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74章 肩章映初心,谦逊藏半生

第174章 肩章映初心,谦逊藏半生(1 / 1)

1988年金秋,北京军委礼堂的穹顶下,军徽熠熠生辉。深红色的地毯从门口延伸至主席台,两侧立着挺拔的礼兵,军装的橄榄绿与肩章的金穗色交织出庄重的氛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后的首次授衔仪式,叶树秋接到通知时,正陪着赵梅在胡同里买冬储的白菜,手里还攥着半张没花完的菜票。

“老叶,军委的电话,让你下周一去参加授衔仪式!”家属院传达室的老王隔着栅栏喊,声音里带着激动。叶树秋愣了愣,手里的白菜差点掉在地上——他这辈子跟“军”字打交道几十年,从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到国防科工的军工协调,却因1955年开国授衔时转赴地方工业战线,错过了穿军装、戴肩章的机会。如今快六十岁了,这份“遗憾”竟要以这样的方式补上。

授衔仪式当天,叶树秋特意穿上了赵梅连夜熨烫的中山装,领口挺括,袖口平整——他还没习惯穿军装,却想以最整洁的模样,赴这场“迟到三十年的约定”。走进礼堂,熟悉的面孔扑面而来:当年主管国防科工的老帅坐着轮椅被推来,鬓角全白却精神矍铄;导弹研究院的陈教授也来了,如今己是工程院院士,穿着笔挺的文职军装;还有几位当年在戈壁基地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见了他就笑着拍肩膀:“老叶,可算等到这一天了!”

“树秋,过来坐!”老帅朝他招手,身边留了个空位。叶树秋走过去,刚要弯腰,老帅却一把抓住他的手:“当年1955年授衔,你刚从朝鲜回来就扎去东北搞工业,我还跟总理念叨,‘这么好的干部,可惜去了地方’。现在好了,你在军工战线干了这么多年,导弹、氢弹都有你的功劳,这次授衔,总算让你‘圆满回归’咱们军队了!”

老帅的话像温水,熨帖了叶树秋心底的那点遗憾。他看着老帅手背上的老年斑,想起1964年原子弹爆炸后,老帅拍着他肩膀说“你是军工的功臣”;想起动乱时,老帅悄悄给被下放的他寄过胃药。“老首长,我都快六十了,肩上扛不动军衔了,”叶树秋笑着摸了摸鬓角的白发,“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份激励。”

“六十算什么?”旁边的军委办公厅李主任接过话,手里拿着一份名册,“你看咱们这里,王老帅七十九,张部长七十三,你不到六十,在我们这群人里,就是‘年轻同志’!”这话逗得周围人都笑了,陈教授也跟着说:“老叶,你在戈壁搞半导体时,熬通宵比年轻人还猛,现在怎么倒谦虚起来了?这军衔不是给‘年龄’的,是给‘功劳’的,你该得!”

离授衔仪式开始还有半小时,叶树秋被工作人员引到休息室,让他试穿军装。深橄榄绿的将官礼服,肩章上是一颗金星的少将军衔——工作人员介绍,按他的资历和在军工系统的贡献,本该授中将,考虑到他长期在军民融合岗位,最终定了少将。

“不用这么麻烦,”叶树秋接过军装,手指拂过肩章上的金穗,心里竟有些发紧,“我这辈子没穿过军装,怕穿不好,给军队丢脸。”

“叶老,您可别这么说!”工作人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军官,眼睛亮闪闪的,“我听我父亲说过,您当年在洛拖下放时,还帮他们厂修过进口机床;后来搞导弹半导体,您通宵盯测试,这些事,我们都知道!您穿这身军装,最合适!”

叶树秋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自己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会被人记这么久。年待业时,去家附近的工厂帮着修机床;想起1985年,他还牵头修订了《军工半导体器件通用标准》,把当年在戈壁的经验写进了规范里。这些事,他没跟任何人炫耀过,却成了年轻人眼里的“榜样”。

“行,那我穿。”叶树秋解开中山装的扣子,换上军装。衣服有点合身,肩章压在肩上,竟有了沉甸甸的感觉——不是重量,是责任。他对着镜子整理领章,看见镜中的自己,鬓角虽白,眼神却依旧清亮,像极了1952年在沈阳火车厂,盯着装甲车厢焊接时的模样。

“叶老,您看谁来了?”工作人员突然喊了一声。叶树秋回头,看见建军穿着工程师制服,手里拿着一个牛皮本,站在门口:“爸,我跟厂里请假来的,想亲眼看着您授衔。”

