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务实建议的馀音尚在殿中萦绕,魏征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激荡!他猛地一步跨出班列,声如洪钟,震得梁柱嗡嗡作响:
“陛下!臣魏征,有本启奏!
“太子殿下所献四策,乃治本之良方,破局之利刃!”
他目光灼灼,逐一枚举:
“‘糊名誊录’,可断考官私相授受之暗道!
‘回避轮换’,能斩座主故旧请托之勾连!
‘殿试钦定’,收天下归心于陛下!
‘监试独立’,铸公正不阿之利剑!
四策并行,科举痼疾可除!朝廷至公可期!”
他毫无保留地盛赞,将四策提升到“治本”、“铸剑”的高度。
随即,他矛头直指长孙无忌,言辞如刀,毫不留情:
“长孙司空方才所言耗资费时,实乃因噎废食!
为国取士,关乎社稷根本!些许钱粮时日,岂能与选贤任能、杜绝奸邪相提并论?!
至于誊录可能生新弊?以严刑峻法待之即可!岂能因畏首畏尾而坐视大弊横行,祸国殃民?!”
他转向房玄龄,虽认同其部分观点,但态度更为激进:
“房相建议小范围试行,固是老成持重!然臣以为,沉疴需用猛药,大弊当施重典!
当此积弊深重、士林侧目之际,正需陛下以雷霆手段,昭示革新之志!
试点可行,然全面推行之大略,当早定乾坤!”
他支持试点作为步骤,但强烈要求皇帝明确表态支持最终目标,尤其是糊名誊录全国推行,
其发言充满理想激情与破除万难的决心,如雷霆之矛,刺向保守派的“柔盾”与务实派的“缓冲”。
李世民高踞龙椅,冕旒垂下的玉珠轻撞,发出细微清音。
他深邃的目光缓缓掠过长孙无忌温润却紧绷的脸、房玄龄审慎思索的眉宇、魏征激昂赤诚的双目。
最终,那仿佛能穿透人心的视线,带着巨大的压力,再次沉沉落回御阶旁的太子李承乾身上。
他没有评价任何一方,只是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太子。辅机虑实务,玄龄求实证,玄成主急行。你……意下如何?此四策推行之序、轻重、缓急,可已有章程?”
这是皇帝在逼太子表态,更是考验其政治智慧与平衡能力!
李承乾心念电转,瞬间权衡利弊。他再次对着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沉稳而坚定:
“陛下!房相老成谋国,所言‘小范围试行,以验实效’,实乃金玉良言!臣附议!”
他首先肯定了房玄龄最内核的“试点”建议,向务实派释放善意,展现理性。
“臣请命:于长安府试、洛阳府试、江南道…如扬州贡院,三地今岁乡试,率先试行‘糊名誊录’、‘考官回避轮换’及‘监试院督察’之制!”
他主动提出具体地点,并刻意包含一个长孙势力相对薄弱的江南大州…扬州:
“此三地,或为帝辇重地,或为通衢枢钮,或为文萃渊薮,颇具代表。
试行之细则、预算,臣已命东宫属官草拟,稍后即可呈览御前!”
他不仅接受试点,更强调已有准备细则、预算,展示其深思熟虑与执行力,堵住“仓促”、“不周”之口。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如炬,声音陡然拔高:
“然!魏公所言,字字珠玑!‘大弊当用重典’!
试点,乃为验证、完善,绝非踟蹰不前,更非畏难退缩!”
他目光恳切地望向李世民,抛出内核策略:
“臣恳请陛下,于此三地试点施行之际,即明诏天下:自今科始,‘殿试钦定’、‘天子门生’之制,永为定例!”
“并着令礼部、吏部、及‘监试院’,即刻详议‘考官回避轮换’之全国通行细则,务必于试点结束后颁行天下!”
“待三地试点功成,详陈利弊得失于御前,则‘糊名誊录’之法能否推及天下,请陛下圣心独断!”
