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的北满,黑土地刚解冻就透着勃勃生机——从嫩江到讷河,从肇东到北安,300多支土改工作队踩着泥泞的田埂,深入每个村落;1200余名在西保临江战役中负伤的老兵,带着伤残的手臂、拄着木拐,走进各村担任村支书;无数个“互助组”在田埂上成立,老弱妇孺互帮互助,翻地、送肥、选种的身影遍布田野。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不仅是“分地”,更是用“人”与“情”,唤醒了北满黑土地的活力。
“俺这条腿是在西道沟阵地丢的,但只要还能走,就不能让百姓的地再被欺负!”在讷河县东河村,32岁的老兵张铁山拄着木拐,站在村头的土台上,对着村民们喊话。他的左腿在西保临江战役中被炮弹炸伤,落下残疾,却主动申请从军区转业,来村里当村支书——像他这样的伤残老兵,北满12县共有1200余名,他们带着战场的铁血意志,成了各村土改的“主心骨”。
1 公平分地的“铁尺子”:不偏不倚,守住底线
张铁山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核查土地丈量数据——之前工作组初步丈量时,有个农会委员想把自家亲戚的地多分半亩好地,张铁山发现后,当着全村人的面把数据改过来,还把自己的军用水壶往桌上一摔:“俺在前线打仗,就是为了让百姓有口公平饭吃!谁要是敢在分地上搞猫腻,就是跟俺张铁山过不去,跟前线牺牲的战友过不去!”
他还在村里设了“土改意见箱”,每天晚上提着马灯去开箱,不管是老人觉得地远、妇女觉得地差,他都一一记录,第二天带着工作组去调整。东河村有个瞎眼的王大爷,分到的地离村太远,张铁山就把自己分到的近村好地,换给了王大爷:“俺年轻,多走几步没事;您老看不见,近点方便。
2 护地防扰的“硬脊梁”:赶走抢地的“地痞”,守住百姓的根
土改初期,有几个被打倒的地主亲信,趁着夜色去拔村民的地界桩,想搅乱分地。张铁山知道后,带着村里的民兵,连续三天夜里在田埂上巡逻。一天凌晨,他们抓住了正在拔桩的地痞,张铁山没动手,只是把他们带到村头的烈士纪念碑前:“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地牺牲的!你们现在拔地界桩,就是在刨他们的根!”
地痞们被说得低下头,张铁山又说:“只要你们以后好好种地,不捣乱,村里还能给你们分地;要是再敢犯浑,就别怪俺不客气!”后来,这几个地痞不仅没再捣乱,还主动加入了互助组,跟着大家一起翻地。
3 带民致富的“领路人”:懂战术更懂种地,把战场经验用在田野
这些老兵虽然多是“打仗出身”,却没把自己当“外行人”——张铁山在部队学过“阵地防御”,就把这招用在“农田防涝”上,带着村民在田埂旁挖排水沟,说“这就像战场的战壕,能把水排出去,保护庄稼”;嫩江县老兵李建国,在部队是“爆破手”,懂火药的用法,就教村民用“土炸药”炸开冻土,比用锄头挖快了三倍。
他们还把部队的“作风”带到村里:每天清晨带头下地,晚上组织村民学农技术;村里的事不管大小,都开“村民大会”商量,像在部队开“战前动员会”一样,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东河村村民说:“张书记虽然腿不好,但心里亮堂,跟着他干,俺们放心!”
“一家种不动,十家一起上!”随着分地完成,北满各村的“互助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以村为单位,按居住远近、劳力多少,每10-15户组成一个组,年轻力壮的帮老弱妇孺翻地,妇女们帮着送水、做饭,孩子们帮着捡石头、拔草,就连瞎眼的王大爷,也能坐在田埂上,帮大家看农具、记工时。
1 劳力互助:年轻的帮年老的,有力的帮伤残的。
东河村的互助组里,20岁的王小虎是最年轻的劳力,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先去帮70岁的刘老汉翻地。刘老汉的地有1亩,王小虎一个人要翻两天,刘老汉就坐在田埂上,给王小虎递水、擦汗:“娃,歇会儿,别累着!”王小虎擦了擦汗,笑着说:“刘大爷,俺年轻,有力气!您以前给地主种地,受了一辈子苦,现在有了自家的地,俺得帮您种好!”
