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满的玉米苗长到齐腰高时,田野里的耕作进入农闲期,可叶树秋的脚步却更急了——土改让百姓有了粮,修路让物资能流通,但“有粮难磨、有棉难缝、有械难修”的困境,成了制约北满发展的新瓶颈。百姓用石磨磨面,一天磨不出20斤,远不够全村吃;过冬的棉衣靠妇女手工缝,一针一线要熬到深夜;农具坏了要扛去几十里外的集镇修,耽误春耕。“没有工业,民生难稳,军工难支!”叶树秋在地委会议上拍板,要在嫩江、讷河、肇东三县建“三大民生工厂”——面粉厂、被服厂、农具修理厂,可摆在面前的“两座大山”却难以逾越:缺专业人才,缺核心设备。
带着这两大难题,叶树秋揣着厚厚的调研笔记,先往哈尔滨跑满洲省委,再往长春跑东总,一路颠簸,一路盘算,把北满的需求和希望,装进了一次次恳切的求援里。
出发前,叶树秋用了十天时间,跑遍北满三县的村庄和兵工厂派驻点,把“缺什么”摸得门儿清,调研笔记上记满了带“数字”的需求,不是空泛的“要人才、要设备”,而是具体到“几个人、几台机、几斤粮”。
1 面粉厂:缺“磨面师傅”和“钢磨”,石磨产能差10倍
在嫩江县东沟村,叶树秋蹲在张老汉家的石磨旁,看着老两口推着磨盘转了半天,才磨出半袋带着麸皮的面粉。“俺家5口人,一天磨的面只够吃两顿,要是遇上阴雨天,磨盘潮了,磨出来的面还发黏。”张老汉擦着汗说,村里200户人家,只有3盘石磨,每到秋收后,磨面要排队等半个月。
叶树秋让农会统计:北满三县共8000户百姓,每月需面粉16万斤,现有石磨每天总产能仅5000斤,缺口达11万斤。。”
2 被服厂:缺“裁缝师傅”和“缝纫机”,手工缝衣赶不上需求
讷河县妇救会的院子里,20多个妇女围着针线筐缝棉衣,李秀莲的手指被针扎得满是小洞:“俺们一天最多缝2件棉衣,全县要给百姓和军区战士缝5000件过冬棉衣,靠手缝得到冬天才能完,到时候战士们早冻坏了。
叶树秋算了笔账:1台缝纫机每天能缝8件棉衣,建被服厂至少需要20台缝纫机,还得有5名会用机器的裁缝师傅(教妇女操作),以及1名懂布料裁剪的“掌尺师傅”——“百姓捐了不少棉花和土布,可没人会裁样式,缝出来的棉衣要么不合身,要么不保暖。”
3 农具修理厂:缺“机械师傅”和“车床”,坏农具堆成山
肇东县的农具存放点,堆着300多件坏农具——断了柄的锄头、磨秃了的犁铧、卡壳的镰刀,农会干部王大叔说:“这些农具要是能修,秋收时能省不少事,可咱们只会用锤子敲,修不好钢件,得运到满洲里兵工厂,一来一回要半个月,太耽误事。”
叶树秋找兵工厂派驻的工匠打听,修这些农具需要1台小型车床(加工钢件)、1台电焊机(焊接犁铧),还得有2名懂机械维修的师傅——“兵工厂的师傅忙不过来,只能偶尔来指导,咱们得有自己的修理厂,才能随坏随修。”
带着这份“需求清单”,叶树秋把调研笔记塞进背包,又揣了袋北满新产的大豆(给省委和东总的“伴手礼”,让他们尝尝北满的收成),坐上了去哈尔滨的马车。
哈尔滨的满洲省委办公楼,是栋老式砖房,叶树秋到的时候,省委书记正在开农业会议,他没敢打扰,在走廊里等了两个小时,手里的大豆被攥得温热。首到会议结束,他才拿着调研笔记,快步走进书记办公室。
1 摆需求:用“数据”说难题,不喊空口号
“书记,您尝尝这大豆,是北满刚收的,颗粒饱满,可百姓磨不出好面,只能煮着吃;这是妇救会缝的棉衣,针脚不齐,冬天不挡风;这是坏了的犁铧,没人会修,只能堆着。”叶树秋把大豆、棉衣、犁铧摆在桌上,又翻开调研笔记,“三县8000户百姓,每月缺11万斤面粉;5000件棉衣要缝,手工赶不上;300件农具待修,影响秋收。建三个厂,缺3台钢磨、20台缝纫机、1台车床,还缺8名专业师傅。”
省委书记拿起棉衣摸了摸,又看了看坏犁铧,眉头皱了起来:“北满的基础我知道,剿匪、土改、修路做得好,现在要建工厂,省委肯定支持,但咱们的资源也有限——钢磨、缝纫机是‘稀罕物’,师傅更是缺。”
2 争资源:先要“能落地”的人才,再盼“可协调”的设备
叶树秋知道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先退了一步:“设备要是难调,能不能先给咱们派些师傅?比如以前在面粉厂干过的老工匠、会用缝纫机的裁缝、懂机械的师傅,有了人,咱们哪怕先修旧设备,也能开工。”
省委书记想了想,让秘书拿来“人才名册”:“咱们省有几位退休的老工匠——哈尔滨老面粉厂的刘师傅,70岁了,懂钢磨维修;以前被服厂的张师傅,会裁衣和教缝纫机;还有个从兵工厂退下来的王师傅,懂车床。这三人愿意去北满,我再给你协调5名年轻学徒,跟着师傅学,以后北满也能有自己的技术人。”
至于设备,省委书记承诺:“钢磨咱们省库存有1台旧的,能修修用;缝纫机协调哈尔滨的纺织厂,调5台闲置的;车床暂时没有,我给你写封信,你去东总找周副参谋长,他们军工系统可能有闲置的旧车床,优先给北满调。”
拿到省委的“人才调令”和给东总的信,叶树秋心里踏实了一半——有了师傅,工厂就有了“主心骨”。临走前,他把那袋大豆留下:“书记,这是北满百姓的心意,等工厂建好了,再给您送面粉和新棉衣!”
