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42章 建设北满(7)

第142章 建设北满(7)(1 / 1)

北满的工地尘土飞扬,面粉厂的钢磨基座、被服厂的缝纫机机架、农机修理厂的车床地基同时动工——百姓们自发扛砖运石,伤残老兵带着互助组平整场地,老工匠们蹲在现场指导布局,原本寂静的空地,转眼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战场。可没等大家高兴多久,一个个难题就像北满的春寒一样,接踵而至:面粉厂地基下陷、被服厂电力不足、农机修理厂零件短缺,好不容易闯过建设关,原料危机又迎面而来。叶树秋踩着泥泞跑工地、跨县镇、联部门,用“接地气的办法”解建设难题,用“磨破嘴的诚意”化原料危机,硬生生把三座工厂从“困境”拉到“正轨”。

嫩江县面粉厂选址在粮库旁的空地,刚挖好1米深的地基,就遇上连阴雨,黑土吸水后变软,浇筑的水泥基座竟下陷了5厘米。老工匠刘师傅急得首跺脚:“这破地!钢磨重3吨,再下陷就得压垮厂房!”负责施工的老兵张铁山(腿残)也犯愁:“俺们筑战壕用的是沙袋,可这厂房地基,实在没经验!”

叶树秋蹲在泥泞的地基里,用手捏了捏黑土:“北满的土黏,遇水就软,光用水泥不行,得给地基加‘筋骨’!”他想起西保临江时,战士们用柳条和碎石加固战壕防坍塌,立刻拍板:“张铁山,带互助组去河边割柳条,再拉来修路剩下的碎石,按‘柳条一层、碎石一层、黑土一层’分层夯实,最后再浇水泥,保准结实!”

张铁山带着战士和百姓,顶着小雨割柳条,用牛车拉碎石,一层一层铺进地基,再用石碾反复压实。叶树秋也挽着裤腿,跟着一起扛柳条:“刘师傅,您放心,这地基比战场的碉堡还结实!”三天后,地基晾干,再浇筑水泥,用水平仪一量,纹丝不动。刘师傅摸着基座,笑着说:“叶书记,还是你们打仗的有办法!”

东总调的钢磨运到了,拆开木箱一看,少了个关键零件——传动齿轮,而且电机碳刷磨损严重。刘师傅拆开钢磨,指着空荡荡的齿轮位:“没有这齿轮,钢磨转不起来;碳刷磨坏了,电机容易烧,这可咋整?”

叶树秋立刻骑马去满洲里兵工厂,找到李师傅:“老李,你得帮我想想办法,面粉厂等着钢磨开工,百姓磨面都排队呢!”李师傅翻遍兵工厂的废料堆,找出一个报废的迫击炮齿轮:“这齿轮尺寸差不多,就是齿距有点宽,俺们用铣床改一改,应该能用;碳刷的话,用铜丝和石墨混合压制,能凑合用三个月。”

两天后,改装好的齿轮和新做的碳刷送到面粉厂,刘师傅带着学徒安装调试。当钢磨发出“轰隆隆”的响声,第一捧雪白的面粉从出粉口落下时,围观的百姓们爆发出欢呼,张老汉伸手接了一把面粉,凑到鼻尖闻:“香!比石磨磨的香多了!”

钢磨转起来了,可百姓没人敢操作——有人说“机器会吃人”,有人怕弄坏了赔不起。刘师傅教了三天,还是没人敢上手,急得拍桌子:“这机器是帮你们的,不是害你们的!”

叶树秋琢磨着,让老兵张铁山带头学:“张书记,你是老兵,不怕枪林弹雨,还怕机器?你学会了,百姓就敢学了!”张铁山硬着头皮跟着刘师傅学,从开机检查到调节磨盘间距,记了满满一本笔记。三天后,他独立操作磨出了面粉,叶树秋立刻组织百姓观摩:“大家看,张书记腿不好都能学会,这机器不难,只要按规矩来,比推石磨轻松多了!”

叶树秋还让刘师傅制定《钢磨操作守则》,贴在厂房墙上:“开机前查齿轮,磨面时控流量,关机后清麸皮”,还设了“操作奖”——每月操作无失误的,多给10斤面粉。很快,8名学徒都能熟练操作,面粉厂日产能从0冲到了3万斤,百姓磨面再也不用排队了。

讷河县被服厂选在妇救会旁,20台缝纫机刚摆好,就遇上了新麻烦:厂区没通工业电,仅有的一台小型发电机带不动10台以上缝纫机,一开机就跳闸;学徒们裁剪布料没经验,1匹布只能做5件棉衣,比老工匠少做2件;手工弹棉效率低,棉花蓬松度不够,缝出来的棉衣又沉又不保暖。

被服厂厂长、老工匠张师傅找到叶树秋:“叶书记,没电力,缝纫机就是废铁!再过两个月就入冬,战士们等着穿棉衣呢!”叶树秋立刻联系满洲里兵工厂:“李师傅,被服厂电力不够,能不能从兵工厂拉根临时电线,分点电给我们?”

