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38章 建设北满(3)

第138章 建设北满(3)(1 / 1)

春分过后,北满的冻土渐渐化开,田埂上冒出嫩绿的草芽。随着土匪肃清,12支土改工作组(每县1支,配1名军区战士护安全、2名农会干部当向导)带着步弓、算盘、牛皮土地册,进驻各村。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从地主手里没收的土地,按人口、劳力公平分到每户百姓手里,用木刻的地界桩、红印的土地证,给农人一个“自己的根”。

在嫩江县西沟村,工作组刚进村口,就被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老人们攥着磨破的租地契约,中年人扛着家里仅有的锄头,妇女抱着孩子,眼里满是期待。农会主席王老实扯着嗓子喊:“大伙别急!工作组同志带着规矩来的,好地、中等地、差地都匀着分,孤寡老人、残疾兄弟还能多照顾,保证家家有地种!”

土改的第一步是“清地丈田”——工作组要先摸清村里所有待分土地的位置、肥力、面积,再登记全村人口、劳力,按“人七劳三”(人口占七成,劳力占三成)的原则分配,避免“好地全归强劳力,差地全给老人”的矛盾。

1 工具里的细致:步弓量尺寸,布袋分土地

工作组的老周是山东来的土改老手,他手里的步弓是特制的——木杆长5尺,弓弦上刻着刻度,“一步五尺,十步一丈,咱们量地不用尺,用步弓,大伙都能看着,心里敞亮!”他蹲在田埂上,把步弓一端固定在石头上,另一端拉到远处,让村民张老汉跟着数步数:“张大爷,您跟着数,一步、两步一共二十步,这地块就是一丈宽,五十步长,算下来就是五分地,没错吧?”

张老汉点头如捣蒜:“没错!俺种了一辈子地,这点数还能错?以前地主量地用‘大步’,一步顶咱们两步,现在你们用步弓,寸寸都量到,实在!”

除了步弓,工作组还带了三个布袋,分别装着写有“上、中、下”的木牌——好地(黑土、近水源)插“上”牌,中等地(黄土、离水源半里)插“中”牌,差地(沙土地、离水源一里以上)插“下”牌。老周解释:“每家都能分到‘上、中、下’三种地,比如五口之家,分一亩好地、一亩中等地、半亩差地,保证大伙都不吃亏。”

2 账本里的公平:算盘响,民心亮

村头的老槐树下,工作组的小李扒拉着算盘,把每家的人口、劳力、应分地亩数记在牛皮册上。”。

“小李同志,俺家娃还小,能多分点近村的地不?”李二柱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李二柱激动得首搓手:“行!太行了!俺家娃小,走不远,这地正好!”

账本上的每一笔都算得明明白白,算盘声噼里啪啦响,百姓围在旁边看,没人吵、没人闹——他们知道,这算盘响的不是数字,是自己能种到“自家地”的希望。

丈量清、算好账,就到了最关键的“分地到户”——工作组带着百姓按牛皮册上的地块,一一指认,再用硬木做的地界桩(长两尺,顶端刻着户主名字),砸进田埂,这一砸,就意味着“这块地,以后是你的了”。

1 老光棍的“救命地”:地界桩旁的眼泪

村里的老光棍刘老汉,今年60岁,一辈子给地主扛活,没娶上媳妇,也没块自己的地。工作组给他分了村东头一亩好地(近水源,黑土肥沃),还特意选了块离他住处近的。

当老周帮刘老汉把刻着“刘老栓”的地界桩往土里砸时,刘老汉突然跪了下去,伸手摸着刚砸进去的桩子,眼泪滴在黑土地上:“俺活了60年,做梦都想有块自己的地!以前给地主种地,收10斤粮,俺只能得1斤,冬天饿肚子,只能去讨饭现在俺有地了,能种玉米、种土豆,再也不用讨饭了!”

老周赶紧把他扶起来:“刘大爷,快起来!这地是您该得的,以后咱们农会还帮您找互助组,大伙一起帮您种地,保证您有饭吃!”刘老汉摸着地界桩上的名字,又摸了摸黑土,哽咽着说:“俺明天就去翻地,把地整得平平整整的,不辜负这块地,不辜负你们!”

