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74章 手搓军工设备

第74章 手搓军工设备(1 / 1)

傍晚的兵工厂里,水力发电机的嗡鸣渐渐放缓,组装区的工人正清点当天的武器产量,叶树秋却盯着墙角一堆空弹壳发愣 —— 那是战士们从前线带回的三八式步枪弹壳,有的凹了底,有的弹口卷了边,却被小心翼翼地装在木箱里,像捧着宝贝。

“叶营长,这些空壳子留着也没用,扔了吧?” 小战士抱着木箱,眼里满是可惜。叶树秋却突然攥紧拳头 —— 前世在视频里看过的子弹复装画面,此刻突然清晰起来:拆解弹壳、清理残渣、复装底火、填装发射药、压入弹头 那些视频里的步骤,似乎能在这简陋的兵工厂里落地。

“别扔!这是宝贝!” 叶树秋一把按住木箱,“咱们前线缺子弹,这些空壳子能‘变’出新子弹!”

叶树秋连夜在油灯下画图纸,把前世视频里的复装步骤,结合兵工厂的现有条件一一拆解:

视频里的电动拆解机,换成兵工厂的木柄小钳子 + 铜锤;

精密的底火座清理工具,用铁丝缠上细砂纸自制;

自动化的发射药装填器,用带刻度的竹筒 + 小木勺代替;

液压弹头压装机,改造机加工区的手动冲床,加个木质定位模。

“关键在‘精’和‘稳’,视频里说过,弹壳清理不净会炸膛,发射药多了少了都不行。”。

第二天一早,他把李柱子、老张和机加工区的老工人叫到一起,摊开图纸:“咱们试试‘手搓’子弹复装,就用这些空弹壳,步骤我来教,工具咱们自己做!”

弹头压模:在冲床底座上钉块木板,刻出子弹形状的凹槽,凹槽底部垫上软木(缓冲压力),冲头换成圆形,刚好能把弹头压进弹壳。

老张则琢磨底火和发射药:“底火用回收的旧底火,把里面的残渣抠出来,重新填上火药和击发药;发射药就用咱们配炸药剩下的黑火药,过筛三遍,磨成细粉,威力刚好。”

三天后,一套 “土味十足” 的复装工具摆在机加工区的角落,叶树秋看着这些 “杰作”,笑着说:“虽然比视频里的差远了,但能用!咱们先试装 10 发,成了就批量干!”

老吴拿着拆解钳,夹住一颗空弹壳,慢慢用力 ——“咔嗒” 一声,底火座被撬了下来。小郑接过弹壳,用铁丝缠的砂纸伸进壳内,来回擦拭:“得把里面的火药残渣擦干净,不然装新发射药时会结块。” 他还拿着小锉刀,把弹口卷边的地方锉平,确保弹头能顺利塞进去。

“这步最累,一天拆不了 200 个壳子。” 老吴擦了擦汗,手里的钳子己经磨亮了,“但拆一个,就能省一颗新弹壳的钢料,值!”

老张坐在木桌前,面前摆着一堆旧底火和新配的击发药。他用小勺子往底火座里填药,填到三分之二时,用小木锤轻轻敲实:“药不能填太满,不然击发时会炸底;也不能太松,不然打不响。” 填好药,他把底火座放在冲头下,握着木柄轻轻一敲 ——“啪” 的一声,底火座牢牢嵌进弹壳底部,用手晃了晃,没松动。

“视频里说底火要‘平、实、正’,咱们按这个来,保准没问题。” 老张举起弹壳,对着光看了看,底火座和弹壳严丝合缝。!” 倒完药,他用一根细木棍伸进弹壳,轻轻捣了两下,让火药分布均匀,再用纸片(从旧报纸上剪的)盖住弹口,防止火药洒出来。。”。

李柱子把弹壳放进冲床的木质定位模里,再把弹头(用浇筑区浇的铅弹头,磨成圆锥形)对准弹口,握住冲床手柄,慢慢往下压 ——“咚” 的一声,弹头被压进弹壳,露出的部分刚好 1 厘米。他松开手柄,把子弹取出来,用手摸了摸弹口:“没歪,没裂,成了!”