“你怎么来了?”叶树秋有些意外。

“妈让我来的,”建军把牛皮本递给他,“妈说,这是您当年在戈壁记的半导体参数手册,让您带着,就当是‘老伙计’陪您一起。”叶树秋接过手册,封面己经磨破,里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有几页还沾着当年的硅粉。他握紧手册,突然觉得肩上的肩章不重了——这肩章,不仅是给他的,也是给那些在戈壁、在工厂、在军工战线默默付出的人。

授衔仪式正式开始,国歌奏响时,叶树秋跟着大家一起起立,右手举过眉梢,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他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动作是当年在戈壁跟战士们学的,却敬得格外认真。

当念到“叶树秋”的名字时,他深吸一口气,走上主席台。老帅亲自为他佩戴肩章,手指有些颤抖,却很稳:“树秋,戴上这肩章,就还是咱们军队的人,以后军工有事,还得靠你多操心。”

“请老首长放心,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上!”叶树秋的声音有些发哑,却格外坚定。台下响起掌声,他看见建军站在后排,眼里闪着光;看见陈教授朝他点头,手里还拿着当年他们一起测半导体的记录本。

走下主席台时,叶树秋忍不住摸了摸肩章——冰凉的金属,却像带着温度,从指尖传到心底。他想起1950年,在沈阳火车厂,为了改装装甲车厢,他跟工人一起焊钢板,手上烫起水泡;想起1967年,氢弹半导体测试失败,他在实验室熬了三天三夜,首到测出合格数据;想起1978年,他帮着军工企业平反,把被下放的技术人员找回来这些平凡的日夜,此刻都凝结在这枚肩章上,成了最珍贵的勋章。

仪式结束后,叶树秋没立刻走,而是在礼堂的走廊里站了一会儿。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军装上,肩章的金穗闪着光。赵梅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期待:“老叶,授衔顺利吗?我炖了红烧肉,等你回来吃。”

“顺利,”叶树秋笑着说,“我穿着军装呢,等回去给你看看,是不是像那么回事。”

“肯定像!”赵梅的声音里满是骄傲,“你这辈子,不管是搞工业还是搞军工,都没给家里丢脸。”

回家的路上,叶树秋坐在公交车上,穿着军装,引来不少人的目光。有个小学生指着他的肩章,问妈妈:“妈妈,这位爷爷是军人吗?”

“是呀,这位爷爷是保护我们国家的英雄。”妈妈笑着说。

叶树秋听见了,心里暖暖的,却悄悄把肩章往衣服里拢了拢——他从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就像当年在戈壁,他只是想让原子弹早点炸响;在工厂,他只是想让零件早点合格;现在,他只是想让军工的标准更完善。

回到家,赵梅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拿着相机:“快,穿上军装拍张照,给孩子们留个纪念。”叶树秋笑着答应,站在客厅的五星红旗前,敬了个军礼。相机“咔嚓”一声,定格下他鬓角的白发、肩上的肩章,还有眼底的平静与满足。

晚上吃饭时,晓梅放学回来,抱着他的胳膊看肩章:“爸爸,你现在是军官啦!以后能保护我们了!”

“爸爸早就保护你们了,”叶树秋给她夹了块红烧肉,“以前爸爸造原子弹、导弹,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安心读书,不用怕别人欺负我们。”

赵梅看着他,眼里闪着光:“这辈子,你从地方到军队,从工业到军工,总算圆满了。”

叶树秋点点头,喝了口酒。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极了1964年罗布泊的蘑菇云。他想起老帅说的“圆满回归”,突然觉得,所谓圆满,不是错过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而是这一辈子,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没辜负国家的信任,没辜负家人的支持,没辜负自己的初心。

放下酒杯,他摸了摸胸前的肩章,心里踏实得很——以后,他还能戴着这枚肩章,去军工企业看看,去跟年轻的工程师聊聊标准,去给孩子们讲讲戈壁的故事。这半生,从屌丝到军工大校,从地方到军队,他没白活,也没白干,往后的日子,只要国家需要,他依旧能扛起肩上的责任,就像当年在戈壁里,扛着半导体测试仪器那样,坚定,且赤诚。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以恨为名:总裁的蚀骨痴缠 失去光芒?那我自己化为光 模拟器:从杀穿清风寨开始无敌 白银之辉 长生从献祭妖兽开始 间谍:扫描眼在手敌友身份我全知 李云龙之抗美援朝 电竞大神返厂,打瓦成状元 全球高武,我忙着去修仙界进货 道术尸医:湘西赶尸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