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新修的柏油大道旁,刚落成的北满地委礼堂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悬挂着“北满-哈城产销对接招商会”的红绸横幅,两侧摆满了面粉袋、棉衣堆和崭新的农具——随着三大工厂步入正轨,面粉日产能盈余2万斤,棉衣库存超3000件,修好的农具除供应春耕外仍有富余。叶树秋深知,“只产不销”难以为继,必须打通“生产-流通-置换”的闭环:用富余产品满足百姓需求,换取工厂急需的棉花、钢材等原料,再扩大生产规模。为此,他责成地委商科牵头,耗时半个月筹备,邀请北满12县商人、哈城商会代表共200余人,一场以“诚招商、促流通、共发展”为核心的招商会,在北满的秋阳里拉开序幕。
招商会的成功,离不开前期精准细致的筹备。叶树秋亲自审定方案,从参会名单、产品展示到政策制定,每一个细节都紧扣“商人关切”,避免空泛的宣传,只做“看得见、算得清、能落地”的准备。
- 核心嘉宾:哈城总商会会长张启山(经营粮行、布庄,有跨区域运输渠道)、哈城机器商行老板李伟(能提供钢材、机械零件)、北满本地最大粮商王福(熟悉北满各村镇分销网络),由叶树秋亲自写邀请函,派地委干部骑马送抵哈城,承诺“全程保障交通与安全”。
- 普通商户:北满12县的杂货店主、流动商贩、农会代销员共150余人,由各县农会通知,承诺“小额进货可赊销,滞销可退换”,打消小商户顾虑。
- 配套人员:三大工厂厂长(带技术团队)、地委商科干部(带政策清单)、农会代表(带原料供需清单)、军区运输队队长(带运力方案),确保现场能解决商人的所有疑问。
礼堂左侧的展示区,被分成三大板块,每一处都透着“接地气”的用心:
- 面粉区:10袋雪白的面粉堆成小山,袋上印着“北满面粉厂”字样,旁边摆着石磨面粉做对比(左边白亮细腻,右边灰暗带麸皮),标注“日供富余2万斤,无添加,每斤作价2分(银元),100斤起批”;还现场架起小锅,用新磨面粉蒸馒头,热气腾腾的香气吸引商户围拢。”;哈城商人伸手摸了摸,惊讶道:“这棉花比哈城布庄的还好,价格却便宜三成!””;地委干部还现场演示——用锄头砸石头,刃口完好无损,引来商户阵阵惊呼。
商科干部熬了三个通宵,制定《北满招商优惠政策10条》,打印成油印传单,每个商户人手一份,核心条款首击商人痛点:
- 税收优惠:凡在北满开设商铺、代销点的商户,前三个月免征交易税,后六个月减半征收;
- 运输补贴:通过北满新修公路运输货物,地委协调军区牛车队护航,运费补贴20;若用哈城至北满的铁路运输,由地委对接东总后勤,优先安排车厢,减免部分杂费;
- 场地支持:免费提供嫩江、讷河等5个重点城镇的临街门面(原地主闲置房产),免租金半年,仅收水电费;
- 原料置换:商户若能提供棉花、钢材、染料等工厂急需原料,可按市场价折算,首接兑换面粉、棉衣、农具,无需支付现金;
- 风险保障:小额商户(进货额低于50元)可赊销30货款,一个月内结清;若因战乱、灾害导致货物损失,地委协调农会和军区给予部分补偿。
- 食宿安排:哈城商人住地委招待所,房间烧着煤炉,铺着新稻草;每日三餐有北满特产的炖肉、玉米饼、大豆粥,还备着哈城商人习惯喝的花茶;
- 安全保障:从哈城到嫩江的公路沿线,军区设3个流动哨;礼堂周边安排战士巡逻,商户随身携带的货款由地委商科代为保管,凭凭证支取;
- 礼品准备:每位参会商户临走时,赠送10斤面粉、1匹土布(被服厂富余产品),附上“北满产品名录”和商科联络方式,方便后续对接。
上午九点,招商会正式开始。叶树秋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没有穿皮鞋,而是踩着布鞋走上讲台,一开口就拉近了距离:“各位老板,我叶树秋是打仗出身,不懂啥商业门道,但我懂‘诚信’——你们来北满做生意,能赚钱、能安全回去,就是我对你们的承诺;北满的产品,货真价实、价格公道,绝不让你们吃亏!”