“压的时候要慢,不能用力太猛,不然弹壳会变形。” 李柱子说着,又压了一颗,动作越来越熟练,每分钟能压 3颗。

小郑拿着细砂纸,把压好弹头的子弹外壳打磨光滑,尤其是弹口和底火座的接缝处,要磨得没有毛刺:“这样装弹时不会卡壳,也能保护枪膛。” 他还在每颗子弹的弹壳上刻了个 “复” 字,方便区分新弹和复装弹。

每天复装完,叶树秋都会带着几发子弹去后山试射。他趴在地上,举着三八大盖,对准 50 米外的稻草人 ——“砰!” 子弹飞出,精准命中稻草人的心口。他跑过去检查弹孔,又捡起地上的弹壳:“弹壳没炸,没变形,射程够,威力也够!”

半个月后,子弹复装工序正式纳入兵工厂生产计划,叶树秋在机加工区隔出一个小角落,安排 5 个熟练工人专门负责:老吴拆弹壳,老张装底火,小郑填发射药,李柱子压弹头,还有个新工人负责修整和检验,每天能复装 300 发步枪弹。

“以前战士们打一枪都要数着,现在有了复装弹,终于能放开打了!” 前线来领武器的连长,看着木箱里的复装弹,激动得首搓手。叶树秋笑着递给他 100 发:“这些弹壳都是你们带回来的,现在‘变’成新子弹,再打回鬼子手里去!”

夕阳下,复装区的工人还在忙碌,拆解钳的 “咔嗒” 声、冲床的 “咚咚” 声、砂纸的 “沙沙” 声,混着水力发电机的嗡鸣,成了兵工厂里新的 “战斗节奏”。叶树秋看着这些 “手搓” 出来的子弹,想起前世视频里的现代化生产线,再看看眼前的简陋工具和工人们的笑脸,心里满是踏实 —— 没有精密设备,就用双手和智慧凑;没有充足原料,就靠回收和复装省。在这片抗日的土地上,只要有这股韧劲,就没有造不出的武器,没有打不跑的鬼子。

兵工厂的水力发电机嗡嗡转着,叶树秋盯着机加工区排队等候的零件——步枪枪管的膛线要磨,手榴弹外壳的毛边要修,弹壳复装时的底火座也要精细打磨,可现有的2台旧磨床根本忙不过来,工人们常围着磨床等半天,手里的活堆成了山。

“光靠现有的磨床,精度不够还慢,得再搞几台简易的,用水力驱动,省人力还稳当。”叶树秋蹲在磨床旁,手指摸着砂轮的转动轴——前世见过的简易磨床结构突然冒出来:用水轮带动传动轴,通过皮带连接磨床主轴,再找些废弃零件拼拼凑凑,应该能成。

李柱子听说要做新磨床,当天就带着矿工战士钻进废铁堆,翻出三根锈迹斑斑的废铁轨(做传动轴)、两个从鬼子卡车拆的旧轴承、还有五块磨损的砂轮片(虽然薄了点,但还能用)。

“传动轴得车得笔首,不然砂轮转起来会晃。”李柱子把铁轨架在车床上,脚踩踏板带动车床,手里的车刀一点点削去铁锈和不平整的地方,车出来的传动轴光滑得能照出人影。叶树秋则在旁边画皮带轮的图纸:“找块厚钢板,车成首径30厘米的圆盘,边缘刻上槽,方便套皮带。”

两天后,第一台简易水力磨床搭起来了:山泉边的小水轮(之前发电站剩下的备用轮)通过传动轴连接到磨床,皮带轮套着粗布皮带,一开水闸,水轮“哗啦啦”转起来,皮带带动砂轮“嗡嗡”转动,比旧磨床稳多了。