李师傅带着工匠们,用了两天时间,拉了3公里长的临时电缆,从兵工厂的发电机分了20千瓦电力给被服厂。可即便这样,还是带不动20台缝纫机。叶树秋又想了个办法:“错峰生产!上午让10台缝纫机缝棉衣,下午换另外10台,晚上用发电机补缝小件,再让妇救会的姐妹手工锁边,两班倒,不耽误进度!”

为了让电力更稳定,叶树秋还让军工组给被服厂装了个稳压器:“这是从报废电台上拆的零件改的,能稳住电压,不会再跳闸了!”当第一台缝纫机在稳定电力下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时,李秀莲等妇女激动得拍手:“这比手工缝快多了!一天能顶俺们三天的活!”

学徒们裁剪布料浪费严重,张师傅心疼得首皱眉:“这土布是百姓一针一线织的,不能这么糟践!”叶树秋蹲在布料旁,看着张师傅裁剪,突然说:“张师傅,您能不能按不同体型,画一套‘标准样板’?学徒们照着样板剪,不就不浪费了?”

张师傅觉得有理,花了两天时间,画出了“战士款”“百姓款”“老人款”三种样板,标上尺寸,用硬纸板剪出来,让学徒们垫在布料上裁剪。叶树秋还制定了“损耗奖惩”:每匹布裁剪超过7件的,奖励1尺布;少于5件的,罚抄样板10遍。

学徒王小妹刚开始总剪歪,张师傅手把手教她:“左手扶稳样板,右手剪刀要首,别着急,慢工出细活。”一周后,王小妹每匹布能剪8件棉衣,成了学徒里的“尖子生”。,原本不够用的土布,突然能多做几百件棉衣了。

手工弹棉一天只能弹5斤,远不够被服厂需求。叶树秋想起兵工厂有个俘虏是弹棉工匠,会做简易弹棉机:“你要是能造出弹棉机,我给你记大功,提前释放回家!”俘虏立刻答应,带着工匠们用剿匪收缴的废铁,做了3台简易弹棉机——用脚踏驱动,钢丝弹齿转动,一天能弹30斤棉花,效率提高了6倍。

弹棉机造出来了,可棉花分散在各村,百姓运过来不方便。叶树秋让各村互助组成立“送棉队”:“百姓把棉花送到村部,互助组用牛车统一送到被服厂,每送10斤棉花,给1斤粮食补助!”很快,一车车棉花运进被服厂,弹棉机转起来,蓬松的棉花堆成了小山,张师傅笑着说:“这下,棉衣能按时交货了!”。更麻烦的是,修农具需要的特定钢件(比如犁铧刃口钢)短缺,俘虏铁匠只能用普通铁代替,修出来的农具用几天就坏;还有个学徒操作车床时,不小心被卡盘夹伤了手,吓得没人敢再上手。

老工匠王师傅(兵工厂退休)围着地基转了两圈:“这地基得加钢筋,再加厚10厘米,不然撑不住车床震动!”叶树秋立刻让战士们从剿匪收缴的武器里,拆出废弃的钢筋,切成小段,铺在地基里,再浇筑双层水泥。他笑着对王师傅说:“这是按战场修炮位的标准来的,能扛住炮弹冲击,还怕扛不住车床?”

地基加固后,车床开机再也不震动了,王师傅加工出的第一个犁铧,尺寸误差不到1毫米:“稳!比兵工厂的老地基还稳!”

普通铁修的农具不耐用,叶树秋急得跑东总军工部门:“王部长,农机修理厂缺刃口钢,您能不能给点废钢?哪怕是报废的炮弹壳也行!”王部长答应调拨500斤废钢:“这是军工修武器剩下的,含碳量高,锻打后能当刃口钢用!”

俘虏铁匠张强(之前采石组组长),以前是石匠,没锻过钢件。王师傅带着他,把废钢放进熔炉里烧红,用大锤反复锻打,去除杂质,再打成犁铧刃口、锄头钢片。张强的手被烫伤了好几处,却没叫苦:“俺以前破坏庄稼,现在修农具,是赎罪,再苦也值!”

很快,一批批专用钢件造了出来,修出来的农具耐用多了。肇东县的王大叔拿着修好的犁铧,试耕了一亩地:“这犁铧真尖!比新的还好用,能用到秋收!”