村里的伤残老兵也加入了互助组——失去右臂的李大叔,不能用锄头,就教大家怎么选种;腿伤没好利索的赵大哥,不能长时间站立,就坐在地头,帮大家修理农具。互助组里没有“闲人”,只有“分工不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2 农具互助:你家有犁,我家有耙,凑一起就是“全套家当”
分地后,很多村民家里只有锄头、镰刀,没有犁、耙等大型农具。互助组就搞“农具共享”——张家有犁,就轮流帮组里的人耕地;李家有耙,就帮大家把地耙平;王家有牛车,就帮大家拉粪、送种子。
讷河县西河村的互助组,还搞了“农具互助账本”,谁家用了谁家的农具,就记在账本上,秋收后用粮食补偿。组长王大叔说:“咱们现在穷,买不起全套农具,但只要凑在一起,就啥都有了!就像以前八路军打仗,互相支援,才能打胜仗!”
有一次,组里的犁坏了,大家正着急,在兵工厂当过工匠的老吴,就带着大家用剿匪缴获的废铁,自己打造了一把新犁。新犁打造好那天,全组人围着犁,像看“宝贝”一样,老吴说:“这犁是咱们自己做的,用着更顺手!以后咱们再不用求地主借农具了!”
“地主的浮财,要用来养百姓的地!”土改工作组在清剿土匪、斗地主时,收缴了大量浮财——金银首饰、粮食、布匹、农具,甚至还有地主藏在地下的银元。叶树秋在军政会议上明确要求:“所有浮财,一律不准私分,要集中起来,换成种子、农具、耕牛,分给最需要的百姓!”
1 浮财换良种:让黑土地长出“最好的粮”
北满地委专门成立“浮财兑换组”,把收缴的金银首饰、银元,运到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换回适合北满气候的良种——抗寒的玉米种、高产的大豆种、早熟的土豆种。工作组还请来了农业专家,教村民怎么选种、浸种,确保种子能发芽、能高产。
嫩江县的兑换组,用没收的地主金镯子,换回了500斤玉米良种。工作组的老周,带着种子到各村分发,还在东河村搞了“良种试验田”,亲自示范怎么播种:“这良种比普通种子能多收三成,咱们今年种好了,明年就能推广到全县!”
村民们拿到良种,都小心翼翼地装在布袋里,藏在炕头——刘老汉说:“这种子是用地主的金镯子换的,俺得种好,不能浪费!”播种那天,互助组的人都来帮刘老汉种试验田,大家蹲在地里,把种子一粒一粒播进土里,像在呵护“宝贝”一样。
2 浮财换农具:兵工厂打造“接地气”的家什
针对村民缺农具的问题,北满地委还与满洲里兵工厂协商,用收缴的布匹、粮食,从兵工厂换回了大批“接地气”的农具——适合翻黑土地的重型锄头、能深耕的犁铧、轻便的镰刀,甚至还有专门给老弱妇孺设计的小型耙子。
兵工厂的工匠们,还根据北满的地形,对农具进行了改良——把锄头的木柄加长,方便村民站立翻地;把犁铧的刃口磨得更锋利,减少深耕的阻力。李师傅带着工匠,亲自把农具送到各村,还现场教村民怎么使用、怎么保养:“这锄头的刃口是用优质钢做的,能砍断石头,你们用的时候别太使劲,省着点用!”
东河村的互助组,分到了10把重型锄头、5张犁铧。张铁山拄着木拐,看着崭新的农具,对村民们说:“以前地主用最好的农具,咱们只能用破锄头;现在咱们有了这么好的农具,一定要多打粮,让那些地主看看,咱们农人也能把地种得比他们好!”
随着土改的深入,北满的黑土地上,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晨,互助组的村民们扛着农具,说说笑笑下地;中午,妇女们提着篮子,给地里的人送午饭;傍晚,大家坐在田埂上,聊着今年的收成,规划着冬天的日子。
讷河县的老农张守业,种了一辈子地,第一次在自家的地里,种下了良种玉米。他蹲在地里,用手摸了摸刚发芽的玉米苗,对身边的孙子说:“娃,你记住,这苗是共产党给的,是解放军给的,是互助组的叔叔阿姨帮着种的。以后你长大了,要好好种地,要报答这些好人!”
在北满土改总结会上,叶树秋看着各村报来的春耕数据——90的土地己翻整完毕,80的村民分到了良种,70的互助组配齐了农具,脸上露出了笑容:“咱们的土改,不仅分了地,更分了‘民心’。只要百姓的心齐了,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好,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夕阳下,北满的田野里,村民们还在忙碌着——翻地的锄头扬起黑土,播种的手撒下希望,互助组的笑声传遍田野。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不仅改变了北满的土地归属,更改变了农人的生活,唤醒了黑土地的活力,为后续的东北解放战争,打下了最坚实的民心基础和物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