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秋跟着养猪场的战士们上山打猪草时,一脚踩进了松软的黑土——拨开表层的落叶和杂草,下面竟是泛着金属光泽的煤层。“这是露天煤矿!”曾在济南洋行接触过矿业资料的叶树秋又惊又喜,再想到庞县冬天的大雪常压塌百姓的土坯房,一个“挖煤烧砖、改善民生”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有了煤,咱们就能烧砖;有了砖,百姓就能盖结实的砖瓦房,再也不怕大雪压塌房子!”部,敲定了“挖煤+烧砖”的双线计划。
叶树秋第一时间请来庞县的老猎人做向导,带着侦查连和百姓代表,对山上的露天煤矿展开勘探。老猎人指着山腰的黑土坡:“这地方俺小时候来过,下雨后会流出黑泥水,没想到是煤!”
战士们和百姓们拿着锄头、铁锹,分片挖掘勘探:有的清理表层植被,露出完整的煤层;有的测量煤层厚度,发现最厚处能有一米多;有的取样测试——用火柴一点,煤层竟能点燃,烧起来火力旺盛,烟还小,是优质的民用和工业用煤。
“这煤矿够咱们烧砖、取暖用好多年!”叶树秋看着勘探结果,兴奋地说。他立刻成立“煤矿开采队”,由三营一个排的战士带头,招募两镇的壮劳力加入:“开采队分两组,一组负责挖掘煤层,把煤运下山;一组负责修建简易运煤道,用木板和石头铺路,方便推车运煤。”
开采队很快动起来:战士们用钢钎撬煤块,百姓们用独轮车运煤,每天能挖出500多公斤煤。这些煤一部分先运到养猪场和养鸡场,用来取暖和煮饲料;大部分则堆在山脚下的煤场,为即将开工的砖窑储备燃料。老猎人看着堆积如山的煤,笑着说:“以前冬天只能烧柴火,以后有了这黑石头,咱们再也不用上山砍树了!”
根据“靠近煤矿、临近水源、方便取土”的原则,叶树秋和干部们在两镇选定了三个砖窑地址:
- 城东镇北窑:靠近露天煤矿,运煤方便,旁边有小河,取水便捷,主要供应城东镇及周边村庄;
- 庞源镇南窑:建在镇南的黄土坡上,这里的黄土黏性好,是烧砖的优质原料,供应庞源镇及南部村庄;
- 两镇中窑:位于两镇中间的开阔地,规模最大,负责烧制青砖(更耐用),供应部队营房和根据地重要建筑。
选址确定后,军民合力开工建窑。战士们负责挖窑体、砌窑壁:按照“马蹄形”窑体设计,底部挖燃烧室,中部设装砖的窑室,顶部留排烟口,用石头和黏土砌牢窑壁;百姓们则负责和泥、制砖坯:把黄土和水按比例混合,反复踩踏至黏稠,再放入砖模里压实,脱模后整齐码在空地上晾晒,晾干后就是待烧的砖坯。
曾在县城砖窑当过学徒的王师傅,主动担任“砖窑总师傅”:“烧砖关键在火候,先用煤把窑温升到800度,再焖窑三天,砖才能烧得结实。”他手把手教战士和百姓们烧窑技巧,从装窑的“错缝码放”(让热气流通),到控火的“勤添少添”(保持稳定火候),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第一批砖坯晾晒好后,三个砖窑同时点火。王师傅带着大家把砖坯整齐码进窑室,点燃煤块,窑顶的烟囱很快冒出黑烟。接下来的几天,战士们和百姓们轮流守在窑边,每隔两小时添一次煤,王师傅则时不时钻进窑口(用湿毛巾捂着脸)查看火候:“火候够了,砖坯的颜色开始变深了!”
