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县根据地的春耕刚结束,叶树秋就在团部会议上提出了“集中规模养鸡”的计划:“咱们大生产运动种了粮食,养了猪,还缺一样——养鸡。鸡下蛋能补充营养,鸡肉能改善伙食,鸡粪还是好肥料,一举三得!”他指着沙盘上两镇之间的“荒沟”区域,“就把鸡场建在这儿,离村庄近,方便百姓帮忙,也离部队驻地不远,好管理!”
“荒沟这地方好,背风朝阳,旁边还有小溪,水源方便,正好用来建鸡场!”副团长马刚跟着叶树秋实地考察后,当场拍板。团部立刻抽调二营一个排的战士,联合两镇的百姓,开始动手建鸡场。
战士们负责挖地基、搭鸡棚——用山上砍来的木头做架子,盖上茅草和油布,分成10个“鸡舍”,每个鸡舍能养50只鸡;百姓们则负责编鸡笼、围栅栏——用竹子编成的鸡笼通风透气,用树枝围起的栅栏能防止鸡跑出去,还能挡住野狗和黄鼠狼。
城东镇的王大叔,是村里有名的“养鸡能手”,他主动来指导:“鸡舍得留通风口,不然鸡容易生病;地面要铺一层干草,既能保暖,又好清理鸡粪。”他还带着几个村民,在鸡场旁边挖了个“粪池”,专门用来收集鸡粪,以后给庄稼当肥料。
不到一周,一个占地两亩的“新一团养鸡场”就建好了。10个鸡舍整整齐齐,栅栏围着的院子里,还挖了几个浅坑,用来给鸡“沙浴”——王大叔说,鸡沙浴能除寄生虫,长得更壮实。
鸡场建好后,最关键的就是鸡苗。叶树秋让各营和工作队分头行动,多渠道筹集鸡苗:
- 百姓捐赠:两镇百姓听说部队要建鸡场,纷纷把自家的小鸡苗捐出来。刘婶带着妇救会的姐妹们,挨家挨户动员:“咱们捐一只鸡苗,以后鸡场下了蛋,大家都能分到!”短短三天,百姓们就捐了200多只鸡苗,有本地的“土鸡”,还有能下双黄蛋的“芦花鸡”。
- 部队购买:团部拿出一部分经费,让侦查连去周边的集市上买鸡苗。侦查连长赵勇带着队员,跑到临县的集市,跟当地的鸡贩商量:“我们是八路军,买鸡苗是为了搞生产,能不能便宜点?”鸡贩们听说后,不仅按成本价卖给他们,还多送了30只种鸡(公鸡),“支持八路军抗日,俺们也出点力!”
- 军区支援:叶树秋给山东军区发了电报,申请支援一批优质鸡苗。军区很快回复,从沂蒙军分区的养鸡场,调来了150只“寿光鸡”——这种鸡长得快、下蛋多,是当时的优质品种,由军区的运输队亲自送到庞县。
凑齐500多只鸡苗后,王大叔主动申请当“鸡场管理员”:“俺养了一辈子鸡,保证把这些鸡喂得肥肥的,下更多的蛋!”团部还从各营抽调了10名细心的战士,跟着王大叔学养鸡,负责日常喂食、清理鸡舍。
“养鸡跟打仗一样,得讲‘策略’,不能瞎喂!”王大叔给战士们和帮忙的百姓,上了“养鸡第一课”,总结出一套“科学喂养法”:
- 分时段喂食:早上喂“细粮”(玉米粉混合麦麸),让鸡有精力找食;中午喂“青料”(野菜、白菜叶),补充维生素;晚上喂“杂粮”(小米混合红薯),让鸡吃饱过夜。战士们每天轮流去地里挖野菜、磨玉米粉,百姓们则把自家的红薯、白菜捐出来,给鸡当饲料。
- 防疫治病:王大叔教大家用“艾草煮水”给鸡喝,能预防感冒;用“大蒜切碎拌饲料”,能防止鸡得肠胃病。鸡场还专门设了一个“隔离舍”,要是有鸡生病,就立刻隔离,避免传染。有一次,几只鸡得了“拉稀病”,王大叔连夜上山采草药,熬成水给鸡喝,没过两天,鸡就痊愈了。
- 合理管理:每个鸡舍安排一名战士和一名百姓负责,每天记录鸡的吃食量、下蛋数;每周清理一次鸡舍,把鸡粪运到粪池里;每月给鸡舍消毒一次,用石灰水喷洒地面,防止细菌滋生。战士小李负责的鸡舍,鸡下蛋最多,他笑着说:“俺每天都跟鸡‘说话’,它们听得高兴,就多下蛋!”