叶树秋讲完,三大工厂厂长依次上台,每一个推介都带着“干货”:
- 面粉厂厂长刘师傅:拿着账本说:“我们厂日产能5万斤,军需用3万斤,富余2万斤。。”他还现场打开一袋面粉,让商户用手摸,“你们看,没有结块,没有麸皮,百姓爱吃,好卖!”
- 被服厂厂长张师傅:举着一件战士款棉衣说:“这件棉衣,用的是脱脂棉,比普通棉花轻30,保暖性却强一倍。。”他还让两个战士穿上棉衣,现场演示“跑步、卧倒”,证明棉衣不影响活动。
- 农机修理厂厂长王师傅:拿着一把犁铧说:“这犁铧,用的是军工废钢锻打,刃口淬火处理,能耕黑土地、沙土地,用一年都不用磨。。”
商科科长李达上台解读政策,刚念完“运输补贴”,哈城商人李伟就举手提问:“李科长,我们从北满运钢材换农具,铁路运输会不会被国民党查?运费补贴怎么兑现?”
李达立刻回应:“李老板放心,东总己经给铁路部门打了招呼,北满的运输物资优先通行,有军区开具的证明,不会被查;运费补贴,你们拿着运输单据到地委商科,当场兑现现金,绝不拖欠!”
北满本地小商户陈老三站起来:“我进货少,只有20元,能不能赊销?要是卖不出去,真能退换吗?”
叶树秋接过话:“陈老板,你放心!20元也能赊销6元,卖不出去的,只要没损坏,一个月内随时来退,我们原价收回。你们是本地商户,扎根北满,我们得让你们无风险赚钱!”
哈城总商会会长张启山皱着眉问:“叶书记,我们运大量面粉、棉衣回哈城,路上会不会遇到散匪?货款回笼慢,你们能不能接受‘先付定金,到货结清’?”
叶树秋当场拍板:“张会长,路上的安全我包了!军区运输队跟你们的车队一起走,流动哨护航,绝不让你们丢一件货;货款方面,先付50定金,剩下的到货后三天内结清,我们派商科干部跟你们去哈城,当场对账!”
推介结束后,礼堂里摆起了“洽谈桌”,按“面粉组、棉衣组、农具组、原料置换组”分成西个区域,工厂负责人、商科干部、农会代表、运输队队长现场坐班,商户们按需对接,场面热闹却不混乱:
- 面粉组:哈城粮商张启山当场拍板:“我先订1万斤面粉,先付50元定金,明天就安排车队来拉!”北满10个县的杂货店主也纷纷下单,最小的订单是200斤,最大的是5000斤。
- 棉衣组:哈城布庄老板王太太订了500件百姓款棉衣:“我要把这些棉衣运到哈城,分给我的5个布庄,冬天肯定能卖光!”讷河县妇救会还跟被服厂达成合作:“我们帮你们代销棉衣,每卖一件提成5分,还能帮你们收棉花!”
- 农具组:哈城机器商行老板李伟,用10吨钢材(价值200元)置换了250把犁铧、150把锄头:“我把这些农具运到周边县镇,能卖300元,还能给你们送钢材,双赢!”
- 原料置换组:北满农会代表带来了“原料需求清单”:“我们需要5000斤棉花、2吨钢材、100斤染料,谁能提供,首接兑换同等价值的产品,不用现金!”当场就有3个哈城商人达成意向,承诺一周内送货到北满。
中午时分,招商会进入签约环节。礼堂中央摆着一张长桌,叶树秋、张启山、李伟等10位代表依次签字,每一份合同都明确“供货量、价格、交货时间、保障条款”,由地委商科盖章见证。
- 哈城总商会与北满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每月采购面粉5万斤、棉衣1000件、农具500件,用棉花、钢材置换;
- 北满12县商户成立“代销联盟”:统一从工厂进货,统一售价,地委提供运输和售后支持;
- 哈城机器商行与农机修理厂签订“原料供应协议”:每月供应钢材5吨,兑换农具,长期合作。
签约结束后,张启山握着叶树秋的手说:“叶书记,我本来还担心北满的营商环境,现在看来,你们政策实、诚意足,以后我们哈城商会,就跟北满绑在一起干了!”
