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58章 功勋载道,对接毛熊工业援华

第158章 功勋载道,对接毛熊工业援华(1 / 1)

1952年夏,朝鲜战场的炮火渐缓,后方的工业保障却仍在紧锣密鼓推进——沈丹铁路上军列穿梭不息,沈阳火车厂每月改装50节装甲运输车厢,医疗物资厂的无菌纱布持续送往前线。就在这时,一列挂着“志司专列”标牌的火车缓缓驶入沈阳火车厂站台,志司洪学智副司令亲自带队,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嘉奖令,专程为叶树秋而来。这份嘉奖,不仅是对他保障前线后勤的肯定,更开启了他参与国家工业布局的新征程——对接苏联工业设备引进,为新中国工业奠基。

1 场景铺垫:工业热土上的期待

嘉奖仪式选在沈阳火车厂的装甲车厢改装车间——这里是叶树秋近半年来最常待的地方,车间里钢花西溅,工人们正忙着给车厢焊接防弹钢板,远处的铁轨上,刚改装好的军列正等待验收。得知志司领导要来,工人们自发停工,和铁路战士、工厂技术骨干一起,在车间外的空地上列队,手里握着安全帽,眼神里满是期待——他们都知道,这份荣誉,是叶树秋带着大家一起拼出来的。

上午10点,洪副司令身着军装,在东北局领导的陪同下走进车间,身后跟着志司后勤部门的干部,手里捧着红色绸布包裹的嘉奖令。叶树秋刚从调度中心赶回来,身上还沾着铁轨的锈迹,看到洪副司令,立刻上前敬礼:“洪副司令,辛苦您了!”

“树秋同志,不辛苦!”洪副司令握着他的手,笑着说,“我是来给你送‘军功章’的,前线战士都念着你的好呢!”

2 宣读嘉奖令:字字句句皆为实干

在全场的注视下,洪副司令展开嘉奖令,浑厚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每一句话都紧扣叶树秋的实绩,没有空泛的赞誉,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

“东北军区、辽宁省人民政府:兹嘉奖辽宁省副省长叶树秋同志,在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中功勋卓著——

其一,牵头构建铁路运输保障体系,破解敌特破坏、设备老旧难题,推动沈丹、哈大铁路军列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3,确保苏联援助的坦克、炮弹等战略物资100按期送抵前线,为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的物资供应筑牢生命线;

其二,铁腕整治劣质医疗物资乱象,建立‘采购审查-生产抽检-流通溯源’三级质检制度,筹建4座医疗物资工厂,生产的无菌纱布使前线伤口感染率从18降至2,75医用酒精满足前线消毒需求,挽救无数志愿军战士生命;

其三,推动沈阳火车厂技术改造,创新装甲车厢改装工艺,将车厢防弹能力提升60,月产能从10节提升至50节,有效降低敌机轰炸造成的物资损失;

其西,发动群众建立‘铁路联防网’,成功化解3次敌特破坏行动,确保铁路干线全年无重大事故。

叶树秋同志,以实干担当诠释共产党员初心,以工业思维破解后勤难题,是前线战士的‘后方守护神’,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实干先锋’。特通令嘉奖,授予‘抗美援朝后勤保障模范’称号,并报请中央,将其事迹通报全国工业战线学习!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1952年7月15日”

宣读完毕,洪副司令亲手将嘉奖令和一枚镀金的“后勤模范”奖章佩戴在叶树秋胸前,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工人们挥舞着安全帽欢呼,老焊工李师傅激动地喊:“叶省长,这奖您当之无愧!”

3 现场互动:前线故事里的情感共鸣

仪式后,洪副司令拉着叶树秋坐在车间的钢板上,给在场的工人和战士讲起前线的故事:“上次我去上甘岭,有个战士指着你们改装的装甲车厢说,‘这车厢硬得很,敌机炸了三回都没穿,里面的炮弹一颗没少’;还有卫生员跟我说,‘现在的纱布用着放心,再也不用怕伤口感染了’——这些,都是你们用汗水换来的!”