此策略极其高明,
立即兑现皇权收益,将阻力最小的“殿试钦定/天子门生”立即制度化,满足李世民内核须求,换取其坚定支持。
且锁定中期目标:要求试点结束即全国推行“回避轮换”,不给反对者拖延空间,断了他们“徐徐图之”的念想。
将内核矛盾后置但目标明确:将最具颠复性的“糊名誊录”全国推行与否,明确绑定在试点结果上,但清淅宣告最终目标是“推及天下”。
既尊重房玄龄的实证要求,也呼应魏征的急迫期望,更将压力转嫁给了反对派——若试点成功,他们将再无理由反对!
李承乾此言还赋予试点重大意义:试点不再是“小实验”,而是决定“糊名誊录”这一重大国策能否推行的关键步骤,极大提升了其重要性和各方关注度。
李承乾最后昂首挺胸,声音掷地有声,如同金铁交鸣:
“此即臣所拟推行之章程!试点三地,臣愿立军令状,亲督长安!
若有一丝差池,甘受陛下重责!唯求陛下准此三地为天下之先!为大唐科举,开此新局!”
他以储君之尊,将个人威信与试点成败绑定,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与担当!
殿内再次陷入一种微妙的寂静。
李承干的回应,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他不仅没有固执己见,反而巧妙吸收了房玄龄的“试点”建议,将其转化为一个目标明确的战略步骤。
同时满足了魏征对“立规矩”殿试钦定和“定目标”…最终推行糊名的要求,还以自身为质展现了担当。
长孙无忌眼帘低垂,捻动玉板的指尖频率明显加快了一分。
他心中凛然:太子此招,以退为进,高明至极!
试点竟包含了江南扬州!那是关陇势力相对薄弱之处,必须立刻着手,在细则与执行中设置障碍!更要确保扬州不能太“成功”!
房玄龄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太子能纳谏、有章法、懂进退、知权衡、更敢担当!
此方案,基本满足了他对“良策”和“实证”的要求,内心天平已完全倾向支持。
魏征虽觉糊名推行还可更快,但太子承诺立刻确立“殿试钦定”和明确糊名的终极目标,并亲立军令状,已然难得。
面色稍缓,对着李承干的方向,极其郑重地点了点头。
礼部尚书卢宽等脸色灰败。
试点一旦铺开,无论结果如何,礼部实权都将大幅削弱。
太子点名江南,更让他们鞭长莫及。
反对?理由已被堵死。
支持?心有不甘。
李泰及其党羽暗中咬牙。
太子的应对无懈可击,不仅化解攻势,更赢得主动与人望。
李世民端坐于九龙御座之上,冕旒下的面容深沉依旧,但那双锐利眼眸深处,仿佛有惊涛掠过,最终归于一种深不可测的平静。
他环视群臣,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淅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
“太子所奏章程…甚善。准奏。”
“着即:殿试钦定、天子门生之制,自今科始,永为定例!礼部即刻拟诏,颁行天下!”
“长安、洛阳、扬州三府,今岁乡试,试行糊名誊录、考官回避轮换新制!
监试院筹备细则预算,由东宫、礼部、户部、及御史台,三日内议定呈报!”
“监试院…着魏征领衔筹组。其成员提名,由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各举荐三人,朕…亲定!”
“太子李承乾,总揽三地试点事宜!望尔…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四字,沉甸甸地落下,既是期许,更是严厉的警告。
圣裁已下!
一场由年轻储君发起、旨在撼动帝国取士根基的变革风暴,伴随着朝堂上激烈的博弈与精妙的妥协,终于在这贞观十六年的春日,艰难地撕开了第一道缝隙。
长安、洛阳、扬州——三处试点,瞬间成为下一轮更凶险、更激烈博弈的中心战场。
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那位立于风暴中心、身形挺直、接下军令状的年轻太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