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吴文瀚的关门弟子后,林卫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他不再需要每天按时去上那些对他来说过于简单的大班课,时间可以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
他的主要“课堂”,从阶梯教室,转移到了吴文瀚教授那间堆满了书籍的办公室,以及北外图书馆最深处的“特藏室”。
特藏室,是北外真正的宝库。
这里存放着大量不对普通师生开放的珍贵资料。
有建国前从海外带回来的各类原版典籍,有最新期的西方主流报刊杂志,甚至还有一些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仅供内部参考的外国政府文档和研究报告。
在过去,林卫国想看这些东西,比登天还难。但现在,凭借吴文瀚教授亲笔签发的特别通行证,这里成了他的专属阅览室。
林卫国就象一块扔进了大海里的海绵,以一种恐怖的速度,疯狂地吸收着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知识。
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他那经过系统强化的超凡大脑,如同一个超级计算机,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创建关联,构建起一个远超这个时代认知维度的宏大知识体系。
吴文瀚看着自己这个弟子,心中是既欣慰又惊骇。
他给林卫国布置的书单,正常人至少需要一两年才能读完,可林卫国往往一个星期就跑来跟他讨论,而且讨论的深度,常常让他这个老师都感到心惊。
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在教程生,感觉更象是在和一个来自未来的学者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
“老师,我发现《纽约时报》最近连续三篇社论都在讨论‘台球外交’,措辞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试探性的积极。我分析,这背后可能代表了尼克松政府内部,以基辛格为首的务实派,正在对强硬派施加影响。我们或许可以……”
“老师,这份法国《世界报》的经济评论很有意思,它提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认为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模式不可持续。我觉得他的分析模型很有道理,我们国家在外汇储备上,或许应该提前做一些准备……”
听着林卫国每天提出的这些观点,吴文瀚的后背常常惊出一身冷汗。
这些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语言学习者的范畴,这是一个战略家才有的视角!
他越来越觉得,把林卫国仅仅局限在翻译领域,都是一种浪费。这个年轻人,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
这天,吴文瀚把林卫国叫到了办公室,表情格外严肃。
他从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份文档,递给林卫国。
“卫国,这是一分外交部那边托我帮忙校对的译稿,内容是关于西德总理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一篇深度分析文章。原文是德语,翻译室的同志们已经出了初稿,但总觉得有些地方的语气和深层含义把握得不到位。你看看。”
林卫国心中一凛。
他知道,这是老师在考验自己,也是在给自己一个真正接触内核事务的机会。
他接过文档。左边是德语原文,右边是中文译稿。
他并没有立刻去看译稿,而是先仔细阅读德语原文。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晦涩,里面夹杂了大量的政治术语、历史典故和德式哲学思辨,字里行间还充满了政客特有的那种模棱两可和言外之意。
难怪翻译室的同志会觉得棘手。
林卫国花了大概半个小时,将原文通读了两遍,在心里已经有了腹稿。然后,他才开始看旁边那份中文译稿。
一看之下,他便皱起了眉头。
这份译稿,不能说不好。译者显然也是个高手,字面意思基本都翻译出来了,没有什么硬伤。
但是,问题就出在“基本”这两个字上。
译稿给人的感觉,就象一杯白开水,虽然解渴,但寡淡无味。它把原文中那种微妙的政治试探、那种暗含的善意、那种德国人特有的严谨而又纠结的民族心态,全都给磨平了。
这样的译文,如果给决策者看,很可能会造成误判。
“怎么样?看出问题了吗?”吴文瀚一直在观察他的表情。
“看出来了。”林卫国点了点头,“老师,这份译稿,最大的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译者太拘泥于对等词汇的查找,而忽略了整篇文章的‘势’。”
“势?”吴文瀚对这个词很感兴趣。
“对,就是文章的气势和语势。”林卫国拿起笔,直接在稿子上修改起来,“比如这一句,原文是‘ee politik des wandels durch ann?herung’,译稿翻译成‘一种通过接近促成改变的政策’。没错,字面上完全正确。但是,它没有翻译出勃兰特那种主动出击,试图打破冷战僵局的政治魄力!”
“我认为,应该翻译成——‘以接触,求变革’!”
短短六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原文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一下子就提炼了出来!
吴文瀚的眼睛瞬间亮了!
“好!‘以接触,求变革’!好!精气神完全出来了!”
林卫国没有停,继续说道:“还有这里,作者在分析苏联的反应时,用了一个词‘argw?hnisch’,译稿翻译成‘多疑的’。这个词太中性了。结合上下文,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庞大帝国面对破冰之举时,那种既警剔,又好奇,还带着一丝高高在上的审视的复杂心态。单纯一个‘多疑’,完全无法体现。我认为,应该译为——‘戒备而审慎’。”
“戒备而审慎!”吴文瀚一拍大腿,“妙!太妙了!把那种大国博弈的微妙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接下来,林卫国几乎是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重塑”了一遍。他不仅仅是在修改词句,更是在用中文的逻辑和气韵,去重构原文的灵魂。
一个小时后,一份全新的译稿,出现在吴文瀚面前。
如果说之前的译稿是一篇平铺直叙的说明文,那林卫国修改后的版本,就是一篇气势磅礴、洞见深刻的政论雄文!
吴文瀚拿着这份稿子,手都在微微颤斗。
他知道,这已经超越了“校对”的范畴,这是化腐朽为神奇!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郑重地把这份稿子收了起来。
当天晚上,这份被林卫国修改过的译稿,被吴文瀚匿名送到了他那位在外交部翻译室当主任的老朋友手中。
那位主任本来没太在意,以为只是吴老头帮忙润色了一下。可当他看完第一段,脸色就变了。等他把整篇文章看完,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震惊。
“这……这是谁改的?!”他立刻拨通了吴文瀚的电话,声音都有些激动,“老吴!你从哪儿找来的这种高手?这水平,比我们翻译室的定稿专家都高!这简直就是把原文的作者请过来,用中文自己重写了一遍!”
电话那头,传来吴文瀚得意的笑声:“我说了吧,我给你送了份大礼。至于这个人是谁,你先别问。你只需要知道,我们国家,后继有人了。”
挂了电话,那位主任看着手里的稿子,如获至宝。他当即决定,用这份匿名译稿,替换掉原来的版本,直接作为最终稿上报!
他隐隐有种预感,这个隐藏在幕后的“神秘高手”,未来必将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掀起巨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