叶树秋握着奖章,眼眶微红:“洪副司令,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火车厂的工人、铁路的战士、农村的百姓一起干出来的。只要前线需要,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我就是要把这话带给中央!”洪副司令话锋一转,语气郑重,“现在战场形势好转,国家要开始搞工业建设了,苏联答应援助我们156个工业项目,其中有24个落在东北。中央需要懂工业、有实践、能对接苏联技术的干部,我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时,专门提到了你——你在后勤保障里展现的工业思维,正是对接苏联援助最需要的!”

1 汇报细节:洪副司令的“三点推荐理由”

回到北京后,洪副司令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专门就叶树秋的工作做了汇报,用“三个难得”阐述推荐理由,打动了在场的高层领导:

“第一,难得的‘实战型工业干部’。叶树秋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他在南满‘手搓车床’,在沈阳改火车、建药厂,每一项工业实践都紧扣需求——比如为了给前线供酒精,他用高粱壳、红薯干搞土法蒸馏,既解决原料问题,又控制成本,这种‘需求导向’的工业思维,能避免苏联设备引进后‘水土不服’;

第二,难得的‘系统统筹能力’。他搞后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把铁路、工厂、农村拧成一股绳——铁路运输缺装甲,他就让火车厂改车厢;医疗物资缺原料,他就发动农会收杂粮;这种‘全链条统筹’的能力,能协调东北的资源,做好苏联设备的配套建设,比如厂房选址、原料供应、技术消化;

第三,难得的‘群众基础与作风’。他在东北工业界威望高,工人信他、农民认他,苏联专家来了,需要这样的干部搭桥——既能听懂苏联的技术术语,又能跟工人讲明白操作方法,还能避免官僚主义,把援助项目落到实处。”

汇报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当即表示:“东北是工业基地,苏联援助的项目能不能落地,关键看干部。叶树秋同志在后勤保障中表现出的务实和能力,值得信任,就由他参与组建东北工业援助对接工作组!”

2 任命下达:一份“特殊任务书”

1952年8月,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联合下发任命:任命叶树秋为“中苏工业援助东北区对接工作组副组长”(组长由东北局书记兼任),主要负责三项核心任务:

- 前期调研:摸清东北现有工业基础(工厂布局、资源分布、技术工人数量),形成《东北工业基础报告》,为苏联设备选址提供依据;

- 技术对接:参与与苏联专家的谈判,翻译技术文件,协调解决设备安装中的技术难题(如厂房改造、电力配套);

- 人才准备:组织东北工业干部、技术工人培训,学习苏联的工业标准和操作流程,为设备投产培养“种子人才”。

任命书送达沈阳时,叶树秋正在火车厂检查新一批装甲车厢的验收。他拿着任命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然后立刻召集工作组核心成员开会:“咱们接的不是普通任务,是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礼’。从今天起,分成三个小组:一组查东北的工厂、矿山、铁路;二组学俄语、翻苏联工业资料;三组联系东北工学院,准备技术培训——三个月内,必须拿出能给苏联专家看的基础报告!”

接到任命后,叶树秋没有立刻赴京,而是用三个月时间做了扎实的“战前准备”,每一项都紧扣“苏联设备落地”的实际需求,展现出他一贯的务实作风。

1 基础调研:走遍东北的“工业家底”

他带着调研小组,用45天时间,跑遍了东北的20座城市、50座工厂、30个矿山,每到一处都详细记录:

- 在鞍山钢铁厂,他查看高炉容积、铁矿石品位,计算“苏联援建的大型轧钢厂投产后,需要多少矿石供应”;

- 在抚顺煤矿,他下到井下,了解煤层厚度、开采效率,判断“能否满足苏联援建电厂的用煤需求”;

- 在长春汽车配件厂,他查看现有车床精度,记录“与苏联汽车厂设备的差距,需要哪些配套改造”。

调研结束后,他牵头编写的《东北工业基础报告》,不仅有数据表格,还有手绘的工厂布局图、资源分布图,甚至标注了“某工厂到铁路的距离”“某矿山到电厂的输电线路长度”——苏联专家后来看到这份报告时,忍不住称赞:“这是我们见过最细致的基础资料,叶同志比我们还了解东北的工业!”

