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春,北京的改革气息渐浓,国防科工委的会议室里却弥漫着焦灼——改革初期,国家财政收紧,军工经费被砍了三成,可新型导弹升级、舰载武器研发、军工标准化修订等8个硬任务一个没减;更棘手的是,多年动荡导致人才断层,老专家退休的退休、流失的流失,年轻技术员顶不上来,不少项目卡在“没人会干、没人敢干”的尴尬境地。
叶树秋连续参加了三场全国军工改革座谈会,桌上的预算表被他画得密密麻麻——“导弹制导升级需200万,实际批复120万”“特种材料攻关缺3名核心工程师”,每一行都戳着“钱不够、人太少”的痛点。“改革不是等钱等人才,是要主动找钱、挖人才!”他在会上拍了板,一边牵头梳理项目优先级,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一边带着人,撒网式搜罗技术人才,从退休老专家到高校毕业生,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扛事的人”。
全国军工改革座谈会上,各单位负责人争相诉苦:“经费不够,实验设备买不了”“人才断层,老专家走了没人接”“改革要创新,可没人才没资金,怎么创新?”
叶树秋坐在角落,手里转着笔,等大家吵得差不多了,才缓缓开口:“我说说我的看法——经费紧张,就把非核心项目往后挪,集中钱办大事,比如导弹制导升级和特种材料攻关,这俩首接关系国防安全,必须保;人才缺乏,就不能等‘分配’,要自己找、自己挖,退休的老专家、下放的老技术员、高校的好苗子,都是咱们的人。”
有人反驳:“老专家都退休了,身体不好,怎么干活?高校毕业生没经验,顶不上来!”
“老专家有经验,哪怕每月来坐班两天,指导年轻人画图、测数据,也比咱们瞎琢磨强;高校毕业生没经验,就让老专家带,半年就能上手。”叶树秋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是他从洛拖、鞍钢、沈阳机床厂整理的“退休技术人才名录”,“这里有28位老专家,都是搞军工、懂标准的,只要解决他们的住房、待遇,他们愿意来。”
他又算了一笔账:“请一位老专家每月来两次,给100元津贴,管吃住,比买一台新设备便宜多了;带3个年轻徒弟,半年就能出成果,这是‘花小钱办大事’。”
会议最后,他的提议被采纳——国家同意设立“军工人才专项津贴”,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一部分,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同时明确“核心项目优先保障经费”,非核心项目暂缓,集中资源攻坚。
叶树秋的人才搜罗,从“老熟人”开始——那些当年跟他一起搞原子弹、氢弹,后来因各种原因离开军工系统的老专家、老技术员,成了他的首要目标。
1 洛拖寻“老工匠”:退休车工变“军工导师”
他第一站就去了洛阳拖拉机厂,找当年跟他一起拧螺栓的老车工周师傅。”。
“老周,我来请你出山!”叶树秋坐在周师傅家的小板凳上,开门见山,“现在军工有批精密零件,年轻工人干不了,你去指导指导,每月给你150元津贴,管吃管住,周末还能回家看孙子。”
周师傅有些犹豫:“我都退休了,眼神不好,怕干不好。”
“你的手艺我知道,1967年你帮我修过进口拖拉机的齿轮,精度比原厂还高。”叶树秋拿出零件图纸,“你不用亲自干,就教年轻人怎么研磨、怎么校准,把你的手艺传下去。”
周师傅看着图纸,想起当年跟叶树秋一起在车间加班的日子,点了点头:“行,我去!不为钱,就想再为军工干点事。”
周师傅到岗后,带着3个年轻技术员,在精密加工车间手把手教——“研磨时要顺时针转,力度均匀,每磨5分钟测一次精度””。短短三个月,年轻技术员就能独立加工精密零件,合格率从60提升到95,解决了导弹制导模块的零件加工难题。
2 鞍山请“老材料专家”:退休工程师破解钛合金难题
特种材料实验室的耐高温钛合金,虽然之前调整了成分比例,但批量生产时仍出现“强度不稳定”的问题。叶树秋想起当年鞍钢的老材料专家赵师傅,退休后回了农村老家,赶紧带着秘书赶过去。
赵师傅家在鞍山农村,正坐在院子里编竹筐,看到叶树秋,愣了半天:“老叶,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
“想请你去北京,帮着解决钛合金的问题。”叶树秋说明来意,“现在批量生产时,有的批次强度够,有的不够,我们找不到原因。”
赵师傅放下竹筐,跟着叶树秋回了北京。他一进实验室,就盯着钛合金的熔炼炉:“你看这炉温,波动太大,从1600c到1650c,差50c,成分就不均匀了。”他当年炼特种钢时,就总结过“炉温稳定是批量生产的关键”,当即提出“阶梯控温法”,冷却时分三段降温,避免成分偏析。
按赵师傅的方法生产,钛合金批量合格率从75提升到92,不仅解决了新型战机发动机的材料难题,还节省了大量原材料成本。叶树秋给赵师傅申请了“军工人才专项津贴”,还帮他把农村的孙子接到北京上学,赵师傅感动地说:“老叶,你这么照顾我,我一定把技术传下去!”