2 年轻夫妻的“希望地”。王铁柱扛着锄头,在自家的好地里走了一圈,对李秀莲说:“这块好地种玉米,能收1000斤,够咱们全家吃一年;中等地种大豆,能换点盐和布;差地种土豆,冬天窖起来,给娃当零食。”

李秀莲抱着小儿子,指着地界桩对大儿子说:“娃,你看,这是咱们家的地,以后你爹种地,你就来帮着拔草,咱们再也不用看地主的脸色了!”大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跑到地界桩旁,捡起一块土块,对王铁柱说:“爹,俺帮你看地,谁也不能抢咱们的地!”

王铁柱笑着拍了拍儿子的头,又从口袋里掏出个红绳,系在地界桩上:“这红绳是你娘织的,系上它,咱们家的地就不会丢了!”

分完地,工作组开始发“土地证”——用厚纸印刷,上面写着户主姓名、地亩数、地块位置,盖着北满地委的红印。百姓拿到土地证,有的当场就用油布包起来,藏在贴身的口袋里;有的拿回家,贴在堂屋的墙上,像供奉祖宗牌位一样;还有的把土地证交给孩子保管,让孩子知道“咱家有地了”。

1 老支书的“传家宝”。他拿到土地证后,没有立刻收起来,而是当着全村人的面,给孩子们讲以前的事:“俺小时候,村里的地全是李老财的,俺爹给李老财种地,活活累病死了,李老财连口棺材都不给现在咱们有了土地证,这地是共产党给的,是解放军打出来的,你们要记住,谁让咱们没地种,咱们就跟谁斗;谁让咱们有地种,咱们就跟着谁干!”

他把土地证用油布包了三层,放进一个木盒子里,交给15岁的孙子:“这盒子里装的不是纸,是咱们家的根,你要好好保管,以后传给你儿子,让他们知道,咱们农人有了地,才算有了家!”

2 妇女们的“定心丸”:土地证后的底气

村里的妇女们拿到土地证,凑在一起叽叽喳喳——李秀莲说:“以前俺们女人不能下地,现在有了自家的地,俺也要跟着男人一起种,多收点粮,给娃做新衣服;”张婶说:“俺家分到的地离井近,以后俺天天去浇水,保证庄稼长得好;”王大娘说:“俺要把土地证藏在针线筐里,缝衣服时看到它,心里就踏实。”

妇女们还自发组织了“妇女互助组”,约定“谁家种地缺人手,大伙一起帮;谁家孩子没人看,大伙轮流带”。李秀莲笑着说:“以前地主家的女人不用干活,却没咱们现在开心——咱们的地是自己的,种出来的粮是自己的,这才是真的好日子!”

土改结束那天,百姓们自发在村头摆了“谢恩宴”——没有好酒好菜,只有自家腌的咸菜、刚烙的玉米饼、攒了很久的鸡蛋。他们拉着工作组和解放军战士的手,非要让他们尝尝“自家的东西”。

刘老汉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递给老周:“同志,这粥是用俺家新地的玉米种熬的,您尝尝,香!俺这辈子没吃过这么香的粥!”王铁柱抱着一筐鸡蛋,塞给解放军战士:“兄弟们,你们帮俺们打土匪、分土地,这鸡蛋你们一定要收下,是俺们的心意!”

老周推辞不过,接过玉米粥,喝了一口,对百姓们说:“大伙不用谢我们,要谢就谢共产党、谢解放军!咱们分了地,还要好好种,多打粮,支援前线,让更多的百姓能分到地,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田埂上的地界桩在余晖中映出长长的影子,百姓们扛着锄头、牵着牛,在自家的地里来回走动,规划着春耕;工作组和解放军战士离开时,百姓们跟在后面送了很远,首到看不见人影,还在挥手。

西沟村的田埂上,刘老汉蹲在地界桩旁,用手扒拉着黑土,嘴里念叨着:“今年一定是个好年景,俺要多收粮,给工作组和解放军送点去”黑土地上,春风吹过,带着泥土的清香,也带着农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这希望,是地界桩砸出来的,是土地证印出来的,更是军民同心种出来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天榜!宝录 三鞭打碎大圣梦,灵官我是老实人 燎原与星光 柯南之我在酒厂抓卧底 修仙:雷系天灵根,你叫我魔修? 在威士忌组里寻找卧底是不是搞错 四合院:阎解成的老六文豪生活 小智与传说宝可梦的新冒险之旅 病娇男主惹人爱 监控之外:那位消失的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