离开哈尔滨,叶树秋没歇脚,首接坐火车去长春东总指挥部。火车上,他反复看省委写的信,又把农具修理厂的需求在笔记本上改了改,想着怎么跟周副参谋长说,才能让东总愿意把“紧俏”的车床调给北满。
1 找熟人:用“过往实绩”赢信任,不搞“空求支援”
东总指挥部里,周副参谋长正在看前线战报,看到叶树秋进来,笑着站起来:“树秋,你不在北满种粮,跑我这来干啥?是不是又要兵又要枪?”
叶树秋赶紧递上省委的信,又翻开调研笔记:“周副参谋长,这次不是要兵枪,是要‘建厂的家当’——北满土改后有粮有棉,可没工厂加工,百姓磨面难、缝衣难,农具坏了没人修,连给前线送的粮食,都得靠石磨磨成面,效率太低。您看,这是省委的信,想从东总调台旧车床,再请您帮忙协调点军工闲置的小设备。”
他还特意提了西保临江和北满剿匪:“以前您说北满是‘粮仓’,现在粮仓有粮了,要是能加工成面粉,前线战士也能吃口热馒头;农具修好了,秋收能多打粮,支援前线更有力。”
2 谈支援:从“闲置设备”到“跨区协调”,拿到“硬通货”
周副参谋长翻着叶树秋的调研笔记,又看了省委的信,对后勤部长说:“咱们军工修理厂有2台旧车床,是之前修武器换下来的,虽然老了,但修农具够用,调1台给北满;再给他们1台电焊机,也是闲置的,让王师傅带着用。”
还没完,周副参谋长又想起什么:“你们不是跟冀东根据地有物资联动吗?冀东的被服厂有批新到的缝纫机,协调10台给北满,让他们尽快把被服厂建起来,冬天战士们还等着新棉衣。”
至于钢磨,周副参谋长说:“东总后勤有1台新的小型钢磨,本来要给前线炊事班用,先调给北满面粉厂,等你们秋收后,再给前线补送面粉,这样既帮了北满,也不耽误前线。”
叶树秋没想到东总这么支持,激动得站起来:“周副参谋长,太感谢了!北满一定尽快建厂,秋收后多给前线送面粉和棉衣,绝不辜负东总!”
周副参谋长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信你!你在庞县能建根据地,在满洲里能盘活兵工厂,北满的工厂也肯定能建好。缺啥再跟我说,只要是为百姓、为前线,东总一定支持!”
带着省委派的3位老工匠、5名学徒,以及东总承诺调拨的“1台钢磨、15台缝纫机、1台车床、1台电焊机”,叶树秋坐着火车返程。火车上,老工匠刘师傅己经开始跟他聊面粉厂的布局:“钢磨要放在通风的地方,不然容易受潮;磨面要分三道工序,先粗磨,再细磨,最后筛麸皮,这样面粉才白。”
张师傅则拿出布料,在纸上画棉衣的裁剪图:“给百姓的棉衣要宽松,方便干活;给战士的要紧身,不影响行军,领口要加棉,防风。”王师傅也没闲着,跟叶树秋说车床的维修:“旧车床要先除锈,再换机油,开机前要空转半小时,没问题再用。”
回到北满,消息早就传开了——百姓们在村口等着,看到叶树秋带着师傅和设备清单回来,都围了上来:“叶书记,面粉厂啥时候建?俺们来帮忙搬砖!”“被服厂缺人手不?俺们妇救会都愿意去!”农会干部们也拿着“建厂选址报告”赶来,嫩江县选了离粮库近的空地,讷河县选了妇救会旁边的院子,肇东县选了农具存放点附近,都为了方便生产。
叶树秋站在人群里,看着一张张期待的脸,又看了看手里的人才和设备清单,笑着说:“乡亲们,师傅来了,设备在路上了,咱们这就开工建工厂!以后咱们北满,不仅有好地好粮,还有自己的面粉、自己的棉衣、自己修的农具,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当天下午,三个工厂的选址地就热闹起来——百姓们自愿来挖地基、搬砖石,老工匠们在现场指导布局,学徒们跟着师傅学看图纸,连之前修路的俘虏,也有不少人申请来工厂干活,想跟着师傅学门手艺。
夕阳下,面粉厂的地基己经挖好,被服厂的院墙正在垒,农具修理厂的车床地基也标上了白线。叶树秋站在工地旁,想着从跑省委到跑东总的奔波,想着老工匠们的叮嘱,想着百姓们的热情,心里清楚:北满的工业之路,才刚起步,但只要军民同心、上下联动,就没有建不起来的工厂,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而这些工厂,终将成为北满“工农并举”的基石,支撑着根据地的民生,也支撑着前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