三天后,焖窑结束,王师傅一声令下:“开窑!”战士们和百姓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窑门——里面的砖坯己经变成了青灰色,敲起来“当当”响,结实耐用。“成了!咱们烧出砖了!”大家欢呼着把砖搬出来,整齐堆放在窑场边,像一座座小山。
叶树秋看着这些青砖,笑着说:“这砖不仅能盖房,还能修水渠、砌猪圈!”他定下“砖窑使用规矩”:
- 优先供应百姓盖房:两镇百姓只要愿意出少量粮食(抵作煤和人工成本),就能到砖窑领砖,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免费供应;
- 其次用于根据地建设:用青砖修缮部队营房、加固鸡场和猪场的棚舍、修建村里的学校和卫生所;
- 储备过冬用砖:每个砖窑每月预留5000块砖,堆放在防潮的棚子里,防止冬天大雪压塌房屋时,能及时抢修。
随着砖窑不断出砖,两镇的“冬前建房”工程也热闹起来。叶树秋组织战士们成立“帮建队”,每个村派5名战士,带着工具帮百姓盖房。
城东镇的张奶奶家,之前的土坯房每年冬天都漏风,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先把旧房子拆掉,再用青砖砌墙,屋顶铺上厚厚的茅草和油布。张奶奶看着新砌的砖墙,激动地说:“这下好了,今年冬天再也不用怕大雪压塌房子了!”
庞源镇的李大哥家,不仅用青砖盖了正房,还砌了猪圈和鸡舍:“以前的猪圈是土坯砌的,一到冬天就冻裂,现在用青砖砌,结实多了!”村里的学校也用青砖修缮一新,孩子们终于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了。
叶树秋还带着战士们,用青砖在两镇的村口修了“避雪棚”——万一冬天有百姓被困在路上,就能在棚子里取暖避雪。避雪棚里还放着柴火和热水,由村里的民兵轮流值守。
冬天来临,庞县下起了大雪,可两镇的百姓们再也不用慌了——青砖盖的房子稳稳当当,雪再大也压不塌;避雪棚里温暖如春,偶尔有晚归的百姓,进去喝杯热水、烤烤火,心里暖暖的。张奶奶站在门口,看着漫天大雪,笑着对战士们说:“要是没有你们挖煤烧砖,俺们今年又要挨冻了!”
露天煤矿和砖窑的成功,不仅解决了百姓的住房问题,还带动了根据地的资源循环:
- 煤矿的延伸利用:除了烧砖,煤矿的煤还用来给卫生队的手术室供暖、给养鸡场和猪场的幼崽保温,甚至用来烧制石灰(和沙子混合成水泥,用于砌墙);
- 砖窑的产业链:砖窑产生的煤渣,被用来铺村里的小路(下雨天不泥泞),还能混合黄土制成“煤渣砖”(更轻便,适合盖小房子);
- 带动百姓增收:砖窑和煤矿需要大量人工,百姓们在农闲时去干活,能领到粮食或砖块,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技能。
叶树秋站在山上的露天煤矿旁,看着山下的砖窑冒着袅袅炊烟,两镇的青砖房错落有致,笑着对团部干部们说:“咱们挖的不仅是煤,是百姓的‘暖冬希望’;烧的不仅是砖,是根据地的‘稳固根基’。只要咱们善于发现资源、用好资源,就能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根据地越来越强大!”
庞县的第一场大雪来得猝不及防,鹅毛般的雪花下了整整一夜,覆盖了两镇的田野和房屋。天刚亮,叶树秋就带着战士们巡查各村,发现不少老旧土坯房被大雪压塌了屋顶,有的甚至墙皮剥落,百姓们裹着单薄的棉衣,在雪地里焦急地收拾着家当。“快!把砖窑的砖运过来,优先抢修受损房屋,绝不能让百姓在雪地里挨冻!”叶树秋当即下令,一场“雪中抢修”行动迅速展开。
“各村注意!凡有房屋被雪压坏的,立刻到村头登记!年轻力壮的乡亲们,都来帮着运砖、抢修!”团政委老周拿着铁皮喇叭,在各村喊话。消息传开后,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推着独轮车,很快在各村头集结起来。
- 一营负责运砖:从三个砖窑调运储备的青砖,用马车和独轮车分赴各村。战士们顶着大雪,把砖块整齐地码在车上,车辙在雪地里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再加把劲!早一分钟运到,百姓就能早一分钟住进暖房!”一营营长林锐带头推车,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很快结成了冰碴。
- 二营负责抢修:抽调懂建筑的战士,组成“抢修突击队”,带着锤子、钉子、茅草等工具,赶到受损房屋最多的村庄。二营营长韩峰对着战士们说:“咱们不仅要把屋顶修好,还要用青砖加固墙壁,让房子能扛住更大的雪!”
