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东欧剧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叶树秋敏锐地嗅到了“机遇”——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军工体系濒临解体,大批顶尖专家失业、先进技术面临流失,而这正是中国军工弥补短板的“黄金窗口期”。彼时,他刚牵头解决完改革初期的人才资金困局,立刻向国防科工委提交《关于抢抓东欧剧变机遇,引进军工人才技术的请示》,字里行间透着紧迫感:“过了这村没这店,现在不抢,以后再想追,就要多花十年二十年!”
请示很快获批,叶树秋牵头成立“军工人才引进技术引进专项小组”,亲自挂帅,一边对接我驻外使馆、民间商会,搜集苏联、东欧军工专家和技术清单;一边协调财政部、外交部,挤出专项经费——哪怕预算紧张,他仍坚持“人才待遇不低于其原所在国水平,技术引进优先保障资金”。一场跨越国界的“人才技术攻坚战”,就此打响。
一、提前布局:精准对接,把“宝贝”抢回中国
叶树秋的布局,胜在“早”和“准”——早在80年代末,他就通过老战友、老专家,关注苏联军工体系的困境,提前整理出“重点目标清单”:苏联导弹设计局的制导专家、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厂的工艺专家、捷克特种材料研究所的材料学家,以及他们手中的导弹制导系统图纸、战机发动机核心工艺、特种合金配方。
1 三顾茅庐请“导弹大脑”:挽救苏联退休总师
苏联“彩虹”导弹设计局的总师谢尔盖,退休后因工资停发、生活困顿,手里攥着新型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核心技术,却无人问津。叶树秋通过使馆联系上他时,谢尔盖正靠着给人修电器糊口。
“谢尔盖先生,我们想请您到中国,继续研究导弹,待遇是您在苏联时的两倍,提供带暖气的住房、免费医疗,您的孙子还能到中国留学。”叶树秋通过翻译,真诚地发出邀请。
谢尔盖起初犹豫:“我老了,而且不了解中国。”
“您不老,您的技术和经验,是全世界的财富。”叶树秋当即决定,带着翻译和导弹制导实验室的年轻工程师,飞赴莫斯科。在谢尔盖简陋的公寓里,他没谈待遇,而是拿出中国新型导弹的制导难题,虚心请教。谢尔盖看着图纸,眼里重新燃起光,聊了整整一夜。
临走时,叶树秋留下了一笔生活费和一张机票:“我们等您,中国的实验室,永远为您敞开。”
半个月后,谢尔盖带着一箱子技术资料,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到中国后,他被安排进导弹制导实验室,叶树秋特意让年轻工程师李阳当他的助手,既帮他适应生活,也跟着学技术。谢尔盖感动地说:“叶,你让我重新找到了价值。”
2 组团“打包”引技术:拿下东欧特种材料工艺
捷克特种材料研究所,拥有世界领先的“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工艺,这种材料能大幅提升导弹弹头的抗烧蚀能力,中国研究了多年仍未突破。东欧剧变后,研究所资金断裂,面临解散。
叶树秋得知消息,立刻带队赴捷克,不仅高薪聘请了研究所的5名核心专家,还以“合作研发”的名义,买下了整套工艺图纸和部分实验设备。为了让专家安心,他协调地方政府,在实验室附近建了“外籍专家生活区”,配翻译、超市、医院,甚至请了捷克厨师。
专家们到中国后,叶树秋让他们和国内的材料专家赵师傅团队搭档,一边复刻工艺,一边优化适配中国的生产条件。比如原工艺需要的稀有气体,国内供应紧张,专家们和赵师傅一起攻关,用国产氮气替代,成本降低60,性能却保持不变。仅一年,中国就实现了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批量生产,导弹弹头的抗烧蚀能力提升3倍,首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3 破解“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中国
引进人才最难的,是让他们“留下来”。叶树秋定下“三保政策”:保待遇、保生活、保发展。
- 待遇上,外籍专家工资按月发放美元,比原所在国高30,核心专家还能获得一次性安家费;
- 生活上,提供拎包入住的住房,配备家具家电,子女入学优先安排国际学校或重点中小学,配偶安排合适的工作(比如翻译、实验室助理);
- 发展上,成立“中外联合研发中心”,外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参与核心项目决策,研发成果署名不设限制。
苏联航空发动机专家科瓦奇,妻子是医生,叶树秋特意协调301医院,为她安排了医生岗位;儿子想学习航空工程,首接保送北航。科瓦奇感动地说:“叶将军考虑得比我还周到,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短短三年,叶树秋的专项小组共引进苏联、东欧军工专家86名,涵盖导弹、航空、材料、电子等关键领域,带回核心技术图纸200余套、实验设备50余台(套),相当于为中国军工节省了至少15年的研发时间。
二、十年深耕:消化吸收再创新,让“外来技术”变“中国实力”
引进人才和技术只是第一步,叶树秋深知,“拿来主义”走不远,必须“消化吸收再创新”。他把之前推行的“三化”理念,与引进的先进技术结合,牵头成立“技术转化专班”,用十年时间,让外来技术扎根中国,催生出一批国产化的先进装备。
1 标准化打底:让外来技术“适配”中国生产线
谢尔盖带来的巡航导弹制导系统,采用的是苏联标准,与中国现有生产线不兼容。叶树秋组织中外专家,用三个月时间,将苏联标准与中国军工标准对接,修订出《巡航导弹制导系统通用标准》——比如把苏联的螺纹规格,转化为中国常用的系列,把电压标准从27v调整为28v(适配中国军工电源模块),让制导系统能首接在国内生产线组装。
谢尔盖起初不理解:“为什么要改我的设计?”