老专家能解燃眉之急,但军工的长远发展,还得靠年轻人。叶树秋带着国防科工委的同志,跑遍了哈工大、北航、西安交大等8所重点高校,对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等专业,抢“好苗子”。
1 哈工大“现场招人”:用“实干”。”
有个叫张强的研究生,学的是精密仪器,问:“叶老,军工条件苦、待遇不高,我们为什么要去?”
叶树秋笑着说:“苦是真的,但你们能亲手造导弹、造卫星,看着自己造的装备保卫国家,这种成就感,是任何高薪都换不来的。”他又说,“我们能给你们的,是老专家一对一带教,是参与核心项目的机会,半年就能让你们独当一面;住房虽然紧张,但我们会优先分配,还能解决户口。”
张强被打动了,当场签约:“叶老,我去!我想跟着您干实事。”
当天,就有35名毕业生签约国防科工委,叶树秋跟他们约定:“三个月试用期,跟着老专家学技术,通过考核就能参与核心项目;要是觉得不合适,我们绝不阻拦。”
2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毕业就能上手”
为了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军工工作,叶树秋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高校的大三、大西学生,可到军工实验室、车间实习,由老专家和高校老师共同授课,实习内容就是实际项目的部分工作,比如零件加工、数据测试。
西安交大的学生李娜,在实习期间跟着周师傅学习精密零件研磨,毕业时己经能独立加工出合格的导弹零件,首接被留用。她笑着说:“在学校学的是理论,在基地学的是实操,毕业就能上手,比其他同学少走了很多弯路。”
叶树秋还规定:“联合培养的学生,实习期间给补贴,表现优秀的首接签约,优先解决待遇问题。”这一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还为军工储备了年轻人才,慢慢填补了人才断层。
除了找退休老专家、招高校毕业生,叶树秋还盯上了其他部门的技术人才——机械工业部、冶金部、电子部有不少技术骨干,因部门调整或项目减少,处于“闲置”状态,他主动上门“借才”。
1 机械工业部“借工程师”:解决卫星模块接口难题
卫星总装车间的模块接口统一问题,需要机械设计专家牵头修订标准。叶树秋找到机械工业部,借来了工程师王磊——王磊是搞机械设计的,有10年经验,擅长接口标准化设计。
“王工,我借你用半年,帮我们修订卫星模块接口标准,期间待遇翻倍,项目完成后,你要是想留在国防科工委,我们欢迎;要是想回去,我们给你记功。”叶树秋的诚意打动了王磊。”,还设计了通用转接套,彻底解决了模块对接难题。项目完成后,王磊主动提出留在国防科工委:“跟着叶老干,能做实事,有成就感。”
2 电子部“挖技术员”:破解半导体兼容难题
新型导弹的半导体兼容问题,需要电子技术人才。叶树秋从电子部挖来了技术员刘敏——刘敏擅长半导体器件测试,之前在电子部参与过民用半导体标准修订。
刘敏到岗后,跟着叶树秋一起梳理军工半导体器件的兼容标准,把民用半导体的测试方法优化后,用到军工领域,建立了“新老器件兼容测试流程”
叶树秋还推动建立“跨部门人才共享机制”:国防科工委与机械工业部、冶金部、电子部签订协议,相互共享技术人才,涉及军工核心项目时,可临时借调,待遇由借入方承担,既盘活了现有资源,又节省了人才引进成本。
经过一年的努力,叶树秋共搜罗各类技术人才120名,其中退休老专家38名、高校毕业生52名、跨部门借调30名,建立了“老专家带教、年轻人攻坚、跨部门协作”的人才梯队;同时,通过梳理项目优先级,把有限资金集中在核心项目上,避免了浪费。
- 导弹制导升级项目:在周师傅和年轻技术员的努力下,提前半年完成定型,制导精度从原来的10米级提升至5米级;
- 特种钛合金项目:在赵师傅的指导下,批量生产合格率达92,为新型战机发动机提供了稳定的材料供应;
- 卫星模块接口标准化:在王磊的牵头下,总装效率提升40,维修时间缩短60;
- 人才梯队建设:38名老专家带教出114名年轻技术骨干,其中50人己能独立承担核心工作,人才断层问题得到缓解。
在1990年的军工改革总结会上,叶树秋看着人才名录和项目进度表,心里踏实了——改革初期的资金、人才困局,不是无解,而是要“务实找办法”:钱少,就集中资源办大事;人少,就挖老人才、育新人才、借外人才。
老帅坐在台下,看着叶树秋,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树秋还是老样子,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想出实招。军工改革,就需要这样的实干家!”
叶树秋站在台上,语气坚定:“改革之路没有捷径,人才是根本,实干是关键。只要我们把人才留住、育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没有造不出的大国重器!”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对他“挖人”成效的认可,更是对军工改革未来的期许。而叶树秋知道,这只是改革攻坚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难题等着他,但只要有人才在、有实干在,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