新出的铁犁连连赞叹:\"这等精铁,在邺城只有军中能用得起。
夜幕降临时,访客们被安排住在社员家中。那个颍川名士与收留他的老农对饮,听他说起往事:
名士一夜未眠。
临别时,这些曾经的怀疑者个个神色凝重。商人们在计算着合作的可能,士子们则小心收藏着在北疆收集的种种见闻。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渡口。名士突然向徐文深深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