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满,黑土地被染成金黄,玉米穗饱满低垂,红薯藤蔓铺满田垄,空气中飘着谷物的清香。叶树秋站在嫩江县的田埂上,望着丰收的田野,眉头却没舒展——他清楚,“丰收不等于粮安”,必须趁晴好天气抢收秋粮,加工成耐储存的应急粮,同时抓紧秋耕为来年播种打底。当天下午,他召开军政联席会,掷地有声:“从今天起,地委、军区除值班值守人员外,全员下田!收购秋粮、加工储备、深耕土地,三件事同步推进,一天都不能耽误!”
要保障应急储备和工厂原料,首先得把百姓手里的秋粮有序收上来。叶树秋牵头成立“秋粮收购指挥部”,以县为单位设12个收购总站,乡设分站,村设收购点,形成“三级联动”网络,既保证粮食应收尽收,又不让百姓吃亏。
1 人员分工:全员下沉,各司其职
- 地委干部:每人包1个乡,负责监督收购价格、协调运输,解决“收购点压价、粮食积压”等问题;叶树秋亲自包嫩江县核心产区,每天跑3个收购点,抽查粮食质量和钱款结算。
2 收购政策:明码标价,便民利民
叶树秋定了“三不原则”:不压价、不欠账、不拒收。。结算方式灵活:
- 想拿现钱的,当场兑付;
- 想换物资的,可首接兑换面粉、棉衣、农具(按市场价折算);
- 困难户可留足口粮,剩余粮食按半价收购,来年春播再补差价。
嫩江县西沟村的刘老汉,家里收了500斤玉米,想换1把新犁铧和20斤面粉,收购点的农会干部当场核算:“500斤玉米值10元,犁铧8元,面粉4元,您补2元就行,或者先欠着,秋收后再给。”刘老汉笑着补了钱:“这样太方便了,不用先卖粮再跑腿买东西!”
3 细节保障:防损耗、快周转
- 晾晒处理:村级收购点旁都搭了晒粮棚,湿粮先晾晒至含水率低于15(测水仪显示合格)再装袋,避免储存时发霉;战士们帮百姓翻晒粮食,有的用木叉摊开,有的用竹席遮挡露水。
- 装袋运输:统一用厚实的麻布袋(被服厂富余布料缝制),每袋标注“村名、重量、含水率”,牛车运输时铺干草防滑,避免袋子破损漏粮。
- 暂存管理:县级总站设临时粮仓(用地主旧粮仓改造,铺干草+生石灰防潮),粮食入库后分品种堆放,派农会干部24小时看管,每天通风1小时。
仅10天,北满就收购玉米80万斤、红薯50万斤、大豆30万斤,远超预期。叶树秋在收购总站查看账本时,农会干部王老实汇报:“百姓积极性高,有的甚至把留的口粮都多交了,说‘解放军管粮,俺们放心’!”
收购上来的玉米和红薯,一部分留作工厂原料(玉米磨面、红薯制淀粉),另一部分要加工成“二和面”,作为应急储备粮——这种混合面耐储存(常温可存6个月)、饱腹感强,适合军民应急食用。叶树秋给面粉厂下了死命令:20天内,完成30万斤二和面加工,装满5个县级粮仓。
1 设备改造:适配红薯加工,提高效率
面粉厂原本只磨小麦和玉米,加工红薯需要粉碎、过滤、烘干设备。厂长刘师傅带着工匠,用军工闲置零件改装:
- 把旧粉碎机加装细滤网,用来粉碎红薯,分离薯渣和薯浆;
- 用铁皮做了10个烘干箱(烧玉米芯加热),把薯浆烘干成薯粉,再和玉米粉混合磨制。
改造后的设备,每天能加工5000斤红薯,产出2000斤薯粉。刘师傅带着工人两班倒,白班磨玉米,夜班加工红薯,厂房里24小时飘着粮食的香气。有工人抱怨太累,叶树秋提着刚蒸好的玉米饼来慰问:“兄弟们,这饼是你们磨的面做的,多加工一斤储备粮,冬天就少一户百姓饿肚子,辛苦值了!”
2 加工流程:层层把关,保证质量
二和面加工有“三道关”,确保口感和耐储性:
- 第一道:玉米脱皮去杂,用风车吹掉灰尘和碎渣,红薯清洗干净,剔除腐烂部分(避免影响口感);
- 第二道:玉米粉、薯粉按比例混合,用钢磨细磨两次,确保无颗粒感;
- 第三道:烘干散热,混合面磨好后,摊在竹席上散热至常温,再装袋(避免袋内发热发霉)。
农会还组织百姓代表到工厂监督,西沟村的张老汉尝了刚磨好的二和面蒸的馒头,点头称赞:“比纯玉米面细,还带点甜味,冬天煮糊糊、蒸馒头都好吃!”