叶树秋解释:“标准统一,才能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这是我们当年搞氢弹半导体时总结的经验。”
后来,当看到中国生产线按新标准,每月能生产50套制导系统,远超苏联时期的10套时,谢尔盖由衷赞叹:“叶,你的标准化理念,比我们更实用!”
2 模块化升级:让装备“快速迭代”
科瓦奇带来的航空发动机核心工艺,叶树秋没有照搬,而是推动“模块化拆分”——将发动机拆分为“压气机模块”“燃烧室模块”“涡轮模块”,每个模块按中国标准优化,再与国产的控制系统、燃油系统组合。
这样一来,不仅发动机的国产化率从30提升至85,还能根据不同战机的需求,快速更换模块,衍生出多种型号。比如为歼击机定制的“高推力模块”,为轰炸机定制的“长航程模块”,大大缩短了装备迭代周期。
3 人才传帮带:打造“中外结合”的技术梯队
叶树秋规定,每位外籍专家必须带3-5名中国年轻徒弟,成立“师徒结对小组”,要求“三年出徒,五年能独立攻关”。
谢尔盖带的徒弟李阳,跟着他学习制导系统调试,三年后就能独立完成新型导弹的制导标定;科瓦奇的徒弟王浩,掌握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工艺后,牵头优化了涡轮叶片的加工流程,让发动机寿命从2000小时提升至3000小时。
同时,叶树秋把之前建立的“老专家顾问库”与外籍专家结合,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让中国老专家的“本土经验”,与外籍专家的“先进理念”碰撞。比如赵师傅的特种钢冶炼经验,与捷克材料专家的复合材料工艺结合,研发出“高强度合金复合材料”,既保留了钢的韧性,又具备陶瓷的耐高温性,被广泛用于导弹、战机等装备。
十年间,86名外籍专家共带教中国年轻技术骨干430名,其中120人成长为军工核心项目负责人;引进的200余套技术图纸,全部完成国产化转化,其中30实现了技术反超——比如新型巡航导弹的制导精度,从谢尔盖原设计的10米级,提升至3米级;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超过了其原所在国的同类型产品。
三、成效斐然:军工跨越式发展,铸就大国重器
到2000年,叶树秋的十年苦心经营,终于结出硕果——中国军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跟跑”跻身“并跑”行列:
- 导弹领域:新型巡航导弹、防空导弹定型列装,制导精度、射程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性能实现反超;
- 航空领域:国产新型战机试飞成功,搭载的国产化发动机,推重比、寿命均满足实战需求;
- 材料领域: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高强度合金等关键材料,实现自主可控,不再依赖进口;
在2000年的国防科工委总结大会上,军委领导看着新型装备的展示视频,拍着叶树秋的肩膀说:“树秋,这十年,你立了大功!没有你当年的果断布局,没有你这十年的深耕细作,我们的军工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叶树秋看着台下中外专家并肩而坐,看着年轻技术骨干自信的脸庞,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1990年第一次见到谢尔盖时,对方眼中的迷茫;想起1995年技术转化遇到瓶颈时,大家一起熬通宵的日子;想起2000年新型战机试飞成功时,全场的欢呼。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站起身,声音洪亮,“是国家改革的机遇,是中外专家的同心协力,是每一个军工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军工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干,让中国的国防更硬,让国家更安全!”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谢尔盖和赵师傅相视一笑,用力鼓掌——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在中国的军工热土上,留下了共同的足迹。而叶树秋,这位从南满走来、历经风雨的实干家,用他的远见、魄力和坚守,在改革的浪潮中,在国际格局的变迁中,为中国军工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也为自己的人生,续写了最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