- 三营负责安置:在各村的空地上搭起临时棚子,生起煤炉,把无家可归的百姓接到棚子里,送上热腾腾的玉米粥和棉衣。三营营长赵磊给孤寡老人张奶奶裹紧棉衣:“大娘,您先在这儿暖和着,我们很快就把您的房子修好!”
叶树秋和老周根据房屋受损情况,定下“先重后轻、先老后少”的抢修原则——优先抢修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和有孩子的家庭的房屋,再修复其他受损房屋。
在城东镇的张奶奶家,战士们赶到时,土坯房的屋顶己经塌了一半,积雪灌进屋里,把被褥都浸湿了。“大娘别着急,我们这就给您修!”抢修队的战士们先把屋里的东西搬到临时棚子,再用铁锹铲掉屋顶的积雪,接着用青砖重新砌起受损的墙,铺上厚厚的茅草和油布,最后在屋顶压上木板,防止积雪再次压塌。
张奶奶坐在临时棚里,看着战士们冒雪干活,眼眶红红的:“你们快歇会儿,喝碗热粥暖暖身子!”战士们笑着摆摆手:“大娘,我们不冷,修完您的房子,还要去下一家呢!”不到三个小时,张奶奶的房子就修好了,屋顶的青砖整齐排列,墙壁也加固得结结实实,再也不怕大雪了。
庞源镇的李大哥家,屋顶塌了一个大洞,家里的孩子冻得首哭。抢修队的战士们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快速抢修——有的扛砖,有的砌墙,有的铺茅草,百姓们也主动过来帮忙,递工具、送热水。李大哥感动地说:“要是没有八路军,我们一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抢修过程中,战士们还发现了砖窑煤渣的“新用途”——砖窑烧砖后剩下的煤渣,不仅保温,还能防滑,正好用来解决雪天的难题。
- 防滑铺路:百姓们推着独轮车运砖时,雪地里的路太滑,容易摔跤。战士们就把砖窑的煤渣铺在各村的小路上,煤渣粗糙的表面增加了摩擦力,独轮车走在上面稳稳当当。“有了这煤渣路,运砖快多了!”推车轮的百姓笑着说。
- 保温填缝:在砌墙的时候,战士们把煤渣混合黄土,填在青砖的缝隙里,煤渣的保温性很好,能让房屋更暖和。王师傅笑着说:“这法子好!冬天屋里的热气不容易散出去,百姓们住着更舒服!”
- 临时取暖:临时棚子里的煤炉,光烧柴火不够暖和,战士们就把砖窑没烧透的煤块捡出来,放在煤炉里,火力更旺,棚子里很快就暖和起来。孩子们围在煤炉旁,再也不冷了。
抢修行动持续了三天,两镇受损的50多户房屋全部修好。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把家具搬回修好的屋里,铺上干净的被褥,生起取暖的煤炉。
叶树秋带着团部干部,挨家挨户查看抢修情况。在张奶奶家,张奶奶拉着叶树秋的手,非要留他喝碗热粥:“叶团长,你们真是百姓的救命恩人!这青砖房又暖和又结实,俺这辈子都忘不了你们的好!”在李大哥家,孩子拿着自己画的画,送给战士们:“谢谢叔叔,你们辛苦了!”
百姓们也纷纷拿出自家的东西,送给战士们——有的送鸡蛋,有的送红薯,有的送自己织的袜子。刘婶带着妇救会的姐妹们,给战士们缝了厚厚的棉手套:“雪天干活冷,戴上这个暖和!”
叶树秋站在雪地里,看着百姓们温暖的笑容和修好的青砖房,对战士们说:“咱们修的不仅是房子,更是百姓对咱们的信任。只要军民同心,再大的雪、再大的困难,咱们都能一起扛过去!”
大雪还在下,但庞县两镇的百姓们,再也不用害怕房屋被压塌了——青砖砌的墙、茅草铺的顶,还有八路军和百姓们的同心协力,筑起了一道最温暖的“冬日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