三个月后,养鸡场迎来了“大丰收”——每天能收300多个鸡蛋,有十几只母鸡开始孵小鸡,之前的500多只鸡,长得肥肥壮壮,有的公鸡重达七八斤。
- 优先补给伤员和新兵:每天挑选100个鸡蛋,送到卫生队,给受伤的战士和正在训练的新兵补充营养;每月杀10只鸡,炖成鸡汤,分给伤员和新兵。
- 分给百姓改善生活:每天拿出100个鸡蛋,分给两镇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年底的时候,按“互助小组”的贡献,分给百姓一部分鸡肉和鸡蛋。
- 留作种鸡和肥料:留下100个鸡蛋孵小鸡,扩大养鸡规模;鸡粪全部运到田里,给玉米、蔬菜当肥料,百姓们都说:“鸡粪比化肥还好使,今年的玉米长得比去年壮!”
在城东镇的孤寡老人张奶奶家,战士们送来鸡蛋时,张奶奶激动得抹眼泪:“俺这辈子没吃过这么多鸡蛋,八路军真是比亲人还亲!”庞源镇的儿童团员王小丫,收到鸡蛋后,非要给鸡场的战士们送自己编的草帽:“谢谢你们,让俺们能吃到鸡蛋!”
看到养鸡场的成功,叶树秋又提出了“扩大计划”:在两镇各村都建“小型养鸡点”,由鸡场提供鸡苗和技术,百姓们自己喂养,鸡下的蛋和鸡肉,一部分留给自家,一部分交给鸡场统一分配。
很快,两镇就建起了20多个小型养鸡点,百姓们养鸡的热情高涨。王大叔每天骑着毛驴,去各村指导养鸡技术;战士们则帮着百姓搭鸡棚、采草药。养鸡不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还带动了根据地的农业发展——鸡粪当肥料,让庄稼长得更好;百姓们通过养鸡,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叶树秋站在养鸡场的院子里,看着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喂鸡、捡鸡蛋,笑着对团部干部们说:“咱们建养鸡场,不仅是为了改善生活,更是为了拉近军民关系。只要军民一条心,咱们的根据地就会越来越强大,不管是鬼子还是顽军,都打不垮咱们!”
夕阳下,养鸡场里的鸡叫声、战士们的笑声、百姓们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庞县根据地最温暖的“丰收乐章”。
看着养鸡场里成群的鸡鸭和每天收不完的鸡蛋,叶树秋又把目光投向了秋收后的田野——地里堆着成片的红薯梗、白菜叶,这些在百姓眼里“喂猪都嫌糙”的废料,在他看来却是“宝贝”。“养鸡成功了,咱们再办个养猪场!”叶树秋在团部会议上拍板,“用秋收的红薯梗、白菜叶当饲料,既解决了废料浪费,又能让军民吃上猪肉、用上猪粪肥,一举多得!”
“猪场得选在离鸡场不远的地方,方便共用粪池;还要靠近红薯地和白菜地,拉饲料省力气!”副团长马刚跟着叶树秋,在两镇之间的低洼地选定了猪场地址——这里地势平坦,旁边就是秋收后的农田,小溪水绕着地块流过,既方便冲洗猪舍,又能避免污染。
团部立刻抽调三营两个排的战士,联合两镇百姓开工建猪场。战士们负责挖猪圈、砌围墙:用石头砌成10个独立猪圈,每个猪圈宽3米、长5米,地面铺着石板,方便清理粪便;百姓们则负责搭棚顶、编食槽——用茅草和玉米秆搭成的棚顶通风又保暖,用竹子编成的食槽结实耐用,还能漏水,避免饲料积水发霉。
庞源镇的养猪能手李大爷,主动来当技术指导:“猪圈得留个‘漏粪缝’,猪粪能首接漏到下面的粪池里,既干净又省事;棚顶要留个小窗户,冬天能挡风,夏天能通风。”他还带着村民,在猪场旁边挖了两个大粪池,一个用来存猪粪,一个用来沤制饲料——把红薯梗、白菜叶堆在里面,加入少量玉米粉,发酵后就是猪最爱吃的“青贮饲料”。
不到十天,一个占地三亩的“新一团养猪场”就建好了。10个猪圈整整齐齐,旁边的沤肥池里,秋收的红薯梗和白菜叶正在发酵,散发着淡淡的酸香味,李大爷笑着说:“这味道,猪闻着就流口水!”
