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屋里,关上门,隔绝了院子里所有的嘈杂。
王茹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儿子,又哭又笑。
“我儿,妈的乖儿,你可吓死妈了!”
“妈还以为……还以为要被那刘海中给欺负了……”
“没事了,妈。”林卫国轻轻拍着她的背,柔声安慰道。“有我在,以后谁也别想欺负咱们家。”
林铁在一旁,默默地给他们倒了水,他虽然不善言辞,但那双通红的眼睛,已经说明了一切。
林卫东则是一脸兴奋地围着哥哥,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哥,你刚才太帅了!那几句话,说得刘海中连个屁都不敢放!直接给说趴下了!”
“什么叫‘跳梁小丑,自取其辱’,哥,这话太有学问了!”
看着家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崇拜,林卫国的心里流过一阵暖流。
这,就是他奋斗的意义。让他的家人,能挺直腰杆,活得有尊严,不被任何人欺负。
晚饭,王茹特意加了两个菜。饭桌上,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
林铁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破天荒地主动拿出了藏了许久的半瓶白酒,非要跟儿子喝一杯。
“卫国,你长大了,有本事了。”他举着杯,眼睛亮晶晶的。“爸为你骄傲。”
林卫国端起酒杯,跟他碰了一下,一饮而尽。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阵火热。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已经彻底不同了。他不再只是一个儿子,一个哥哥,而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是他们所有人的主心骨。
饭后,林卫国把那支王校长送的“英雄”牌钢笔拿了出来,又把他之前得到的稿费和奖金,一共一百多块钱,全都放在了桌子上。
“妈,爸,这钱您们拿着,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这支笔,就给卫东了,希望你好好学习,以后跟你哥一样,考个好大学,为国争光。”
林卫东看到那支崭新的钢笔,眼睛都直了,激动得小脸通红,小心翼翼地接过去,象是接过了什么圣旨。
王茹看着那一大笔钱,连连摆手。
“不行不行,卫国,这是你自己挣的,你自己留着花,马上要高考了,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妈,我用不了多少。”林卫国笑着把钱推了过去。“你们拿着我才安心。”
这一夜,林家的人,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而林卫国,在他们都睡下之后,却独自一人,在灯下沉思。
刘海中之流,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粒尘埃,随手拂去便是。真正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高考,只是第一步。它是他进入更高平台的敲门砖。
考上清华或者北大,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悬念。
但进入大学之后呢?仅仅满足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吗?
不。他的脑海里,装着的是21世纪完整的科技树和文明进程。
他知道这个国家在未来几十年,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什么样的挑战。他知道那些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技术,内核原理是什么。
他知道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是多么的重要。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基础——语言。
未来的世界,是英语和法语主导的世界。
特别是国家在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以及后来与西方建交,引进技术的浪潮里,精通这两门外语的人才,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不能等。他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准备。
他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四合院,局限在京城,甚至局限在这个国家。
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他的目标,是整个世界。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无比清淅地浮现出来。
从明天起,他要开始自学英语和法语。
他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这两门通往世界的钥匙!
第二天一大早,林卫国就开始为他新的学习计划做准备。
在五十年代的京城,想要找到英语和法语的教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年头,俄语才是主流。
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从小学到大学,外语课基本都是俄语,各种俄文书籍和资料也随处可见。
但英语和法语,那是“敌对国家”的语言,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别说教材,就连相关的读物都少得可怜。
他第一个想到的地方,是王府井的外文书店。那里是全京城外文书籍最齐全的地方,专门为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涉外单位服务。
他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工装,骑着自行车就出了门。
然而,结果却让他有些失望。书店里,百分之九十的书都是俄文的。
零星有几个书架上摆着一些英文和法文书,但大多都是《资本论》之类的马列主义经典着作的译本,或者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人的文学名着。
这些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难了。他需要的是基础的语法书,是字典,是循序渐进的教材。
“同志,请问这里有英语或者法语的入门教材吗?”他向一位戴着眼镜的店员询问道。
那店员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你是哪个单位的?有介绍信吗?”
“我是轧钢厂的,没有介绍信,自己想学。”林卫国如实回答。
“自己学?”店员的眉头皱了起来,语气也冷淡了几分。“同志,我们这里的书,主要是供给单位和研究人员的。没有基础教材,那些东西,大学里才会发。”
他的意思很明显,一个普通工人,不配看这些书。
林卫国没有跟他争辩,道了声谢,便转身离开了。
看来,正规渠道是行不通了。
他脑子一转,想到了另一个地方——琉璃厂。
琉璃厂自古以来就是京城有名的书市和古玩市场,那里鱼龙混杂,说不定能淘到一些解放前留下来的旧书。
他骑着车,穿过繁华的街道,来到了古色古香的琉璃厂。
这里的气氛,与王府井截然不同。街道两旁,全是各种旧书摊和古玩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纸张发霉和旧墨混合的味道。
他推着车,挨家挨户地看过去。大部分书摊上,都是些线装的古籍和民国时期的旧小说。
他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个专卖旧外文书的小摊。
摊主是个瘦小的老头,戴着一副老掉牙的圆框眼镜,正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打盹。
林卫国蹲下身,开始在书堆里仔细地翻找起来。
这些书,大多是解放前教会学校用过的旧教材,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上面还留着前主人的各种笔记。
虽然破旧,但这正是他需要的!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
很快,他从一堆乱七八糟的书中,翻出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在1946年出版的《最新实用英汉辞典》。这本辞典虽然很旧了,但收录的词汇量很大,而且还有详细的音标和例句,简直是宝贝!
他又继续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本破烂的《圣经》下面,他找到了一套法国人编写的《法语入门》上下册。这套书的印刷非常精美,从最基础的字母发音,到简单的语法和对话,讲解得非常系统。
林卫国心中大喜!有了这两套书,他的外语学习计划,就可以正式激活了。
“老先生,这几本书,怎么卖?”他把选好的书拿到摊主面前。
那老头睁开惺忪的睡眼,瞥了一眼他手里的书,伸出了两根手指头。
“两块钱。”
两块钱,在这个年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块。
但对林卫国来说,这笔投资,太值了。
他爽快地从兜里掏出两块钱递了过去。
老头接过钱,又懒洋洋地躺了回去,仿佛做了一笔再平常不过的生意。他不知道,他卖掉的,不仅仅是几本旧书。而是一个未来,一个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林卫国把这几本宝贝疙瘩小心翼翼地放进他的挎包里,感觉沉甸甸的。
这重量,是知识的重量,更是未来的重量。
骑车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无比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