3 储备管理:科学存储,账物相符
加工好的二和面,装在印着“北满应急储备粮”的麻布袋里,每袋50斤,封口后用红漆标注日期。5个县级粮仓提前做了防潮处理:
- 粮堆之间留50厘米宽的通风道,每隔3天检查一次温度(用竹筒插入粮堆测温,超过25c就翻堆);
- 粮仓门口设登记台账,详细记录“入库日期、数量、看管人”,地委每周抽查一次,防止“监守自盗”。
20天后,30万斤二和面全部入库,叶树秋检查粮仓时,用手摸了摸粮袋:“干燥、无结块,很好!这些粮食,既是百姓的救命粮,也是前线的应急粮,一定要守好!”
秋收的同时,秋耕也不能停——北满的黑土地需要深耕(至少25厘米),才能冻死虫卵、保住墒情,为来年春播打基础。叶树秋下令:地委、军区除值班人员(每单位留10)外,其余1500余人全部下田,和百姓、互助组一起深耕土地。
1 分组分工:人尽其用,效率翻倍
- 干部组:地委、军区领导带头,每人包10亩地,和百姓一起拉犁、翻地,叶树秋每天扛着锄头下田,裤腿沾满泥土,被百姓打趣“比农民还像农民”。
- 战士组:年轻战士组成“深耕突击队”,用工厂新修的重型犁铧,负责深耕村集体的连片土地,每天每人深耕2亩;伤残老兵负责平整土地、清理田埂杂草。
- 工厂组:面粉厂、被服厂轮流停工,工人带着工具下田,懂机械的帮着修农具,力气大的参与拉犁,女职工负责给田间劳力送水、送饭。
- 俘虏组:120名俘虏编成“互助队”,由军区战士带领,深耕偏远地块,每天完成任务后,可额外领取半斤粮食,不少俘虏说:“种地比当土匪踏实,还能学本事!”
2 工具保障:工厂兜底,随坏随修
为提高秋耕效率,农机修理厂开了“流动维修站”,每乡派2名工匠、3名学徒,带着工具和备件(提前锻造的犁铧、锄头等),田间农具坏了,当场维修,不耽误工时。
战士们还琢磨出“省力技巧”:用牛车牵引重型犁铧,比人拉犁效率提高3倍;互助组实行“男女搭配”,男的拉犁,女的跟在后面捡石头、碎根,一亩地深耕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小时。
嫩江县的王大叔,看着战士们帮着深耕自家的地,激动地说:“以前地主只让浅耕,说深耕地费力气,现在解放军帮着深耕,来年肯定能多收粮!”
3 后勤与激励:暖身暖心,干劲十足
- 伙食保障:各村设“田间伙房”,由妇救会负责,每天提供热粥、玉米饼、咸菜,中午加一顿炖土豆(偶尔有肉),劳力们能吃饱吃暖。
- 工具补给:农会统一调配犁铧、锄头,不够的由工厂连夜赶制,确保每人有工具用。
- 劳动竞赛:开展“深耕能手”评比,每天统计各组深耕亩数,第一名奖励10斤面粉,第二名奖励5斤大豆,战士和百姓都憋着劲比拼,田间到处是喊号子的声音。
有天突然降温,刮起寒风,叶树秋立刻让被服厂调运500件富余棉衣,送到田间给劳力们穿上:“冻坏了身体,怎么干农活?先穿暖,再干活!”战士们穿着新棉衣,继续深耕,有人喊:“谢谢叶书记!这棉衣暖,干活更有力气了!”
十月底,北满的秋收秋耕工作顺利收尾:共收购秋粮160万斤,加工应急储备粮30万斤,深耕土地20万亩,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 粮安有保障:5个县级粮仓堆满玉米、大豆和二和面,不仅能满足冬春军民口粮,还能保障面粉厂、饲料厂(计划新建)的原料供应;
- 土地有活力:深耕后的黑土地疏松肥沃,虫卵被冻死,墒情充足,农会干部用土办法检测:“抓一把土能成团,松开能散开,来年春播正好!”
- 民心更凝聚:干部战士和百姓一起下田,抢收抢种,有的战士手上磨出茧子,有的干部晒黑了皮肤,却拉近了和百姓的距离。西沟村的百姓自发组织“送粮队”,给收购总站送了100斤新蒸的玉米饼:“这是俺们的心意,谢谢你们帮俺们收粮、种地!”
叶树秋站在装满粮食的粮仓前,看着远处翻耕平整的田野,心里踏实了——北满的冬天即将来临,有充足的储备粮,有深耕的土地,有凝聚的民心,就算遇到严寒或突发情况,也能稳稳扛住。他对身边的干部说:“秋收秋耕是‘打底子’的事,底子打牢了,明年的收成、工厂的扩大、根据地的稳固,就都有了保障!”
夕阳下,粮仓的木牌“北满应急储备粮”在余晖中格外醒目,田间的犁铧被擦得发亮,百姓们扛着农具回家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北满的这个秋天,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希望,为即将到来的寒冬,也为未来的解放事业,筑牢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