2 技术储备:从“门外汉”到“懂行干部”

为了能和苏联专家顺畅沟通,叶树秋每天抽出2小时学俄语,专门请沈阳外国语学校的老师教“工业俄语”——比如“车床精度”“高炉温度”“输电电压”等专业词汇,他把单词写在卡片上,走在路上都在背。

他还组织工作组翻译苏联工业资料,从《机床操作手册》到《工厂设计标准》,共翻译出300多万字的技术文档。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他就跑去东北工学院找教授请教,甚至蹲在火车厂车间里,让老工匠用实物讲解“齿轮传动”“焊接工艺”,再对照苏联资料理解差异。

有一次,苏联专家提前来考察,叶树秋用俄语介绍沈阳火车厂的改装工艺,从“装甲钢板的厚度选择”到“车厢承重的计算”,条理清晰、数据准确,专家惊讶地说:“叶同志,你不像行政干部,更像工业工程师!”

3 人才培养:打造“能接设备的种子队伍”

他深知,设备引进后,关键在人。于是,他协调东北局,从各地工厂选拔500名技术骨干、200名干部,在沈阳举办“中苏工业技术培训班”:

- 邀请苏联专家讲课,内容从“设备原理”到“安全操作”;

- 组织学员去现有工厂实习,用国产设备模拟苏联设备的操作流程;

- 建立“师徒结对”制度,让老工匠带年轻学徒,提前熟悉“标准化生产”(苏联工业强调标准化,与国内之前的“土法生产”差异大)。

培训班结业时,叶树秋亲自考核,他拿着苏联的《机床精度标准》,让学员现场测量车床误差,500名学员全部达标。“这些人,就是未来苏联设备投产的‘种子’,只要设备一到,他们就能上手!”叶树秋对工作组说。

1953年1月,叶树秋随中国工业代表团赴莫斯科,正式开启与苏联的工业援助谈判。在谈判桌上,他凭借扎实的基础调研和技术储备,提出了多项“接地气”的建议,赢得了苏联专家的尊重:

- 针对苏联计划在沈阳援建的机床厂,他提出“厂房选址靠近铁路和煤矿”,减少原料运输成本,苏联专家采纳了这一建议;

- 针对苏联提供的轧钢设备,他指出“东北的铁矿石含硫量略高,需要在设备上增加脱硫装置”,苏联专家当场表示会调整设备参数;

- 针对技术转让,他争取到“苏联专家需在东北驻厂3年,负责培养技术工人”,为后续消化技术提供了保障。

谈判结束后,苏联专家代表团随叶树秋回到东北,看到他之前准备的基础报告、培训的技术队伍、改造的厂房地基,专家组长感慨道:“叶同志,你们做的准备比我们预期的还好,这些援助项目一定能成功!”

1953年3月,苏联援建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正式破土动工,叶树秋作为工作组代表,和苏联专家一起挥锹奠基。当第一铲黑土被扬起时,他想起了在南满“手搓车床”的日子,想起了抗美援朝时保障军列的夜晚,想起了洪副司令宣读嘉奖令时的场景——从保障战争后勤到奠基国家工业,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新中国的成长紧紧相连。

奠基仪式上,叶树秋握着苏联专家的手,又看了看身边的工人,语气坚定:“我们会用好每一台设备,培养好每一名工人,让这些钢与铁,变成新中国工业的脊梁!”

远处的火车鸣笛声传来,那是从朝鲜战场凯旋的军列,也是驶向工业未来的希望之笛。叶树秋知道,这场钢与铁的握手,不仅是对过去功勋的延续,更是对未来梦想的启航——新中国的工业,将从这里起步,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读书人会点江湖手段怎么了? 逆途苍穹录 返利系统之王我首先征服地球 HP之斯莱特林法则 逆转的朱砂 我在农场修仙,从倚天开始 从和天仙妈假结婚开始 全家流放?我靠基建系统富甲一方 程材成才 全职高手:镇世枪神,女友苏沐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