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
魏安平静的坐在出租屋的书桌前,看着眼前的笔记本计算机
微博崩溃的提示页面映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没有丝毫波澜。
他并不担心“毒舌颜评”这个承担内核引爆点的账号会被人顺藤摸瓜,查到自己身上。
早在数月前,当魏安决定将“毒舌颜评”作为负面情绪值主要收割工具,并预见到其必然伴随着巨大风险时,他就在【系统商城】里兑换了一个名为【数据迷雾】的永久性道具。
兑换这个道具消耗了五十万点负面情绪值,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魏安认为物超所值。
【数据迷雾】的效果简单而强大:为宿主指定的任意(1个)网络账号提供永久性的、不可追朔的ip地址伪装与关联性屏蔽。
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追踪该账号真实ip、或分析其与其他账号行为关联性的尝试,都将被引入由系统仿真生成的、遍布全球且毫无规律的虚假数据节点之中,最终一无所获。
换言之,在新浪微博的后台数据乃至任何外部技术分析人员眼中,“毒舌颜评”这个账号的登录地点可能今天在北美,明天在欧洲,后天又出现在东南亚某个小国,其行为模式与“魏安”这个账号之间,找不到任何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
在平台方看来,“毒舌颜评”破例盛赞“魏安”,并将其冠以“神颜”,更象是一次极具话题敏感度的营销事件——一个以“审丑”和“毒舌”起家的大v,偶然发现了一个颜值逆天的少年,出于对流量的本能追逐,无论是欣赏还是利用反差博眼球,策划了这场引爆全网的狂欢。
而“魏安”的走红,在官方叙事里,更象是一个被平台生态偶然孕育的、充满正能量的意外。
……
新浪微博这个主阵地暂时瘫痪,但《the fox》的传播链并未中断。
海量无处安放的注意力,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地冲向了发布v的视频平台——优酷、土豆。
2010年的优酷和土豆,正处在激烈的“版权大战”和“带宽大战”前期。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两家平台都在尽可能多地吸纳用户生成内容和各类视频资源,但对随之而来的流量峰值冲击,准备却并非万全。
此时的视频网站技术架构,应对突发性、海量并发访问的能力相对有限。
服务器负载、带宽压力在平时尚可维持,一旦遭遇指数级增长的访问须求,极易出现视频加载缓慢、卡顿、服务器响应失败等情况。
下午五点至晚上,本就是网络流量高峰期,加之周五的休闲氛围,以及微博宕机带来的“流量虹吸效应”……
晚上八点四十五分左右,继新浪微博之后,优酷网《the fox》v的播放页面开始出现大范围加载失败,提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
紧接着,土豆网的链接也步了后尘。
许多兴致勃勃点开链接,准备接受“神曲”洗礼的用户,看到的只是一个无限转圈的加载图标,或者干脆是冰冷的错误提示。
“不是吧?优酷也崩了?”
“土豆也看不了!这《the fox》是什么网络大杀器?”
“微博崩完优酷崩,优酷崩完土豆崩……魏安牛逼!”
“我服了,一首英文歌干瘫两个视频网站?”
“求资源!哪个好心人下载了v?求分享!”
论坛、贴吧、qq群里,类似的惊呼和求助此起彼伏。
这种因单一热点内容导致主流视频平台访问困难的情况,在2010年并非孤例,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连发生,并且是由一个十二岁少年及其英文神曲引发的,无疑是空前震撼的。
平台的崩溃,非但没有浇灭大众的好奇心,反而象添了一把干柴,让《the fox》的热度燃烧得更加猛烈,甚至带上了一丝传奇色彩。
无法在主流平台顺畅观看,反而激发了网民们的“狩猎”本能。
他们开始挖掘各种替代渠道:
有人将提前下载好的v视频文档上载到迅雷快传、rayfile(网盘前身)等分享站点;
有人截取了v中的动图和高清截图,在贴吧和论坛进行“图文直播”……
大量原本对魏安不甚了解,甚至对英文歌不感兴趣的圈层用户,被这起极具戏剧性的事件吸引,纷纷添加讨论和查找资源的大军。
《the fox》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它不再仅仅是“神颜弟”粉丝圈内的自娱自乐,也不再局限于新浪微博的生态,而是变成了一起波及整个中文互联网的公众事件和流行文化现象。一首英文神曲,以其独特的魔性和魏安自带的流量,打破了语言的壁垒。
……
山城,时代峻峰办公室。
李飞已经放弃了刷新微博、优酷和土豆的页面。
他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同时开着好几个窗口:一个是显示“服务不可用”无法加载的优酷播放器,还有一个是土豆网的错误提示。
旁边的流览器标签页则快速切换着天涯、贴吧和豆瓣的实时动态。
他目睹了这场流量风暴从蕴酿、爆发到引发平台连锁崩溃的全过程。
办公室的灯光有些昏暗,映照着他脸上复杂难言的表情。
震惊、懊悔、难以置信,还有一丝仿佛窥见未来却又无力抓住的茫然。
他亲眼看着魏安如何从一个几千粉丝的“潜力苗子”,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跃成为引爆全网的现象级人物,甚至开始尝试国际化路线的音乐。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走红”,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精准执行、并且完美利用了时代情绪和平台特性的“流量奇袭”!
“神颜”引爆话题,“神颜论”奠定理论,或者说争议基础,官方签约完成身份跃升,百万粉丝树立标杆,最后,用一首魔性十足、别出心裁的英文《the fox》和一支充满活力的v,完成了从“颜值网红”到“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偶象”的关键一步,并且这一步迈得如此之大,直接引发了平台的震荡。
这种打法,这种对流量节奏的掌控力,这种将个人特质与网络传播规律结合的能力,这种敢于尝试新类型的魄力……
李飞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