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我们的学习,是我们的秘密”说完,林卫国看着弟弟林卫东眼中燃起的火焰,知道一颗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这孩子,有股韧劲,只要引导好了,将来的成就绝不会低。
接下来的日子,四合院里恢复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林卫国每天依旧是轧钢厂和家里两点一线。白天处理宣传科的工作,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在邻居们看来,他是在“闭门苦读”,为那虚无缥缈的高考做最后的冲刺。
而在他和卫东的小世界里,他们正进行着一场秘密的远征。
他教弟弟英语,从最基础的abc开始;教他法文,从拗口的发音练起。
林卫国的学习进度一日千里,而卫东,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毅力。
他不再跟院里的小伙伴到处疯跑,每天放学就钻进哥哥的屋里,捧着林卫国手抄的单词卡片,嘴里念念有词。
当然,这一切都瞒着他们的爸妈。母亲王茹只当是卫东懂事了,知道哥哥要考试,不去打扰他,心里别提多欣慰了。
院子里的风言风语,却从未停止。
“哎,你们说,林家那小子,真能考上大学?”
“谁知道呢?我看悬。他初中都没毕业,这都丢下多少年了。”
“就是,三大爷家那小子,正经高中生,都说今年题难呢。”
这些话,王茹听了,嘴上不说,心里却急得跟什么似的。她每天变着法儿地给儿子做好吃的,什么核桃、鸡蛋,只要是她认为能补脑子的,都一股脑地往林卫国的碗里夹。
“卫国,多吃点,看你都瘦了。”她看着儿子,眼神里全是心疼和担忧。
父亲林铁话少,但他会默默地把林卫国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擦得锃亮,检查链条和轮胎,生怕他出门路上出什么岔子。
林卫国知道,他们嘴上不说,但心里比谁都紧张。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他身上。
而院里的另一边,刘海中自从上次被林卫国当众驳得瘫坐在地,就消停了一阵子。可他那颗嫉妒的心,怎么可能安分。他不敢再当面挑衅,就在背后煽风点火。
“哼,还真当自己是文曲星下凡了?我等着,我就等着放榜那天!”他在院里跟几个老伙计下棋时,故意放大声音说。
“到时候考不上,看他那张脸往哪儿搁!什么‘学术顾问’,什么‘学习标兵’,都是笑话!”
阎埠贵在一旁听着,扶了扶眼镜,没敢搭腔。他现在是真有点怕林卫国了,但也同样不看好他。他儿子就是今年高考生,天天在家唉声叹气,说学校仿真考的题一年比一年难,他觉得林卫国这种半路出家的,根本没戏。
他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既不得罪林卫国,也等着看结果。
如果林卫国考上了,他就上门道贺,说自己慧眼识珠。
如果考砸了,他就在背后跟着刘海中一起,感叹一句“年轻人,还是太气盛”。
整个四合院,就在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气氛中,迎来了七月。
全国高考的日子,到了。
考试前一天晚上,王茹紧张得一宿没睡好。她把儿子考试要用的准考证、钢笔、手帕,一样一样地检查了十几遍,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
“卫国,明天可千万别紧张,平常心,就当是平时做练习。”她嘴上这么说,自己的手却抖个不停。
“妈,您放心吧。”林卫国笑着给她倒了杯水,“您儿子什么时候让您失望过?”
父亲林铁坐在旁边,抽着闷烟,一言不发。直到临睡前,他才走到儿子跟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考,别想太多,家里有我。”
这一夜,林卫国睡得很沉。而他的父母,他的弟弟,甚至四合院里许多等着看结果的邻居,都失眠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王茹就起来了,在厨房里忙活。她给儿子煮了两个鸡蛋,还下了一碗面条,说是吃了“一百分”。
林卫国吃早饭的时候,一家三口就这么围着他,看着他吃,谁也不说话。那气氛,比上刑场还紧张。
吃完早饭,他拿起桌上的东西,准备出门。
“哥!我送你!”林卫东早就穿戴整齐,一脸严肃地站在门口。
“爸,妈,卫东,你们就送到这儿吧,考场不远,我骑车过去就行。”林卫国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心里又暖又好笑。
“不行!”王茹第一个反对,“必须送!让你爸骑车带着你,卫东也去,我们就在考场外面等你!”
这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全家总动员,要去打一场硬仗。
拗不过他们,林卫国只好同意了。
父亲骑着车,他坐在后座上。母亲和卫东跟在旁边,快步走着。
他们一家人刚走出院子,就看到院门口站满了人。刘海中,阎埠贵,许大茂,还有院里其他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邻居,竟然都聚在那里。
他们看到这一家人出来,表情各异。
“卫国,去考试啊?”阎埠贵率先笑着打了个招呼,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好好考啊,别紧张。”
“哼。”刘海中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抱着骼膊,斜着眼看他,那眼神里的意思很明显:我倒要看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许大茂则是一脸幸灾乐祸,就等着林卫国考砸了,他好看笑话。
林铁和王茹看到这阵仗,脸色都有些不自然,下意识地把儿子往身后护了护。
林卫国冲他们笑了笑,示意他们安心。然后,他平静地扫了院里所有人一眼,淡淡地开口。
“借各位吉言了。”
说完,他拍了拍父亲的肩膀。
“爸,走吧。”
自行车穿过人群,向着考场的方向骑去。林卫国能感觉到,身后那几十道目光,像钉子一样,全都钉在他的背上。
他们都在等。等着看他,是会一飞冲天,还是会摔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