学徒受伤后,没人敢操作车床。叶树秋让王师傅制定《车床操作安全规程》:“开机前检查卡盘,操作时戴手套,不准用手摸旋转零件,违者停工学习!”他还让卫生队派1名卫生员驻厂,每天开工前讲安全知识,准备好消炎膏和绷带。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叶树秋让王师傅带着老兵李建国(失去右臂,用左手操作)先示范:“李大哥,你给大伙露一手,让他们看看,按规矩操作,安全得很!”李建国用左手熟练地装夹零件、启动车床,加工出一个完美的零件。学徒们见状,慢慢放下顾虑,跟着师傅学操作,再也没发生过安全事故。

三座工厂刚步入正轨,原料危机又来了:面粉厂粮源分散,运输损耗大,储存防潮不到位,导致可用粮减少;被服厂土布产量不足,棉花加工跟不上,染料短缺(军民衣服需要染色区分);农机修理厂废钢用尽,新的钢材没着落。“原料是工厂的粮,没原料,机器再转也白搭!”叶树秋揣着账本,又开始了新一轮“化缘”。

面粉厂每天需要5万斤粮食,可嫩江县本地粮源分散,运输损耗达10。叶树秋开了北满12县农会协调会:“咱们按‘就近调粮’原则,嫩江、讷河、肇东三县各承担三分之一,用新修的公路运输,农会组织统一收粮,减少损耗!”他还和邻县约定:“调粮按市场价,用北满的大豆抵扣,绝不亏了百姓!”

储粮防潮是个难题,叶树秋让老兵用战场“干燥法”:“粮库地面铺30厘米厚的干草和生石灰,粮食分层堆放,留通风道,再派专人每天查湿度,湿度超过60就翻晒!”他还发动百姓捐木板,在粮库周围搭起遮雨棚,防止雨水渗进粮库。很快,面粉厂的粮库堆得满满当当,日产能稳定在5万斤,不仅够百姓吃,还能给前线送2万斤面粉。

土布产量不足,叶树秋让农会组织“以粮换布”:“百姓每织1匹土布,换3斤玉米,织得好的多奖1斤,织布用的棉花,由被服厂统一发放!”各村妇救会立刻行动,李秀莲带着姐妹,每天织布到深夜,一个月就织了500匹土布。

棉花不够,叶树秋给东总发急电,周副参谋长协调冀东根据地支援1000斤棉花;染料短缺,他让兵工厂用废料提炼靛蓝染料:“这染料虽然颜色单一,但耐洗,能区分军民衣服,先凑合用!”当第一批染成蓝色的战士棉衣缝好时,叶树秋拿起一件试穿:“结实、保暖,战士们穿上,冬天打仗更有底气了!”

废钢用尽,叶树秋发动百姓“捐废铁”:“家里有废锅、废犁、废武器的,送到修理厂,每斤废铁换1斤粮食!”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扛着废锅,有的抬着废犁,甚至有老兵捐出了珍藏的报废子弹壳。

还是不够,叶树秋又跑东总军工部门:“王部长,再给点支援吧,秋收前要是修不好农具,百姓的收成会受影响!”王部长被他的诚意打动,调拨了1000斤报废的武器钢件:“这些钢件能锻打很多农具,秋收后,你们得给军工部门修一批工具!”叶树秋立刻答应:“没问题!修不好,我亲自给你赔罪!”

有了足够的钢材,农机修理厂每天能修50件农具,不仅能满足北满需求,还能给邻县修农具。张强看着堆成山的修好的农具,笑着说:“俺现在是正经的铁匠了,再也不是土匪了!”

三个月后,北满的三座工厂相继投产:面粉厂的钢磨日夜转,雪白的面粉源源不断地送到百姓家和前线炊事班;被服厂的缝纫机“哒哒”响,蓝色的军民棉衣堆成了小山,按时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农机修理厂的车床轰鸣,修好的农具被百姓扛走,秋收时派上了大用场。

叶树秋站在面粉厂的出粉口旁,看着百姓们提着布袋装面粉,脸上满是笑容;走到被服厂,看到妇女们正在给棉衣钉纽扣,战士们试穿新棉衣时的兴奋;来到农机修理厂,看到王大叔扛着修好的犁铧,笑着说“叶书记,今年肯定是大丰收”。

他想起建设时的地基下陷、电力不足、零件短缺,想起为原料跑遍邻县、求遍军工部门的日子,心里满是感慨:“北满的工厂,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百姓的手、工匠的技、军民的情,一点点建起来的。”

东北局领导视察北满时,看着运转的工厂和满意的百姓,握着叶树秋的手说:“树秋,你不仅能打胜仗、搞土改,还能建工厂,把北满建成了‘民生稳、军工支’的宝地,太不容易了!”

叶树秋笑着摆手:“不是我厉害,是北满的百姓和干部厉害,只要大伙心齐,再难的事也能办成!”

此时,北满的田野里,玉米己经成熟,收割机(农机修理厂修的)在田间穿梭;工厂里,机器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北满最动人的“丰收乐章”——这座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靠着剿匪、土改、修路、建厂,彻底站稳了脚跟,成了东北解放区最稳固的“后方粮仓”和“工业基石”。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火影:开局吃垮根部,团藏让我滚 卖寿衣,缝尸体,养鬼妻 神级插班生程宇林雨菡 护夫娇妻三姐妹异世名动天下 凡人:从推演万法开始修仙路 半边脸 重生大唐,在高阳公主府当牛马 反派很迷人 惊涛赋:平潭商人 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