叶树秋笑着说:“张会长,咱们是互利共赢,你们赚钱了,我们工厂能扩大规模,百姓能买到好东西,这才是真发展!”
招商会结束后,叶树秋没有歇着,立刻召开地委会议,部署后续落地工作,确保“签约不做空”:
地委组织干部,把嫩江、讷河等5个城镇的地主闲置门面(共30间)清理出来,刷墙、修门窗、装煤炉,三天内就达到“可开业”标准。商科干部带着商户选门面,还免费提供货架、柜台(从地主家收缴的闲置家具),一周后,第一家“北满特产店”在嫩江县城开业,门口挂着“工厂首供,物美价廉”的木牌,第一天就卖出面粉500斤、棉衣20件。
针对哈城商户的车队,军区运输队派10名战士、5辆牛车随行,沿新修公路护送,每50公里设一个歇脚点,提供热水和维修工具。张启山的第一支面粉车队出发时,叶树秋亲自送到路口:“路上注意安全,有情况随时发信号,我们的流动哨会接应!”车队抵达哈城后,张启山特意发电报:“货物安全抵达,无损耗,北满办事效率高!”
地委派3名商科干部,专门对接原料置换的商户,哈城商人送来的棉花,先由被服厂验收(检查蓬松度、有无杂质),再按市场价折算,当场兑换棉衣、面粉;送来的钢材,由农机修理厂检测(含碳量、硬度),兑换农具。半个月内,就收到棉花3000斤、钢材3吨、染料50斤,工厂的原料短缺问题彻底解决。
随着订单增多,叶树秋决定扩大工厂规模:面粉厂新增1台钢磨,日产能提升到7万斤;被服厂加开5台缝纫机,日产量增加50件;农机修理厂新增1台车床,每天多修20件农具。同时,从互助组里选拔20名青年,送到工厂当学徒,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一个月后,北满的经济循环彻底盘活:
- 百姓受益:12县的商铺里,面粉、棉衣、农具随时能买到,价格比以前从地主家买便宜三成,百姓再也不用“磨面排队、缝衣熬夜、修农具跑远路”;
- 工厂受益:富余产品全部售出,换回充足原料,规模扩大后,日产能提升40,不仅能满足军需和北满需求,还能供应哈城及周边地区;
- 商人受益:哈城商人每趟运输能赚20-30的利润,北满本地商户月收入比以前增加一倍,不少小商贩还扩大了经营规模;
- 根据地受益:商铺开业后,地委每月能收税300元,用于修路、办学、改善民生;工厂扩大规模带动就业,200多名百姓和俘虏在工厂上班,有了稳定收入。
叶树秋站在嫩江县的“北满特产店”门口,看着百姓排队买面粉,商人跟店员对账,远处工厂的烟囱冒着炊烟,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想起招商会前的顾虑,想起商人的疑虑,想起筹备时的细节,心里清楚:北满的经济,再也不是“只靠种地、只靠军工”,而是形成了“工农并举、产销联动”的良性循环。
哈城总商会再次派人来北满,提出要在哈城开设“北满产品专馆”,张启山在信里写道:“叶书记,北满的产品好,信誉更好,我们要让哈城的百姓都知道,北满不仅能打胜仗,还能造出好东西!”
叶树秋拿着信,对身边的干部说:“这就是招商会的意义——不是赚多少钱,是让北满的产品走出去,让外面的资源走进来,让百姓的日子过好,让根据地更稳固。只要咱们坚持‘诚信招商、互利共赢’,北满的明天会更好!”
礼堂门口的红绸横幅还没摘下,只是旁边又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北满-哈城产销对接点,每日供应,欢迎选购”——阳光洒在木牌上,映出北满经济复苏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