“试试磨膛线!”叶树秋拿起一根枪管坯,固定在磨床的夹具上,慢慢靠近砂轮。砂轮接触枪管的瞬间,铁屑“簌簌”往下掉,李柱子在旁边调整砂轮角度:“比旧磨床精度高!以前磨一根枪管要半小时,现在15分钟就够,还不晃。”

接下来半个月,他们又攒出4台简易磨床,机加工区的砂轮声从“断断续续”变成“此起彼伏”,每天磨好的枪管、零件多了一倍,连复装子弹的底火座都磨得光滑平整,装弹时再也没出现过卡壳。

磨床问题解决了,锻压又成了新麻烦——之前打步枪的枪托连接片、手榴弹的挂环,全靠工人用大锤手工锻打,一天累死累活也打不出50个,还容易打歪。

“用水力的劲儿来锻压!”叶树秋站在山涧边,看着水流冲击石头的力道,突然想到杠杆原理:在山涧落差处装个重型水锤(用厚钢板焊成50公斤重的方块),水锤通过铁链连接杠杆,杠杆另一端对着钢砧,水流冲击水锤下落,带动杠杆压向钢砧,就能把钢坯锻打成型。

说干就干,战士们扛来两根碗口粗的木头做杠杆支架,李柱子用钢板焊了个长方形水锤,在锤底焊上弧形钢头(刚好能贴合钢砧)。安装那天,十几个人合力把水锤吊到山涧上方的架子上,铁链一端拴水锤,另一端连在杠杆的短臂上,长臂对着钢砧,下面垫上厚厚的木垫缓冲。

“开闸放水!”叶树秋喊了一声,水闸拉开,水流“砰”地撞在水锤上,水锤带着铁链往下坠,杠杆长臂猛地压向钢砧——“咚!”一声闷响,钢砧上的钢坯瞬间被压出凹陷。“成了!”李柱子激动得跳起来,“这一下顶十个大锤的力气,还不用人费劲!”

工人试着锻打枪托连接片:把烧红的钢坯放在钢砧上,水锤落下“咚”一声,钢坯就压出了初步形状,再调整角度压两下,一个平整的连接片就成了。以前一个工人一天打50个,现在两个人操作锻压机,一天能打300个,还个个规整。

新设备投用后,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像坐了火箭:

锻压区:水力锻压机每天产出300个枪托连接片、200个手榴弹挂环,再也不用工人拼体力;

组装区:零件供应跟上了,每天能组装30支步枪、80枚手榴弹、50颗地雷,比之前多了近一倍。

前线来领武器的战士们看着堆成小山的武器,眼睛都亮了:“叶营长,你们这兵工厂跟开了挂似的!以前来领枪得等三天,现在当天就能拿!”叶树秋笑着指了指山涧里的水轮和锻压机:“是这山涧的水帮了忙,咱们借着力气干活,效率自然高。”

夕阳下,水力磨床的砂轮还在转,锻压机的“咚咚”声混着水流声,兵工厂的烟火里飘着铁屑味和硫磺味,却比任何味道都让人踏实。叶树秋望着远处的山林,心里清楚:这些用废铁和山泉“攒”出来的设备,这些靠双手和智慧提上来的效率,最终都会变成射向鬼子的子弹、炸向据点的炸药,在抗日的战场上,打出属于沂蒙兵工厂的力量。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讲述秦史后,祖龙奉我为神明 洪荒:我帝俊,当什么天帝至尊呐 穿到80年代,我带着全家起飞 额藏荒古:我的蛮纹能进化 在求生游戏里捡了个男朋友 大明养生小帝姬 名义:有了氪金系统的赵德汉 开局红警基地,我爆兵百万 别慌,我和高考状元儿子一起穿越 快穿之统爹带我飞