猪场建好后,叶树秋分三路推进“猪苗+饲料”筹备,把秋收废料的价值用到极致:
- 猪苗筹集:第一路,让各营去周边村庄“换猪苗”——用部队多余的玉米、红薯,跟百姓换刚断奶的小猪仔,百姓们都乐意:“用小猪换粮食,划算!”短短五天,就换了30头本地小猪;第二路,让侦查连去临县集市“买种猪”——挑了5头体格壮、长得快的“沂蒙黑猪”,这种猪耐粗饲、抗病强,适合用红薯梗、白菜叶喂养;第三路,向军区申请支援——军区从沂蒙军分区养猪场,调来了10头优质母猪,专门用来繁殖小猪,扩大养殖规模。
- 饲料筹备: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把秋收后的红薯梗、白菜叶全收了回来,足足装了200多车。李大爷教大家“分类处理”:新鲜的红薯梗、白菜叶,首接切碎拌玉米粉喂猪;老一点的,就堆进沤肥池发酵,制成“青贮饲料”;剩下的红薯藤、白菜根,晒干后粉碎,和玉米粉混合,做成“干饲料”,留着冬天喂猪。百姓们笑着说:“以前这些东西都烂在地里,现在能喂猪,真是变废为宝!”
“养猪跟养孩子一样,得细心照料,还得会‘搭配伙食’!”李大爷给战士们和帮忙的百姓,上了“养猪第一课”,核心就是“以秋收废料为主,精料为辅”:
- 分阶段喂食:小猪阶段,用“青贮饲料+玉米粉”混合喂,既能长骨架,又不浪费精料;中猪阶段,以新鲜红薯梗、白菜叶为主,搭配少量干饲料,让猪长肉;大猪阶段,增加青贮饲料的比例,适当加些红薯块,让猪长得更肥壮。战士们每天轮流去地里砍新鲜的红薯梗、白菜叶,百姓们则负责沤制青贮饲料,确保猪每天都有“营养餐”。
- 日常管理:每个猪圈安排一名战士和一名村民负责,每天早上清理猪粪,把猪粪运到粪池里;中午给猪冲澡,用小溪水把猪圈冲得干干净净;晚上检查猪的状态,要是有猪不爱吃食,就及时找李大爷来看。有一次,一头小猪得了“感冒”,李大爷用生姜、大蒜煮水,拌在饲料里喂给小猪,没过两天就好了。
- 疫病预防:李大爷教大家用“石灰水”给猪圈消毒,每周一次;用“艾草煮水”给猪喝,预防肠胃病;还在猪场门口设了“消毒池”,进出的人都要踩一下,防止带入病菌。战士小王负责的猪圈,猪长得最壮,他笑着说:“俺每天都跟猪说话,给它们挠痒痒,它们吃得香、睡得好,长得就快!”
西个月后,养猪场迎来了“丰收季”——第一批30头小猪长成了“肥猪”,每头都有100多斤;5头母猪也下了小猪仔,一共30多只,猪场的猪存栏量达到了70多头。
叶树秋延续“成果共享”的规矩,让猪场的收益惠及军民:
- 改善部队伙食:每月杀2头肥猪,给各营战士改善伙食。新兵连的李二牛,第一次吃到红烧肉,激动地说:“这肉真香!以后训练更有劲儿了!”受伤的战士们,也能喝到鲜美的排骨汤,恢复得更快了。
- 分给百姓过年:年底的时候,杀了10头肥猪,分给两镇的百姓,尤其是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城东镇的张奶奶,收到2斤猪肉,激动得抹眼泪:“俺好几年没吃过猪肉了,谢谢八路军!”
- 助力农业生产:猪场的猪粪,全部运到田里当肥料。百姓们用猪粪种的小麦,长得比往年壮实;用猪粪种的蔬菜,又大又嫩。王大叔笑着说:“这猪粪真是‘宝贝肥’,今年的庄稼肯定能丰收!”
看到养猪场的成功,叶树秋又提出了“循环农业”计划:用秋收的红薯梗、白菜叶喂猪,用猪粪当肥料种庄稼,用庄稼的废料再喂猪、喂鸡,形成“废料—养殖—肥料—种植—废料”的循环链条。
很快,两镇各村都跟着办起了“小型养猪点”,由猪场提供猪苗和技术,百姓们用自家的红薯梗、白菜叶喂养。李大爷每天骑着毛驴,去各村指导养猪技术;战士们则帮着百姓搭猪圈、沤制饲料。养猪不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还带动了根据地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让土地更肥沃,庄稼长得更好,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叶树秋站在养猪场的院子里,看着肥壮的猪群和忙碌的军民,笑着对团部干部们说:“咱们用秋收的废料办养猪场,不仅解决了浪费问题,还带动了循环农业。只要咱们多动脑筋,多依靠百姓,就能把根据地建设得越来越好,让军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夕阳下,猪场里的猪叫声、战士们的笑声、百姓们的说话声,和远处养鸡场的鸡叫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庞县根据地最热闹的“丰收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